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麼對他而言,就需要在自己身上把兩種屬性分開,對事做強者,對人做仁者。你是讓他來做事的,對做事的人只有一個標準:做了沒有。

管人的人一般不太擅長管事。爲什麼呢?因爲處人際關係是有它的一套規則的,特別會處人際關係的人,談起怎樣與人周旋總是一套一套的,這跟做事的人不一樣。他們有他們的規則。

管事的人也不擅長管人。我們很多企業的管理人員都是這樣:做事很棒的,跟人打交道卻很差,甚至一跟人打起交道來,就顯得很弱智。爲什麼呢?他總是一根筋,他認爲對的就一定是對的,沒有道理可講,也沒有價錢可講。所以,管事的人不擅長管人。

既然這個世界上已經存在了兩種人,應該怎麼辦呢?讓兩種人各得其所:管事的去管事,管人的去管人。不要讓擅長管人的人去管事,也不要讓擅長管事的人去管人。更不要認爲什麼樣的人都可以既管人又管事。這樣就能充分發揮現有人力資源的作用。否則,你會感覺到招不到你要的人。

我們平時覺得某個人能說會道,給人的感覺挺好。但是你一讓他做事,你十有八九要失望,你就會覺得這個人是個騙子。其實他不是騙子,他是個跟人打交道的人,但你偏偏讓他去做事,最後當然讓你大失所望。

企業管理中:人和事分開管理的依據

有的時候你碰到另一些人,簡直讓人不能容忍,你恨不得不要他做了。但是他做事又是一把好手,你又離不開他。其實你應該包容,你不要讓他去碰人際關係就好了。你還要給他約法三章,告訴他只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碰到人的問題就讓他停住,你來處理,這就好了。

管人的標準是服,你管不管得住別人,就是看別人服不服你。我們在工作當中經常看到有些人把人管得服服帖帖的,人家對他是五體投地,但是,他下面的事情卻壓根沒人做。管事的標準是做,他做了就行了,服不服你不重要。

我們如果人和事不分開,要麼我們就會面臨他服,但是他不做,最後,我們得到了一個假象。要麼就會把很多能幹的人“咔嚓”掉,爲什麼?事情他做了,但他不服你,你寧可不要他做。有些老闆就有這個脾氣:他能幫我掙錢,但我不讓他幫忙掙,因爲他不服我。這就麻煩了,人家幫你做了,幫你掙了錢,但是他不會跟你說好話,他不會拍你的馬屁,他不會一見到你的面就跟你打招呼,他不會一喫飯就給你敬酒,結果他得不到你的賞識。但你知道嗎?敬你酒的人啥事沒幹,不敬你酒的人天天在幹活,就是因爲他不敬你的酒你就覺得他不服你,所以他想做你也不讓他做,不要他了。這是不應該的。

企業管理中:人和事分開管理的依據

要把做和服分開,做歸做,服歸服。不管他服不服你,他做了就OK。你是讓他來做事的,對做事的人只有一個標準:做了沒有。所以,不要被服的假象矇蔽,服你的人恰恰容易欺騙你。因爲你認爲他服你,所以你就不會檢查他。他認爲取得了你的信任,就特別容易作假。一定要明白,服你的人往往就是坑你的人。

要防止那些服你的人欺騙你、坑你。我看到很多企業都有這樣的現象,就是往往被那些對自己佩服得五體投地的人反戈一擊。爲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因爲你當初對他的考量就是從服與不服出發的,沒有看他真正做的事情。不要被“服”矇蔽,而怠慢或者沒有真正用好那些能做事的人。當然,企業裏面也不能一天到晚誰也不服誰。怎麼辦?把做和服分開,把人和事分開。

管人我們會遇到一個怪圈:做個小人沒人跟,做個君子被人坑。你做個小人沒人跟隨你,因爲你小氣、計較。做個君子呢?跟隨你的人倒是不少,但坑你的人也會很多,因爲坑你容易。怎麼辦?中國有句老話:先小人,後君子。這是什麼意思呢?不是讓你先卑鄙後高尚。它的本意是,先要斤斤計較,後要包容一切。

