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晚唐五代是一个非常混乱的历史时期:藩镇割据据严重、朝代更迭频繁、各地战火不断。但同时,晚唐五代也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发展高峰和过渡阶段,它承唐启宋,有着深厚的美学积淀。

晚唐五代的审美意趣以及美学观念,主要反映在此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而在诸多的文学作品中,又以花蕊夫人的宫词,最具有代表性。

宫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诗体,主要记录宫廷生活中的各种琐事,通常为七言绝句。唐代诗歌中比较多见,

著名学者苏泓月在《宣华录》中这样解释道:“宫词,简便说,即咏叙宫中事之词。先秦《诗》三百,《关雎》《鹊巢》为始;两汉乐府歌渐兴;唐时最盛,多是五言、七言声歌,短则四句,长则联章”。

擅长创作《宫词》的诗人,主要有张籍、顾况、杜牧、朱庆馀、王建等。其中,中晚唐时期的诗人王建,创作了近百首《宫词》,这是联章宫词之始。

前蜀开国皇帝的妃子花蕊夫人,也是写作《宫词》的好手。她与那些搬弄文墨的文臣可不一样,她以宫廷女性的视角出发,记叙宫中琐事,展现人物性情。她笔下的《宫词》将近百首,为短暂的时代,留下了别致的鸿篇。

(一) 花蕊夫人身份考证。

在五代十国(907年—979年)这段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有几位女性都被称为“花蕊夫人”。其中最为著名的两位“花蕊夫人”,分别是前蜀高祖王建淑妃徐氏,以及后蜀主孟昶的妃子,费氏(还有一种说法,称后蜀主孟昶的这位妃子也姓徐)。

这前蜀后蜀的两位花蕊夫人,皆为后宫嫔妃,皆是饱读诗书,精通文墨,擅于诗文。那么,到底哪一位花蕊夫人,才是这近百篇宫词的真正创作者呢?

民国时期,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浦江清先生,曾经发表过一篇《花蕊夫人宫词考证》的文章,他将史料与诗作内容结合起来,互相印证,最终确定,这近百首宫词的真正作者,是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妃子。这位富有才华的妃子,也正是前蜀后主王衍的母亲。

那么,浦江清先生之所以判定,留下百首宫词的人,是前蜀的花蕊夫人,证据何在呢?我们且来看花蕊夫人的一句诗:“法云寺里中元节,又是官家诞降辰”。从五代开始,后宫女性对皇帝的尊称是“官家”。这句诗的意思是,法云寺里正在举行中元节法会,而这一天恰好是皇帝的生辰。出身蜀地的张唐英《蜀梼杌》里有记载,前蜀后主王衍的生辰,正是农历七月十五,而中元节正是七月十五。可见,花蕊夫人的这首诗里提到的皇帝,就是王衍。一边说着今天在寺院里办中元节法会,一边又说今天是皇帝的生辰,可要好好操办,能够有这样心思的人,也只能是王衍的生母花蕊夫人。

公元918年王建去世,其子王衍继承王位。这一年,王衍刚刚年满二十岁,可谓是个少年天子。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母凭子贵是很普遍的现象。王衍既然已经贵为蜀王,那么,王衍的母亲花蕊夫人则成为顺圣皇太后,统摄后宫,颐养天年。

这位少年天子王衍,虽然是前蜀的亡国之君,但其实他并不是人们想的那般粗陋无知。苏泓月在《宣华录》一书中,对少年天子王衍的一段评论,非常精当:“王衍对时局全然了解,北有后唐,南有蛮诏,个个强良霸盛。他自言一不能兴师前去讨伐,实是大蜀国军力有限;二不能降服对方像臣子一样来朝。除非武力消灭,就又回到不能实现的第一条,陷入无解的循环怪圈。况且,只要是战争,必定使社稷不安,为子孙之患,他心里固有忧虑,又能如何?”

可见,这位少年天子的内心,对当时的局势是非常清楚的,这也说明,他并非一味地沉迷享乐,耽误了政事,而是不论从前蜀的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来说,都难以撼动这四方劲敌。既然如此,那么也就只能暂且享乐,今朝有酒今朝醉,只愿在有限的太平年月里,看尽锦官城中的鲜亮与明媚。

作为少年天子的生母,花蕊夫人又何尝不明白儿子内心的无奈与苦楚。在后宫的一片歌舞升平之中,花蕊夫人已是后宫中地位最高之人,她以从容淡然的心境,重新审视宫中生活,用一首首雅致清丽的宫词,记录下前蜀后宫的日常生活。

(二)花蕊夫人的《宫词》,有着怎样的艺术特色?

