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李可染/繪

長征是中國共產黨人創造的壯麗史詩,是黨領導人民軍隊淬鍊信念鑄造軍魂的雄壯活劇,也是中共黨史的重要節點和鮮活圖譜。

毛澤東在長征途中詩情如潮逐浪高,揮動如椽大筆寫下了諸多瑰麗詩篇。這些詩詞境界宏闊、氣勢恢宏,是學習黨史的生動教材。

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所著《西行漫記》,第一次向世界介紹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偉大壯舉,並充滿自信地寫道:“總有一天會有人寫出一部這一驚心動魄的遠征的全部史詩。”當斯諾寫下這一預言的時候,他可能沒有想到,毛澤東于波瀾壯闊的長征途中以中國古典詩詞形式,譜寫了一部關於長征和長征精神的不朽史詩。

從1934年10月到1936年年底,毛澤東在戎馬倥傯的征戰途中,以革命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情懷,共寫下10多首關於長征的詩詞,被譽爲“來自長征路上和秦晉高原的絕唱”。這組“馬背上哼成”的詩詞,有寫於長征伊始,紓解詩人鬱悶心情而又以“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自我慰勉的《清平樂·會昌》;有寫於1934年12月紅軍轉戰湘貴羣山間的《十六字令》,其中“快馬加鞭未下鞍”“萬馬戰猶酣”“刺破青天鍔未殘”等語句豪放灑脫,展現了紅軍英姿勃發、驍勇善戰的堅毅形象;有寫於1935年2月紅軍攻佔婁山關的《憶秦娥·婁山關》,全詞激越蒼涼、氣勢如虹,展現了卓越軍事家和戰略家的博大胸懷。

長征爲毛澤東創作詩詞提供了豐富源泉。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面軍行程二萬五千裏、縱橫十一個省勝利到達陝北以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出現了巨大轉機。心潮澎湃、激情滿懷的毛澤東詩思泉湧,接連寫了四首膾炙人口的詩詞。《七律·長征》筆力雄健、慷慨激昂地概括了長征路上的艱難險阻,熱情詠贊了工農紅軍的英勇頑強。《念奴嬌·崑崙》雄渾奔放,力透紙背地描繪和評說了莽莽崑崙的雄姿和中國歷史的功過是非,成爲彰顯以反對帝國主義爲時代主旋律的奇崛之作。《清平樂·六盤山》雋異挺拔、深雄雅健,回首長征的艱辛歷程,展望振奮人心的革命形勢,抒發了紅軍戰士革命意志高於天的豪情與信念。《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鏗鏘有力,形神畢現地刻畫了長征英雄“彭大將軍”勇毅英武的戰神形象。

尤爲重要的是,1936年2月,毛澤東等率領紅軍東渡黃河突破閻軍防線後,順利到達山西省石樓縣留村。在此毛澤東寫下了最能代表其豪放風格的著名詩篇《沁園春·雪》,曠達疏宕、雄勁縱橫,凝練明快、揮灑自如,驅辭用典、意豐旨厚,無論在創作時序上還是作品意蘊上,該詩都可視爲毛澤東長征詩詞的一次昇華,是毛澤東長征詩詞的一個瑰奇終篇和完美收官。“欲與天公試比高”“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等詞句,只能是取得長征勝利的英雄好漢才具有的豪邁氣概。而對雄視千古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言說與評騭,與詩人在文章中所寫的“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異曲同工,是循着同一理念和思路生髮出來的。“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是詩人對長征所涵育所淬冶的燦若羣星的紅軍英雄和革命棟樑的殷殷期許和由衷讚譽。正是這些時代風流人物,將帶領人民洗雪中華民族的百年恥辱,將創建一個屹立世界東方的嶄新中國。

《沁園春·雪》寫完之後並沒有發表。在近十年之後的1945年,毛澤東在重慶談判期間與友人柳亞子會面,這時後者才知道有這樣一首雄詞。《新民報晚刊》編輯吳祖光在“柳詩尹畫聯展”上看到毛澤東原詞,抄錄後在副刊上刊出,這是毛澤東詩詞首次在報紙公開刊出。短時間內重慶十幾家報刊紛紛轉載此詞,在全國引起轟動。國民黨反動派大爲震恐,立刻通過其御用文人炮製出衆多唱和之作來攻擊原作。這些唱和之作與毛澤東原作的辭藻、立意高下判若雲泥。除了文學修養、人生閱歷的不同之外,根本的原因在於,毛澤東詞作的底蘊是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字裏行間是“信仰的味道”。1957年,《詩刊》創刊號首次發表經毛澤東親自審訂的《沁園春·雪》。1958年,毛澤東對這首詞的標題註釋道:“雪,反封建主義,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末三句,是指無產階級。”

“推翻歷史三千載,自鑄雄奇瑰麗詞。”毛澤東是當代中國最卓越最偉大的詩人。中國工農紅軍的偉大長征被譽爲“地球上的紅飄帶”,毛澤東在艱苦行軍與指揮作戰的間隙所創作的詩詞,則是鑲嵌在這條紅飄帶上的璀璨珍珠,是中國革命歷史文化長廊裏的絢麗瑰寶。毛澤東長征詩詞格高意深,許多名句爲新中國幾代人心口相傳,成爲中華民族精神的真實寫照。毛澤東長征詩詞對於後人的啓示意義和促動價值是深遠和巨大的。紅軍長征,這部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生命詩篇,在毛澤東筆下得到及時的抒寫和傳神的再現。深厚的思想意蘊、豐富的歷史內涵和鮮明的時代主題,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古典詩詞的雄渾豪放、沉鬱悲壯的審美特質在這裏實現了完美融匯。(劉金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