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于书法有着许多评价标准,这些观点有的从不同角度出发,有的是各说各话,得出的结论似乎无法取得共识。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对于做学问有着“三重境界说”,用他的评价方法来界定书法也许会引发深刻的思考。第一重:无我

王国维使用了宋代晏殊的词,说第一重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词的表面是说在寒风惨烈的夜晚,树上的绿叶被吹落一地,独自登上高楼,一眼望去尽是看不到边际的漫漫长路。这说明词人心中是无尽的茫然和落寞,他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

▲颜真卿《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

书法初学者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面对众多的流派和迥异的观点无所适从。到底应该从楷书入手还是篆书入手?先学“二王”还是先学“苏、黄、米、蔡”?今天看文章是这个观点,明天听别人说又是完全相反的看法,到底谁说得对,让初学者完全没有了方向。

▲《张迁碑》

其实不论何种学问,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模仿,这是最快捷和高效的入门方法。书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无数的先辈在书法探索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历代流传下来有诸多的法帖、碑刻,这些资源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选择哪一家哪一派并非成功的关键,每家、每派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身的缺点,不能因为有一点缺陷而批判甚至放弃。重要的是要在名师的指点下,了解他们的优势与不足。切忌今天学这家,明天又转投别家,首鼠两端必然会前功尽弃。有了方向感,才能从无我的茫然进入到寻找自我的状态。第二重:有我

王国维为第二重境界下的定义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代词人柳永为了对爱人的思念而形色消瘦,他不但不后悔反而更加执着地追求着。

书法从入门找到方向后,便要以柳永这种为爱执着追求的精神,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不论学习哪家、哪本字帖,我们都要对每个字进行逐字临。每个字至少写五到十次,这样反复练习才能对字形结构有所认识,对于笔画线条的运用才会熟练,写出的字也尽可能近似原作。

▲明 王铎 《草书忭京南楼诗卷》

俗话说“熟能生巧”,在千锤百炼之下必然能打下扎实的基础,有深厚书法功底的人不仅能够对临的很像,而且可以凭着记忆不看书帖而临摹的非常神似。

熟练到背临的阶段,说明已经具备了很高的自信度,对于书法技法的掌握也可以娴熟的运用,这时可以说已经超出于一般书法爱好者。但是能到达这个境界的人可谓灿若繁星,不胜枚举。而且很多人终其一生也只能停留在这个阶段,究竟书法的最高境界为何,又如何能达到呢?第三重:忘我

我们参观书法展会惊叹于作者的功力之深、作品之精彩,但是看过之后会产生疑问,为什么眼花缭乱的作品却好像都很相似呢?每一个字都似乎是古人书帖中的字,整篇书法成了古人的集字帖。

▲宋 黄庭坚《松风阁诗》

王国维又给最高的境界定下了基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在上元节夜晚来到河畔观灯,一位美女从他身旁飘然过过,正在他苦苦搜寻而不得时,不经意间美女却出现在眼前,灯火晦明之下美女更显动人。

学习书法在苦苦求索时往往感觉总也达不到目的,一旦抛开字帖独立创作时就完全走样,好像都不会写字了。书法写得像是基本功,但是要想取得更高的成就必然要放弃前人的模板,扔掉这个“拐棍”,完成从像到不像的转变。

▲李叔同书法

李叔同是著名的书法家、画家、教育家、音乐家,他不仅是诸多领域的通才也是书法奇才。他早年勤习书法,遍临古人名帖有着深厚的底蕴。但是他中年遁入空门后,在书风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他的字看似随意,而且完全没有笔法的概念。有的人会说这不就是“娃娃体”吗?更多的人对于他的书法会是茫然无知,无从评论也无法欣赏。

想要达到书法的最高境界要敢于忘记笔法,抛弃已经取得的成绩,去寻求更高的体验。书法是艺术又高于艺术,它是心灵的体验,是对于灵魂深处的拷问。对于书法的探索必然要经历从茫然的无我,到执着的自我,再到超然的忘我。这其中的苦辣酸甜需要每位书法爱好者自己去探索体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