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墨云桥原创内容,欢迎评论点赞,喜欢记得点击关注哦,更多优质内容为您送上!

经过全国人民近两个月的努力,神州大地疫霾渐去,春暖花开。

为了警醒人类敬畏自然,铭记这段特殊的历程,全国各地都相继发出抗疫见证物征集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熟悉的也就是各种证明了吧!

2020年,被很多人称为拿证最多的一年。

如果说灾难是一面镜子,照出疫情下的芸芸众生相。

证件也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时代之变和风尚之变。

比如,以具有证明职能为标准,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证明兵权的凭证——虎符。

▲战国 秦杜虎符

在群雄争霸、烽烟四起的时代背景下,用青铜打造的虎符尽显霸气外露的英雄本色。

虎符外形似虎并且一分为二,左一半在带兵的大将手里,右一半在君王手里,只有将、君合二为一的时候,才可能调动大军,由此产生了“符合”一词。

虎符的纹路细腻,造型复杂,上刻错金铭文,制造极为精美,代表了当时制造业的最高水平,看似很美,其实是为了防伪。

▲唐代鱼符

到了唐代,唐高祖李渊为避其祖父李虎的名讳,将虎符改成银制的兔符,后来又用黄铜打制鱼符替代了兔符,在当时来说,这的确是身份的象征,相当于高级官员的工作证。

鱼符也分为两片,左符放在内廷存档,右符由持有人随身携带,作为身份的证明,符上还刻有姓名和官职。鱼符最初作为“权力凭证”,可用于调动军队、任免官员,在鱼符左右符中缝处刻有“同”字,核验时“同”字合拢方可执行军令。汉语中的“合同”即来自于此。

根据职位的不同,鱼符的材质也有区别,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用黄金来做,五品以上用白银,六品以下的用铜,目前为止出土最多的也是铜鱼符。

▲铜鱼符

唐高宗时期,李治还给鱼符配了一个与等级相对应的袋子,就是“鱼袋”。皇帝召见时,有符还得有袋,算是变相防伪吧!鱼袋的配置也分档次,凡着紫衣者用金饰,凡着红衣者用银饰。

此外,还有交鱼符和巡鱼符,用于出入宫门和开关宫门,这个更类似于今天的出入证。

▲唐代龟符

武则天称帝后,为了凸显自家威风,便将鱼符改成龟符,因为四大神兽中的玄武,是龟蛇合体,蛇显然没有龟更适合佩戴。龟符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随着武则天的逝去而废止,却留下了一个著名的词汇——金龟婿。按级别划分,亲王和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佩戴金龟,如此夫婿,的确是高贵多金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玄武神兽

“唐以袋贮鱼,宋以鱼饰袋”,到了宋代,“鱼符”不再作为身份标识,仅为兵符之用。朝廷仅将“鱼袋”作为官员的身份凭证,上面饰有代表等级的金银鱼形,袋子还能当荷包用,装些随身携带的小玩意,折射出宋代美学的简约与实用。

▲金银鱼袋

▲辽代兵符

▲辽代巡防令牌

随着对外贸易的日益兴盛,明朝时,非洲象牙大量传入中国,宋代的佩鱼制度被“牙牌”取代。

▲明代牙牌

▲明代翰林院、锦衣卫牙牌

▲明代象牙钟形内府腰牌

虽然叫“牙牌”,也是根据身份和地位、功能的不同,选用了不同材质打造,比如象牙、兽骨、金属、木质等区别,在录入身份信息时,比前朝多了单位还有类似于冒用必究的警示语。

同时,表明身份的牌饰也不仅局限于官员之间,凡在内府出入的人,无论贵贱都要佩戴,以避嫌疑。

清代腰牌上不仅要写清楚姓名、年龄、单位、职业、官衔等信息,还要注明身份证的用途。有的还会加上持有者的面部特征,以防他人冒用,是不是有点像现在的人脸识别?

▲清代象牙腰牌

▲清代青白玉腰牌

▲清代内务府制楠木腰牌

▲清代军营腰牌

▲清代内使出门腰牌

▲清代道教腰牌

还有红头牌和绿头牌,红头牌是“膳牌”,凡宗室王公遇值班奏事及引见等日,奏事处将其衔名书写于木牌之上,于皇帝御膳前呈递。

绿头牌是后宫妃子的身份凭证,因为佩戴的牌子顶端涂有绿色,所以叫“绿头牌”,红头牌也如是。

▲红头牌和绿头牌

除了宫廷内部的等级证明,还有职业身份证和临时身份证。

如僧人的身份证叫“戒牒”“度牒”,凭此牒可到处化缘、筹善款,还可免赋税和劳役、兵役,受到官府保护。历朝历代的官府,都不会无偿发放度牒,所以,做一个有身份的出家人,也从来不易。“路引”“门券”属于临时身份证,类似于现代的介绍信,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明代度牒

▲唐代路引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省份曾先后推出过“迁移证”“边境证”等纸质的“准身份证”。

▲边境通行证

从1984年正式推出第一代塑封居民身份证,到今天集智能芯片技术于一体的二代身份证,其他凭证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验证模式,人脸、指纹、虹膜等生物识别技术的成熟与应用,数字身份将成为人的第二张身份证,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能真正实现只身走天涯了!

生活越来越便捷,显而易见地,可以触摸的证件也将越发稀缺。

而经历过疫情的我们,都是持有多种特殊时期见证物的历史见证者了!

无论捐赠还是自藏,都具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