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會取代人嗎。更甚者,人工智能可以成爲我們人的一部分。

全世界最有錢的男人,漫威宇宙的老大哥託尼·斯塔克。

向你介紹當今最前沿的科技產品。

賈維斯?

不。

人工智能。

說起它,好像還是科幻片情節。

現實裏究竟是什麼模樣——

《A·I時代》

The Age of A·I

YouTube出品。

距離第一部把科幻小說中的賽博朋克視覺化的電影《銀翼殺手》已經快四十年了。

我們剛剛度過片中設定的末世,2019。

但並沒有和“複製人”相愛相殺。

相反,大數據、算法慢慢成了我們日常的一部分。

正如此前的預言所說,人工智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

它註定重塑整個人類社會。

也在指導着我們的未來。

人工智能。

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即在計算機上模擬智能行爲。

模擬的是什麼?

首先是人。

曾參與《金剛》和《阿凡達》等電影的視覺效果製作,並獲得兩次奧斯卡科學與工程獎的馬克·塞加爾。

就像是電影中創造出超級能量的科學家一樣,先從模擬自己女兒的形象入手,製造了以攝像頭爲眼,以麥克風爲口的“嬰兒X”。

嬰兒X,從零開始,學習識別各種動物,學習說話,逗它玩會咯咯笑,嚇唬它會哇哇哭。

除了只能存在於屏幕之中,其餘的好像跟普通孩子沒什麼區別。

如果你和Sir一樣,一面覺得孩子可愛,一面在恐怖谷的邊緣徘徊。

那麼就像照X射線一樣,來看看這孩子腦子裏到底是什麼,揭穿它人類的假象。

但是,這孩子竟然也有一個大腦。

這是一個暫時只存在於計算機裏的神經網絡,一個模擬人類大腦的活動而製造的虛擬的網絡。

功能也和人腦一樣,接受信號,處理和發送信息。

人工智能,和我們的嬰兒很像。

對世界一無所知,你得慢慢教它,讓它慢慢學會。

需要不斷地訓練、學習,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處理信息。

慢慢地,它學會在接收到某個信息時,做出和人類相似的反映。

“像”人,還不“是”。

但足以滿足我們的許多需求了。

就像電影《她》中AI戀愛的情節。

如今受到歡迎的小冰,還有正在試驗,預備投入市場的陪伴型機器人,都利用這一點,看準了自閉又孤獨的社會人的市場。

從如何學習語言、做出判斷,到情感如何反應,人工智能似乎都能做到。

判斷人工智能是否實現的著名實驗,圖靈測試,也早在2014年就被計算機突破了。

圖靈測試(The Turing test)由艾倫·麥席森·圖靈發明,指測試者與被測試者(一個人和一臺機器)隔開的情況下,通過一些裝置(如鍵盤)向被測試者隨意提問。進行多次測試後,如果有超過30%的測試者不能確定出被測試者是人還是機器,那麼這臺機器就通過了測試,並被認爲具有人類智能。

人工智能是否真的可以替代人類?

既然它們擁有同等的智能,而且沒有人類肉體的弱點,它們是否會對我們造成威脅?

我們真的即將進入到需要用阿西莫夫的機器人定律來約束技術的時候了嗎?

我們應該恐慌嗎?

Sir還記得就在圖靈測試被突破的2014年,冰桶挑戰曾經一度風靡網絡。

看着一個個名人們把冰水往自己的頭上扣,刺激之餘,震撼社交媒體的,是它背後的故事。

冰桶挑戰的全稱,是ALS冰桶挑戰賽。

ALS全稱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又稱漸凍症。

蒂姆·肖,一個美國職業橄欖球運動員,從十歲開始,就致力於這項運動,在球隊是個明星人物。

一身腱子肉,在賽場撞起人來毫不含糊。

當時,他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個字母,是NFL(國家美式橄欖球聯盟)。

誰知,在剛滿三十歲不久,他的人生將被另外三個字母覆蓋——ALS。

之前在鏡頭前侃侃而談,魅力四射的他,如今別說運動了,連進食都做不到。

但是在重病期間,除了不能動、不能喫之外,尤其讓他痛苦的,竟然是有一個清醒的大腦。

由於說話的神經肌肉受損,他再也無法清晰地表達自己。

這就像是一個人被硬生生地關在無法行動又無法溝通的小黑屋,要不苦悶真不是一般人。

不過,我們聽不懂他說話沒關係,AI可以聽懂。讓人工智能如同學習一門新的語言一樣,來學習他的話語。

先收集足夠多他的聲音音波,然後對應上他想表達的意思。這就像是背單詞和句子。

再教給它語法和規則。

這樣,就算語音並不明晰,結合語法,人工智能也能自我糾錯,比較準確地推測出他要說的意思。

在輸入足夠的數據後,人工智能立馬就可以運用。比需要一到兩年去熟悉一門外語的我們要強多了。

甚至還能反向操作,採集蒂姆·肖在生病之前的聲音,和他如今想表達的語句,結合起來,家人就能聽到他像曾經那樣說話了。

看到他父母的眼淚,這冷冰冰的技術真能爲不可遏止的命運挽回些什麼。

不光是漸凍症,這項技術還能繼續用在中風、帕金森症、腦損傷等疾病患者身上,讓說不清的話,不再成爲溝通上的羈絆。

更甚者,人工智能可以成爲我們人的一部分。

擁有一個《我,機器人》中史皇那帥氣的鋼鐵胳膊,不再是空中樓閣。

不像一般只能起支撐作用的假肢,被植入人工智能的假肢,已經有了模擬人體肌肉的結構和運動的規則。

失去手掌近二十年的人,可以像曾經一樣操控起假肢的每一個手指,跟天行者的手一毛一樣。

失去腳踝的人,可以接上智能假肢繼續攀巖。

搞音樂的,能繼續打鼓,搞美術的,能繼續畫畫......

因爲不會累,不會痛,人工智能的假肢甚至在性能上更勝一籌,未來的超能戰士似乎指日可待。

再深入到醫療領域,把已有對疾病症狀的瞭解,傳授給AI學習。

它就可以在醫療資源分配並不平均的地方,爲每一個病人做出及時的診斷,以便於預防、就醫。

甚至,在未來,它能直接和你的免疫系統對話 ,預測你的疾病並且直接提供抗體。

說到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會帶給我們的巨大價值。

不管是在醫療、日常輔助、還是在情感上,很大程度可以替代我們對他人或者專業人士的需要,甚至做得更好。

我們人的肉身,有弱點會老化,也終將覆滅,而同樣擁有智能的AI,卻永恆存在,且沒有極限。

就比如在圍棋和魔獸世界的比賽中,AI就因爲擁有人類不可企及的對無限可能性的分析,而且並不存在緊張或焦慮的情緒的干擾,從而得以取最優策略獲勝。

因爲AI的強大、超越和未知。

也加深了人們對於AI的警惕。

人工智能會取代人嗎?

這幾乎是每部涉及到人工智能的科幻片,都會擔心的問題。

與其憑空猜測,與其杞人憂天。

不如多些瞭解。

就像說唱組合黑眼豆豆中的Will.I.Am,看着一個虛擬的自己。

說:和媽媽生的,到底有些不同。

那不同的地方。

會在未來彌合趨同,還是會被上帝設置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看看我們自己。

再看看我們的造物。

我們註定要重新找到定義人類的邊界。

你想要阻止那一天的到來嗎?

抱歉。

人類造出科技的這輛車。

但只裝上了車輪,沒裝剎車。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