***訊(記者吳爲)富有西域特色的音樂、聲聲緊湊的鼓點,和着唯美又動感的舞步,出現在兩千年不褪色的絢爛織錦上,也慢慢鋪展在當代觀衆面前。5月8日下午,北京演藝集團“年度大戲”舞劇《五星出東方》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正式開票。

舞劇《五星出東方》是在北京市委宣傳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聯合推動下,由北京演藝集團聯合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揮部、和田地委宣傳部共同開啓製作的“年度大戲”,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劇目。

題材來自“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文物

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成員在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遺址一處古墓中發現漢代織錦,該織錦長18.5釐米,寬12.5釐米,上有八個篆體漢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現爲國家一級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出土也被譽爲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民族文化宮大劇院,舞劇《五星出東方》演員在表演精彩片段。攝影浦峯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出土於尼雅遺址,尼雅遺址也即專家認定的古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精絕古國。雖然精絕古國國土面積不大,但它處於古絲綢之路南道,東西方文明曾在此交融往來,所以它曾是一個繁榮富庶、多元文化彙集的國家。”北京演藝集團副總經理、總製作人董寧表示:“當我們知道‘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這件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後,決定用舞劇的形式打造一部作品,希望它能實現傳承歷史文化、促進民族融合、繁榮文藝發展的美好願景。”

“讓文物說話”

“文物就是安安靜靜地待在那裏,要讓它說話,就需要主創團隊付出大量的心血。”開票發佈會的現場主持、長期擔任《國寶檔案》主持人任志宏對文物有着深刻的理解:“我一直認爲文物是會說話的,文物所蘊含的價值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文物身上所凝聚的,不僅僅是文化形象,更是文化的傳承,所以我們要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推動文物活化。”

“讓文物說話”,是《五星出東方》創作者的目標。創作團隊通過器樂、歌舞等多元化的表現形式,將和田文物、服飾、樂舞等文化元素有機置入不同的時空與情境,讓文物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在舞臺上展示出來,串聯北京與新疆之風情。

《五星出東方》將於6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首演。首演過後,還將在新疆進行巡演。

■看點

講述人與人、民族與民族融合的故事

“古絲綢之路連接的不僅是經濟命脈,更是文化血脈。”董寧介紹,我們要講述的就是一個人與人、民族與民族相互融合的故事。

民族文化宮大劇院,嘉賓共同啓動舞劇《五星出東方》開票儀式。攝影浦峯

北京舞蹈學院副院長、《五星出東方》編劇許銳介紹,劇本改了11稿,是整部舞劇創排過程中精益求精的精神體現。該劇意在“讓文物講故事”,詮釋在“一帶一路”的倡議背景下,新疆自古以來就在祖國的懷抱中,各民族心向東方,結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時代主題,體現不可磨滅的至親摯愛之情。

創作團隊將着力點放在對人物的細膩刻畫上。在採風和創排的過程中,最讓本劇導演王舸感興趣的,也是關於“人”的細節,他從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入手,以小見大,讓觀衆看到更爲真實的“歷史”。

除了對於“人”的關注,創作團隊也特別關注劇中的服裝設計。爲了凸顯西域特色和民族融合的主題,主創團隊精心設計了人物的服裝。在開票發佈會的“服裝展示”環節,主創人員通過圖片和實物向大家展示了他們精心設計的人物服裝:顏色的選擇參考了出土文物上服飾的色彩,譬如白色、麥芽色、土色等等。在紋樣設計上,創作團隊則結合了出土文物中的色塊紋樣裝飾進行藝術化處理。

■揭祕

創作過程“不亞於一次深入沙漠的考古”

董寧介紹,在邀請王舸擔任《五星出東方》導演之初,舉行了數輪劇目創作研討會。多輪研討之後,王舸給董寧發信息說:“合同不用那麼着急。”看到這句話,董寧一下蒙了,她“害怕王導不做這部舞劇了”。

“開始我想過放棄嗎?說實話,我不只想過一次。”說起這個故事,王舸坦言這次創排的困難。在創排初期,雖然題材得到各方認可,但創作者手頭的史料素材極爲有限,這爲具體創排帶來較大難度。爲了更嚴謹、更專業地完成這部作品,製作方特別組建了專業的專家顧問團。同時,主創人員也深入和田地區採風,從考古史實、當地民情、民族服飾、民族音樂等方面,提煉藝術語彙,瞭解少數民族音樂樣態、當地各具民族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積累了珍貴的創作素材。

“創作過程對我們而言,它的艱難程度,不亞於一次深入沙漠的考古。”說起《五星出東方》的創作歷程,董寧說:“雖然條件艱苦,但它最終帶來的驚喜,足以比肩考古有收穫時的激動與滿足。”

***記者 吳爲 攝影記者 浦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