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的出现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次重要蜕变,汉字从此褪去了古文字时期的图形意味,从“古字”进入了“今字”体系。隶书作为汉字字体演变史上的转折点,具有重要的地位。

▲《乙瑛碑》

两汉时期,隶书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张迁碑》《曹全碑》《乙瑛碑》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后世的书法大师都非常珍视隶书的临习。

▲傅山书法对联 局部

清初的傅山虽然以草书取胜,但是他也非常重视碑刻的临习。他说:“汉隶之不可思议处,只在硬拙。初无布置等当之意,凡偏旁宽窄,左右疏密,信手行去,一派天机。”所以傅山的草书中带有古朴汉隶的笔意,富有率真的意趣,一扫前人流滑的恶习。

由于傅山的引领,涌现了何绍基、赵之谦、杨守敬、吴昌硕等一大批以隶书见长的书法大家,造就了清代在书法史上的一个小高潮。

▲《曹全碑》

纵观这些历史上的隶书大家,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拥有独特的审美眼光,从古朴的隶书中吸取养分成为他们书法风格的关键内核。

有的书法学习者学习了一辈子隶书,但是没有抓住关键点就造成作品毫无灵魂。因此,有观点认为学习隶书要“眼高手低”,强调的就是要善于分辨隶书的美学特点,能够认识隶书之美,才能抓住隶书的关键点。那么隶书到底美在哪里呢?方劲古拙

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汉字从原来的的圆形笔画发展成为平直多变的笔画,汉字正式成为了现在所说的“方块字”。

▲《张迁碑》

隶书是中国人审美从无意识转变到有意识的标志,笔画具有古朴、苍劲的自然美。许多汉隶是以碑刻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因此给人一种沧桑、残缺的美,方劲古拙是隶书的基本特点。蚕头燕尾

蚕头燕尾,是隶书中最常见的笔法。隶书的横画往往非常突出,它体现出的是汉代人宽阔的心胸和高远的眼界。

▲《曹全碑》

在主笔横画的书写上,起笔凝重,回锋隆起形如蚕头;横波收笔时,顿笔斜起,形如燕尾。这种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的写法,代表了一收一放、大开大合的汉人的审美情趣。燕不双飞

隶书横画出笔的挑脚形似燕尾,一字之中只用一次捺脚,二次出现就会笔画雷同,字形拖沓。如果一个字中有相似的笔画出现,那么只能有一个主笔写成燕尾状,其他的笔画要处理成不同的形状或者要调整角度。

▲《西狭颂》

“燕不双飞”是书法美学的重要观点,在其他书体中也严格遵守这个准则。古人从观察中感知到,重复会影响整体的美感,带来刻板、呆滞的效果。这个标准也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开启了中国人个性化的审美标准。斩钉截铁

▲《衡方碑》

隶书的笔画变化多端,重的笔画要求饱满、厚重,轻的笔画要写得秀气、灵巧。隶书的行笔,要掌握好力量感和节奏感,从微小的动作中流露出笔意。

很多人学习汉碑,往往被外形所迷惑,落入了“以貌取字”的陷阱。因此,在隶书的学习中,外在的审美只是初步,进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学识修养的积累,由外及内理解古人的内心境界。高远的境界才能造就高超的技艺,让我们回归汉隶纯美、质朴的原始本质,使古老的书体焕发新的生命,张扬属于自己的个性魅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