企業管理中:人和事分開管理的依據

先把兩個人的關係理清楚,就是你到底要他做什麼?你能給他什麼?要先學會小氣、計較,然後不管出現什麼樣的結果你都要包容、承受、接受。讓同一個人扮演不同角色是讓人難以接受的,讓截然不同的兩種風格成爲一個過程的前後兩段,也讓人無法接受。所以,要將這不同類的兩種身份分開,將管人、管事分開,將君子與小人的角色分開,讓不同的人來做。在事情上要有小人(小氣之人)的風格。管事的人必須認認真真地計較被管理者幹了什麼?幹了多少?該給多少?堅持等價交換的原則,明明白白地給予,爲團隊運作提供控制力。

在爲人上要有君子的風範和氣度。管人的人必須要有忍辱負重的精神,有包容心、平常心,獲得被管理者的認同,爲團隊穩定提供凝聚力。

先小人後君子的實質是:過程計較,結果承受。計較是小人行爲,承受是君子之舉。在過程中做小人,在結果上做君子,成爲真君子。現在很多企業剛好相反,在結果上斤斤計較,而對於過程呢?啥都不管。到結果上做小人,在過程中做君子,最後成了真小人。

企業管理中:人和事分開管理的依據

管人靠的是個“信”,管事靠的是個“法”。管人靠信任,管事靠方法。管人一定要靠信任,爲什麼呢?這與中國文化深層次的結構有關。道家裏面只有一個“道”字。“道”是什麼?是自然界的規律,事物的規律。所以,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道德經》裏面講了很多關於“道”的論述,都是講山、水等自然界的現象。“道”是自然規律,不是神。儒家裏面的的核心字眼是一個“仁”字。什麼是“仁”呢?孔子在《論語》裏說 “仁者,人也”。像一個真正的人就是仁者,一個真正的人是什麼?是君子。

孔子最大的功勞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裏用人替代了神,我們不信神就要信人。所以,中國人的管理一定有一個對人的認同問題。中國人的管理裏頭如果沒有人對人的認同,一切都談不上。人對人的認同和信任是整個管理的基礎、核心,中國式的管理,一定要有一個人或者一羣人得到大家的認同,這是肯定的。

企業管理中:人和事分開管理的依據

西方式的管理沒有這種講究。原來吳士宏做IBM中國區的總裁,她離開了,對IBM沒有很大影響。微軟也曾請吳士宏做中國區的總裁,她離開了,也沒有什麼關係。西方文化裏頭就沒有非得認誰的問題,但中國文化裏頭必須要有。人對人的認同不是靠方法,只有靠爲人,只有靠做人。把人做好,才能取得大家的信任,這是沒有別的捷徑的。

其實好多的企業管理難做,根子上都會追溯到一條:大家心裏對這個企業的領頭人是頗有看法的。比如說,上次獎金沒有兌現,上次訂的制度又變了,等等。你追溯一下,都能追溯到這些細節上去。所以,你的管理做不好有一個現象相伴,就是你的企業員工對領頭人有很多很多的微詞,就是有一些負面的說法,只是有的激烈一點有的溫和一點,但一定有這種相伴相隨的現象。那也就是說,我們要解決管理問題就要從去掉這些微詞着手,不要讓大家經常私下裏悄悄地負面地評價企業這些領頭人。要把住這個關,剩下的纔是方法。

企業管理中:人和事分開管理的依據

那麼如何減少這種評價呢?這就要靠做人和爲人,這是關鍵。少用強者之道,多用仁者之道,多施仁政,多行仁道,少行霸道。我說少行,不是說不行,因爲關鍵時候該行還得行,但是不可濫用。多行仁道,少行霸道,最終成爲王道,王者之道。信任是體,方法是用。體之不存,毛將焉附?本體都沒有,方法附着在什麼上面呢?有些企業在方法上做了很多動作,如搞ISO、ERP、績效考覈等,爲什麼不能改變你的企業呢?因爲企業管理的根本是人與人相互信任的問題,在這個地方先下足功夫,才能用得上那些方法。

