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經半個多世紀的與世隔絕後,緬甸正欲通過經濟、政治的全方位改革,再度重回世界舞臺。而緬甸民選政府上臺以來,中緬各方面的合作也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中緬關係未來走向如何?中企投資緬甸的進程中,仍面臨着許多未知的問題,企業又該如何化解這些壓力?

研究了幾十年緬甸問題和中緬關係的中緬友協研究部主任彭宏偉,近日在廣西民族大學參加了“中國周邊外交”研討會並接受了本刊記者採訪,爲我們一一釋疑了充滿話題性的緬甸國內發展,以及備受各國關注的中緬合作走向。

中緬合作:老夥計與新機遇

中緬友協研究部主任彭宏偉

從歷史中走來的中緬關係

“從秦漢時期的南方絲綢之路,到二戰時期的滇緬公路,中緬兩國的互聯互通從未停止過。如今,作爲‘一帶一路’六大走廊中的重要一條線,緬甸這個通道更加立體。”在彭宏偉看來,中緬關係首先可以從兩國的“通道”聯繫說起。而若要深入剖析中緬關係的發展之路,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則是不可迴避的重要一環。

彭宏偉介紹說:“早在1955年,美國就主導建立了東南亞條約組織,企圖圍堵中國。當時緬甸的外交方針是中立的,不向任何組織靠攏,所以緬甸並沒有加入東南亞條約組織。”幾十年來,中緬兩國互爲重要的夥伴,相互支持與合作,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不過,緬甸發展之路上,並不乏美國的影子。自1988年緬甸軍人接管國家權力後,緬甸就長期處於美國的制裁與孤立中。直到2011年緬甸組建民選政府之後,局面纔有所變化。2011年 12月,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赴緬進行外交訪問;2012年11月,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訪緬;2013年6月,時任緬甸總統吳登盛也對美國進行了歷史性訪問。伴隨着美緬關係的迅速升溫,當時的論調出現了一個聲音:“中緬關係正面臨一個拐點”。

就在大家一致認爲美緬關係將走向新階段之際,2016年特朗普的上臺,給許多人的熱盼潑了一盆冷水。近兩年多來,特朗普的注意力更多的是在美國國內,他並不像奧巴馬那樣重視亞洲,重視與緬甸的交往。

美國對緬甸忽冷忽熱的態度,讓緬甸國內開始漸漸地不再盲目迷信這個頭號大國。“緬甸的精英們也開始意識到,搞了那麼多年的民主,並沒有給國家帶來哪些利益。”彭宏偉說,“被譽爲民主鬥士的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季掌權後也有非常現實的想法,就是推進緬甸的經濟建設,而在緬甸最需要幫助的時候,西方國家不但沒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棄她而去。昂山素季意識到,只有北方這個大國——中國能夠幫助她。”

所以,在彭宏偉看來,近年來中緬關係有着比較明顯的變化,特別是和緬甸剛剛轉型時期相比,中緬關係比原來更緊密,而且前景看好。

中緬合作:老夥計與新機遇

互相需求的中緬合作

“緬甸新政府有三個目標:修憲、民族和解和經濟發展。緬甸的民族和解問題比較特殊,現在沒有籤和平協議的八支武裝力量,都在與中國接壤的緬北地區。”彭宏偉說道。中緬兩國有着2185公里的漫長邊境線,對於緬甸國內的和平進程,中方一直奉行對緬友好政策,支持緬方推進國內民族和解進程的努力,願同緬方共同維護好中緬邊境地區的穩定。

在經濟發展方面,中緬的利益需求是相互的。彭宏偉說:“緬甸的基礎設施相對落後,急需發展和投資,有着擺脫落後面貌的迫切需求。而中國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也需要開拓海外市場,緬甸是一個非常好的投資窪地,兩國合作是相互選擇的結果。”