清代学人吴之振在《宋诗钞》中,对花蕊夫人的《宫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花蕊夫人的这些作品,极富“内家本色,天然流丽”,这并不是溢美之词。详细来说,花蕊夫人的《宫词》作品,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1. 用词造句平实朴素。花蕊夫人虽然身在帝王家,享用着富贵荣华,但她的《宫词》作品所使用的语言,却清新流畅,基本没有华丽浮艳的辞藻,这与晚唐五代时期的“花间派”,形成极大的反差。

花蕊夫人在描写美人时,遣词造句非常通俗易懂,比如这句“未梳云鬟脸如莲”,干净简单的描写,就已经把一个面容似莲花的慵懒宫女,描绘得活灵活现。这样的诗句,就好比出水的芙蓉,干净清透,读来令人顿觉清爽。

2.擅于刻画人物内心 。虽然《宫词》中的大多数作品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可是,花蕊夫人并不只是描摹后宫的日常琐事,她非常擅于通过场景描写来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宫词》中的第二十三首:

小院珠帘着地垂,院中排比不相知。

羡他鹦鹉能言语,窗里偷教鸲鹆儿。

整首诗读起来,就好像听小闺蜜在闲聊,语气自然,通俗易懂,但又隐约表达出内心的不甘以及对恩宠的渴求。简简单单的四句话,其中既有叙事描写,又有内心活动。但是,这看似简单的四句诗,却把后宫里的明争暗斗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3. 洋溢着民间小调的清新韵味。花蕊夫人擅长用寥寥数笔就构画出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她运笔清淡,多运用口语化写作手法,所以,就少了许多的宫廷富贵气息,而多了几分民间小调的清新韵味。

比如这首:

嫩荷香扑钓鱼亭,水面文鱼作队行。

宫女齐来池畔看,傍帘呼唤勿高声。

七言绝句的形式来记叙宫廷里的日常琐事,诗歌里记叙的这些事情,都是她的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所以,花蕊夫人的《宫词》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有史料价值。有些文学评论家,认为花蕊夫人的《宫词》具有“以诗补史”的意义,此论确实精当。

(三)为何花蕊夫人能够创作出如此众多的《宫词》作品?

任何一篇出色的文学作品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花蕊夫人一人就创作了近百首《宫词》作品,这其中又有哪些原因呢?

第一,社会经济繁荣富庶。我们知道,五代时期承接着中国历史上的两大封建王朝,即唐和宋。虽然晚唐五代时期战乱频繁,但是,整体的社会经济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发展。更何况,即便朝代更迭频仍,可就某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说,并没有遭受战争的过度重创,这尤其以南方地区为主。

花蕊夫人生活的前蜀都城,位于天府之国成都,此地富庶繁华,地产丰饶,少有战争,手工业经济发达。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生活于繁花锦簇的锦官城中,花蕊夫人才能有闲情逸致去观察后宫百态,进而创作诗文。

第二,前蜀皇帝王建提倡风雅生活。唐朝末年,藩镇割据严重,四处烽火迭起,中原大量文人学士为了躲避战乱而来到四川。这些来自中原的文人们已经习惯了文雅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也就渐渐地渗透进蜀地。前蜀开国皇帝王建,对这种文雅生活推崇备至,作为王建宫中妃子,花蕊夫人自然也会喜爱上这种风雅生活。这就间接推动着蜀地,在文学艺术上的发展达到兴盛。晚唐五代的诗文创作,远承魏晋美学,近袭隋唐美学,同时又扩展了隋唐时期的美学思路,这在花蕊夫人的《宫词》中,就有所体现。

第三,花蕊夫人本人具有出众的文学素养。

花蕊夫人徐氏与其姊同时进入前蜀皇帝王建的后宫,而花蕊夫人之所以能够更为得宠,并非只是姿容美丽过人,更在于她本人具有非常出色的文学素养。

花蕊夫人与她的姐姐,还在幼年时,就跟随父亲读书识字。虽然徐家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但这姊妹两人却长得国色天香,且富有诗才。这其中又以花蕊夫人最为出众。

进宫之后,花蕊夫人并没有因为自己容貌过人,而沉浸于富贵生活之中,她醉心诗书,经常是灵感一动,便下笔成诗。所以,花蕊夫人能够流传下近百首《宫词》,与她本人的创作才华是分不开的。

结语:

苏泓月在《宣华录》一书中写道:“花蕊夫人的写作目的相当纯粹,人生不过百年,留给每个人的时光毕竟有限,彼时她已美人迟暮,想趁着天没黑,在姣好的光景里,多停留一会。花蕊夫人又深谙命理,生命总是由盛至衰,无人幸免。这个事实既不能改变,也不能避免,所以她不效武则天雪夜催花,不在万春悼红伤悲。而是遵从大自然的安排,赏初放的花,饮新醅的酒,食时鲜的鲙。”

可见,花蕊夫人通过诗文记录宫廷生活,无非是想借助于文字,将那片刻即逝的美好光景,永久地镌刻在历史的长河里。而我们在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里,探究着一千多年前的女性审美,丰富了自己当下这一刻的人生内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