怎麼才能下足功夫?修。道家講修道,儒家講修身,佛家講修心,中國文化三大主流都強調一個“修”字。所以,要提高人與人的信任度,說來說去,都是一個修己的問題。修道、修身、修心,都是修己,在修己上多下功夫,多做文章。當然,修己並不能解決全部的問題,但是沒有這個絕對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就像我們說錢一樣的: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信任不是萬能的,沒有信任是萬萬不能的。

企業管理中:人和事分開管理的依據

那麼,管事就要靠方法了,要靠很多很多的方法。流程也好,稽覈也好,都是方法。說到管事的方法這個層面,西方的管理科學和工具就都派上用場了,這恰恰是中國傳統管理的弱項。管人靠信,信靠修,修是修己。所以,人這一條線的功夫要用在自己身上。管事靠方法,方法是針對別人的,所以,在管事這條線上要懂得將力用在別人身上。那麼,最好把它們分開來,按兩條線走,用兩種人做。

管人要“空”,管事要“實”。空是什麼意思呢?佛家《心經》裏面講“空”有句很有名的話,叫“色不易空,空不易色”,這裏的“色”是指物質世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這個物質世界是個空的。那有些人會開玩笑說:你把頭往牆上撞一下,看看牆是不是空的?撞出一個包纔是真的。把它當空處理,結果它不空啊!這是錯誤地理解了“空”。何爲“空”呢?首先我們要知道,“空”跟“無”不同,“無”是個否定詞,“無” 就是沒有。我們說,倉庫還有沒有物料?沒有,這就是“無”。“無”是對“有”的否定,就是這個東西不在這裏了,沒有了。

企業管理中:人和事分開管理的依據

而“空”可以是肯定詞,也可以是否定詞,既是肯定詞,又是否定詞。說這個房間裏面空空的,啥都沒有,這個“空”就是否定詞。我們到電影院去找位置,說這裏有個空位置,這個“空”是個肯定詞。說這個杯子是空的,說明有空間,正好可以裝東西。所以,“空”既可以是肯定,也可以是否定,“空”不是全盤的否定,“空”就是包容。它既包含了否定,也包含了肯定。

讓你學會“空”就是要你學會包容,管人要空就是要學會包容。既不要肯定,也不要否定,都接受。所以,佛家裏面有一句話,叫“接受,明白,放下”。做人就要懂得接受,什麼樣的苦都受得了,這就叫做人。做事當然不能什麼都接受,客戶說罰你兩萬,接受;罰你兩百萬,接受。那你不把廠都賠出去了嗎?那還搞什麼?所以,做人和做事有很大不同,做人是什麼都要接受的,好的壞的都要接受的。這還不是“空”的最終含義。“空”最終的含義是與“空不易色,色不易空”這句話是相通的。

佛祖當時得出“空不易色,色不易空”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桌子是桌子,電腦是電腦,它們是不同的東西。因爲桌子和電腦在你的視覺裏有明確的界限。

企業管理中:人和事分開管理的依據

但請注意,這是你的眼睛看到的,假如我們現在不是用肉眼,而是用電子眼,你還能看到這麼清晰的界限嗎?不用說電子眼,你把手伸到顯微鏡下一看就知道了,就看不到界限了,你看到的是細胞,界限消失了。所以,佛祖也許在兩千多年以前入定以後,看到了界限的模糊乃至消失。我們一定要相信,很多的界限是我們的眼睛造成的。如果你用電子顯微鏡就會發現所有的界限消失了,電腦跟桌面的界限消失了。

界限消失了意味着什麼?差異消失了,就變成沒有分別了。“空”的意思是無界限、無差異、不分別。這纔是“空”的意思。什麼是“空”?就是沒有分別心。“空” 的真實含義就是不要有太重的分別心。包容的根本是什麼?是不要有分別心。

也就是說,做人和管人就是要淡化你的分別心。我們好多人做人做得不夠到位,就是分別心太重了:有錢的,沒錢的;當官的,當兵的;漂亮的,醜陋的;能幹的,不能幹的;有良心的,沒良心的……你天天帶着分別心,能把人管好嗎?所以,要管好人,就不要有太重的分別心。爲什麼說不要太重呢?因爲一點也沒有誰也做不到,一點也沒有就是菩薩了,凡人做不到的。儘管做不到,但也要朝這個方向努力,更不可強化分別心。