在彭宏偉看來,通過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緬甸除了在經濟上得到發展之外,其國內武裝鬥爭問題的解決或許可迎來新契機。“關於緬北地區的武裝鬥爭問題,中國花費了很多力氣‘勸和’,但效果並不佳。”彭宏偉說,“那些經濟不發達地區之所以鬧分裂,搞武裝鬥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資源分配不均,經濟落後。”

彭宏偉認爲,自上而下助推緬甸國內和平進程的老路子走了那麼多年都行不通,或許通過發展緬甸經濟來帶動其國內和平將是一個新路子。他說:“‘一帶一路’的經濟效果出來之後,會不會帶來政治效果,即促進緬甸民族和解進程,還是值得期盼的。”

至於修憲問題,彭宏偉也坦言,若是民選政府把握不好一個度,修憲也很有可能成爲緬甸未來政局動盪的一個導火索。

中緬合作:老夥計與新機遇

助推中緬深入合作的新思路

“中國有一些宏觀的合作規劃之所以不能推行,很多時候是因爲雙方的具體需求談不到一塊。”彭宏偉說,“注重項目的可行性,按當地實際情況來,雙方商量着辦才能推進。”其實,彭宏偉說的這一點,從中緬經濟走廊建設的順利推進可以得到印證。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就曾表示:“我明確地告訴昂山素季,中緬建設經濟走廊建設,我們首先是要考慮緬甸國家自身的發展需要,從而根據緬甸國家發展的規劃,通過平等地協商來探討這個走廊的發展前景和它的具體規劃。”

從緬方最需要的領域開始,從最緊迫的項目開始做起,尤其是要惠及到緬甸的民生,如從交通、電力開始,是中緬經濟走廊迅速得到緬甸各方贊同且積極推動的重要原因。

除了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外,關於中企如何在緬甸市場順利地走下去,彭宏偉建議,還可嘗試一個重要的新模式——從原來的雙邊轉爲多邊合作。他說:“多邊合作可分散風險,不要總想着一家獨大,合作纔是正解。建議中企在緬甸投資可和日本等國家多探討一些多邊的合作。另外,西方企業在項目諮詢服務方面有很大的優勢,中企也可嘗試和西方企業進行合作,共同開拓緬甸市場。”而中日兩國在泰國開展的第三方市場合作,無疑也是一個值得借鑑的成功案例。

謎一樣的國度,迷一般的魅力

在採訪過程中,彭宏偉不時笑稱雖然自己研究緬甸幾十年了,但至今仍覺得它是一個謎。其實,這種“謎”是這個國家充滿話題性的歷史與發展問題之“謎”,也是這片“亞洲最後的淨土”的獨特魅力之“迷”。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國度,傳統文化、建築都保存得很好,特別適合旅遊,旅遊業已經成爲緬甸的一大發展支柱。緬甸有純天然的自然景色,也有獨具魅力的人文風景。”說到緬甸的魅力,彭宏偉對這個國家的喜愛溢於言表。

緬甸是世界上旅遊案件發生率最少的國家之一。彭宏偉說:“緬甸老百姓性格平和,幸福指數非常高。田園般的生活,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都讓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們對之青睞有加。”

近年來,隨着緬甸的對外開放,越來越的中國遊客選擇了緬甸。2017年,中國赴緬遊客超過21萬人次,2018年這一數字增至近30萬人次,增幅達39.86%。人們對緬甸旅遊資源青睞有加的同時,巨大的旅遊業投資機遇也應運而生。正如緬甸旅遊部聯邦部長所言,在旅遊業的開發方面,緬甸比其他國傢俱有更良好的發展條件,許多新的旅遊路線也有待規劃開發。緬甸的旅遊業還不完善,還有極大的發展潛力。

無論是那原生態的田園風光,還是充滿投資機遇的旅遊業,緬甸這片亞洲最後的神祕淨土,在未來的發展上,都有着更多的可能性。

來源:《中國—東盟博覽》“政經版”

文:林涵、黎敏

編輯:陳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