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言者》第1季第6集——务农,行走天地间

建议放大横屏观看,效果更佳

有些人从寂静走向繁华,有些人从繁华走向寂静。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经历过工业文明和天地自然的交锋后,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陶渊明,守护着一方桃花源。

倚门望青山,推窗见田园。

有田园梦者繁,勇于实践者寡。歌德曾说过:不管你能做什么,或者梦想你能做什么,开始去做吧。在勇敢中自有天赋、能力与神奇。

刘跃明也曾是大城市里朝九晚五的白领,上班卖力工作,下班卖力玩乐。9年前,在“性本爱丘山”的本能驱使下,她一改循规蹈矩、懵懂混沌而迷茫的日子,下田做起了农场,选择了诗与远方。

总是有人会问她:“农业这么难,你做这么多年有什么感受?”刘跃明看出,大家都期望听到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然而刘跃明并没觉得特别艰难,因为她从一开始就“没把困难当成困难”。

“不可控才是农业本来的状态。”刘跃明心平如镜,不拖沓,不匆忙,按照天地运行的规律去打理土地,面对灾荒时,开山架桥;喜迎丰收时,颗粒归仓。

如果说人类社会是一棵大树,现代文明的枝叶、果子都来自于大地的营养,是农耕文明支撑着这棵树长得枝繁叶茂、参天入云,而刘跃明,喜欢做那个坐在大树底下,又行走在泥土之上的人。

渴望

我之所以回家做这个农场,其实有好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当时我在城市里已经工作了很多年,把身体搞得很不好。二是在多年工作以后自己会有一个反思,为什我要做之前的工作?也许还有别的路可以走,什么是我真正有热情想做的事,我觉得我想做一份能够在天地之间行走的工作。三是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大学学的又是生物学专业,我可以种地。

2010年,在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后,我觉得回家种地是我特别应该去做的事情,而且一想到这里,我就感觉找到了内心特别渴望的事业。

回家

从2010年的10月份开始,我开始参加各种各样的农业会议,包括常规农业、有机农业、农圈交流会;此外,我会查很多农业资料,然后买了很多农业书籍,没白天没黑夜地看,增加自己农业方面的知识,了解农业行业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

每次出去跟朋友、同学见面,我会跟大家说:“我要回家种地了。”

到了2011年的春节,大概一二月份的时候,我的农场初步有了20个左右的会员,从那个春天开始,我就开始正式经营这个农场了。

体悟

做农业实际上非常不容易,当过农民的、插过队的、年纪比较大的人都有体会。

这种不容易是有很多原因的——

农业是人和自然打交道的行业,这种事不是人能完全控制的。它不像工业,接一个新订单可以加班做出来,农业不行,必须要根据天时去生产,庄稼还没长到时候,是收不出来的。

自然灾害很多时候也是人力是没办法抵抗的。在我小时候,有次家里玉米受灾,一场暴风雨让所有玉米趴在地上了,玉米基本就绝收了,我们村的一个婶儿,到她家地头上一看,坐在地上就哭,那时我虽然还是个孩子,但这件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再有,很多时候市场也不是人能控制的。我叔叔当年种西瓜,有一年种了很多,长得挺好的。但是那一年,他把所有的西瓜都扔到沟里头去了,那沟里头圆滚滚的到处都是西瓜,西瓜滞销,没有瓜贩子来村里收,那就卖不出去。

如果说哪一块真的很难,是技术很难。想找一个不用农药化肥的生态农业的技术,是非常困难的,很多时候都是我自己摸索,自己去实践,在书上看到了什么,喷个糖醋液管不管事,喷个木醋液管不管事,然后做一些有益菌有没有用之类的,导致整个产量和效率就很低。

对于农场来讲,你同时要去研究很多品种的东西,怎么种,怎么做品控,其实是特别困难的事情。

求索

怎么能够高效地、高品质地种出安全健康的东西,这是农场的生存之本,你必须要研究这个东西才可以。

前几年褚橙特别火的时候,很多人都跑到云南去朝圣,去见褚先生。褚橙之所以能很成功,一方面因为他对管理这一块非常精通,另外一方面是他非常重视技术,我看报道说,他自己亲自去研究有机肥,肥料发酵到什么程度才是最好的,橙子结多少果是最好的,他天天晚上研究这种技术书籍。

我们会四处去学习一些新的技术,不断去增加我们这种生态有机农业方面的技术支持,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一套方法。

然后要到农场里去实践,我觉得这对于新农人还是非常重要的。

制片:杜兰萍

编导:张健楠

现场导演:王可依

文字:李鹏

设计:崔鹏家

后期:付小桐

摄像:谢志军 王伟

监制:李飞;编辑:李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