企業管理中:人和事分開管理的依據

沒有分別心是一個團隊運作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你的分別心一重就要提醒自己:團隊會出問題。當然,不要有分別心是對人而言,而不是對事,不能說出貨不出貨也沒有分別,否則,那還怎麼幹事?所以,要人歸人,事歸事;橋歸橋,路歸路。這是中國特色。管人者要學做仁者,管事者必須是個強者。做個強者並不難,這只是個能力和性格問題。很多人都有以成敗論英雄的習慣,輸贏心也很重。社會生活已經把強者思維深深地烙進了人們的心中。

做個仁者卻很不容易,這需要很高的智慧和很深的修煉。強者思維本質上符合達爾文的進化論: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只不過我們要注意它是自然法則,並不是社會法則。它有正確的一面,也有一定的侷限。個體化生存,更多的適用於自然法則。站在個體角度,的確是適者生存,我們要學會做強者。但是,我們也是一個羣體,一個團隊,一個社會,社會法則和自然法則就有很大的不同。

我們說人是高級動物,但是畢竟在前面要加“高級”兩個字。說誰是動物,誰都認爲是在罵他。你講他是高級動物,他都是勉強接受。可見,我們內心中還不完全把自己當成個自然的東西對待。這說明我們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遠遠超脫了,超越了,人具有社會的屬性。具有社會屬性的人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生存方式呢?那就是仁者之道!

企業管理中:人和事分開管理的依據

孔子的儒家學說的核心概念就是個“仁”,“仁”是一個“人”加“二”組成的,這個二,是個複數,是多的意思。也就是說這是個團隊需要的概念,是個社會生存的法則。孔子幾千年以前就發現一個人生存的時候可能是強者生存,很多人的時候這個法則就不行的了,所以就提出仁者的概念。

個體過分的強,會削弱羣體的合作,造成羣體的弱。所以,對社會組織而言,個人並非越強越好。另一方面,個體的弱又可以通過羣體而產生彌補,弱勢的個體可以形成強勢的羣體,這是動物界所望塵莫及的。動物界只有以個體的強形成羣體的強這一條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首先是對個體的法則。只有每一個個體勝出,才能形成一個倖存的優勝的種羣。

一羣長頸鹿能活下來,是因爲它們能喫到長得更高的食物,這需要每一頭長頸鹿都有足夠長的脖子,它們是沒有辦法互相彌補的。強者生存的法則就變得很殘酷,它要求動物界的優勝者每一個個體都是強者。而人卻不同,他們可以通過合作分工來解決問題。這裏不需要每一個個體單獨地面對環境,不需要獨立的逞強,只需要強大的羣體。於是,在強大的羣體內部,合作比逞強就重要得多了。仁者比強者更有力量,仁者之道超越並涵蓋了強者之道。

企業管理中:人和事分開管理的依據

那麼什麼叫仁呢?“仁者,愛人”,這句話把仁者的生存之道就一下子點出來了。強者是靠戰勝別人,優勝劣汰,有勝有汰,勝者就活下來了,弱者就被淘汰掉了。

而仁者不是。“仁者,愛人”的“愛”字怎麼理解?這個“愛”其實就是包容。有這麼一句話,叫“大愛無疆”,“疆”就是疆土、邊界,無疆就是無界,就是“空”。所以,這個“愛”與佛家講的“空”是一個意思。佛家還有一句話,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學會把自己跟別人當成一體對待。很多的時候別人的問題是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的。

道家的陰陽圖很有意思,一個“陰”,一個“陽”。我可以比喻爲一個己(自己),一個人(別人)。這個陰陽圖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自已和別人原本就是一個整體,自己這邊一動,別人就會跟着動。所以,要管別人,在自己身上用力就可以了,這就是管人的奧妙。要懂得管人的穴位在自己身上,在自己身上用力,你就可以改變別人,因爲你跟別人是一體的。說到底,“仁者,愛人”就是要有一體化的概念,要把自己和別人當成一體對待。這也就是佛家講的“不分別”的意思。“仁者”不是“厚道”兩個字能包含的。“仁者”不僅僅是“厚道”,更是一種智慧,什麼智慧?知道自己跟別人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是沒有輸贏的關係。因爲你贏了,就是別人贏了。別人輸了,你就輸了。一體的東西怎麼分得了輸贏呢?“仁者,愛人”的“愛”字就是告訴我們,不要把別人當對手看,不要總想着戰勝對方。沒有對手,所以,仁者無敵。

企業管理中:人和事分開管理的依據

仁者無敵講的不是結果,而是一個心態:你不把別人當成敵人看。仁者無敵並不是仁者多有本事。很多人對這個“仁者無敵”是誤解的,以爲“仁者無敵”就是仁者什麼人都能戰勝。錯了。是他眼裏沒有敵人,無敵是這個意思。其實很多老闆在生活中很煩惱,就是因爲他只想做強者。強者就是煩者,強者可能會賺很多錢,會得到很多的崇拜、榮譽、名聲,但是強者一定是煩惱的人。我對老闆的心態很瞭解,他們有多少人敢說自己很幸福?他們戰勝了很多對手,但他們解脫了嗎?沒有,而是煩得一塌糊塗。

很多人的誤區就在於只考慮如何做強者,以爲目前不幸福不快樂是因爲不夠強大,以爲掙的錢不夠多,於是拼命地做大,掙更多的錢。結果並不幸福。不要以爲走強者的路就可以達到你想要的彼岸,達不到的。你越強,被你幹掉的人越多,那麼剩下來的就是更強的人了,弱的被你全部幹掉了。就像下棋一樣,一般的人你就不想跟他們下了,那你總是找更強的人去下,你更難獲勝。

你永遠在戰鬥,永遠在贏,但又永遠有更強的對手等着你,你的人生是一盤永遠下不完的棋。爲什麼過去學武術的沒幾個善終的呢?因爲一般的人都被他幹掉了,剩下的是更強的,他不找別人,別人都要找他。那來的都是更厲害的了,最後來的就是終結者。他總會熱烈歡迎一個要他命的人來,這是個規律。與人交往,強者的思維是到不了頭的,到頭也不會幸福。

企業管理中:人和事分開管理的依據

強者之道是把別人當對手看,仁者之道是沒有對立心。強者之道你不用去記都會這麼做,仁者之道你記在心裏就行了。也就是說,當你做強者的時候別忘了有仁者就行了,就已經很好了。你要記住:與人打交道靠強者之道一輩子都不會得到你想要的那種快樂、幸福的日子。

以兩口子爲例,當你把你老婆管得服服帖帖的時候,你的災難就開始了。她會整天跟你搞些小名堂,而且你都不知道。在企業裏是一樣的,當你把這個下屬管得服服帖帖的時候,順而不從就開始發生了。所以,強者之道是不能用來與你的下屬打交道的,你需要經常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仁”,不要忘了管人的路叫“仁者之道”。事情當然有對錯,有好壞,有分別,有競爭,有成敗。這就需要我們做個強者,懂得強者之道。既做仁者,又做強者;既要不分別,又要有分別。這兩種極端的特質要統一在一個人身上,很不容易。所以,要分開來做。

但對企業領頭人而言,則需要兼而有之,因爲他必須是個王者。那麼對他而言,就需要在自己身上把兩種屬性分開,對事做強者,對人做仁者;對外做強者,對內做仁者;搞經營做強者,抓管理做仁者。這的確是件讓人難以做好的事。所以,企業不容易做大,老闆不好當。其實,管人能改變人,管事也能改變人,只不過一個是直截了當,一個是潛移默化。

管事的人是不是不去改變人呢?是不是不跟人打交道了?不是。管人是直接地改變人,我把它叫“明修棧道”。管事呢?你把這個事情管好了,讓一個人總是這樣做事,做事的人就能改變心態、行爲。軍隊的訓練就是一方面通過思想工作,另外通過每一天的訓練,最後就得到了一個合格的軍人。所以,事情更能改變人。

這兩者一個快,一個慢;一個直截了當,一個潛移默化;一個“明修棧道”,一個“暗度陳倉”。相輔相成。

企業管理中:人和事分開管理的依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