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受挫能力弱,如何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被愛過的孩子,未來可期。

各位學習型的爸媽,你好,我是胡慎之。

之前我遇到過一個孩子,已經長到十歲了,可是如果要讓他自己去買一份肯德基的話,他是不願意去的。他說:“如果非要讓我去買,我情願不喫。”

好像很多的爸媽,都碰到過這樣的問題:覺得自己孩子不夠大方,在一些場合上不敢表達自己,課堂上老師讓他回答一個問題,他站起來兩條腿是哆嗦的,甚至有的孩子到了七八歲,別人跟他打一個招呼,他還會縮在爸爸媽媽的身後。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不自信的孩子,一般來說比較懦弱的,不積極也不主動,遇到事情的時候會習慣性地迴避、依賴父母,甚至於他的受挫能力也會比同齡人更低一些。

當然,還有一些孩子看起來自尊心很強,但其實他的受挫能力往往比較弱。有句古話說,弱者猛於虎。如果一個人過分地強調他的自尊心,其實反而是一種低自尊的表現。正因爲他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所以他才更需要證明自己是完美的。可是當遇到困難的時候,他的全能感就會被打破,他沒有辦法接受自己的無能,就會用一種類似於暴怒的方式,來增加自己的力量感,也就是我們看到的——自尊心很強。所以如果一個孩子的自尊心很強,說明他對自己其實並不是很自信,他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我們可以稱之爲,這個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比較弱。所謂的自我效能感,就是當我努力地去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我是知道可以做成的,這就叫自我效能感。

因此我們說,自信不止是知道我們能做什麼,還有知道我們自己做不了什麼。自信的本質,就是對自己能力的一種信任,和接納。

孩子不自信的原因是什麼?

那麼由此,我們就可以倒推出孩子不自信的原因了,主要有幾個方面:

第一方面,爸媽過多的替代孩子做事,其實是對孩子能力的一種不信任。

比方說,一個三歲的小孩,他想幫爸爸媽媽做一些事情,於是就幫忙一起收拾碗筷,但是大人看到後第一反應卻是阻止,說這個不用你來弄。一方面大人也許覺得孩子還小,可能做不來,擔心他會把碗摔碎;另一方面可能爲了趕時間,不想磨磨蹭蹭,就阻止了孩子。可是如果爸媽在生活的各方面都是這樣

{!-- PGC_COLUMN --}

對待孩子的話,孩子就沒辦法發展自己的能力了,他也沒辦法去體驗那種“我可以做到這件事”的感覺,沒有機會得到肯定。

當然,這個孩子可能會不小心把碗摔碎,但這也是他成長中間必然經歷的東西。如果我們爲了維護自己的掌控感,而剝奪了孩子試錯的機會的話,這個孩子就會產生一種“在父母眼裏我就是一個廢物”的感覺。他也不可能變得自信,因爲他既沒有自主地完成過一件事情的經驗,也害怕擔心父母會責怪他,那麼等他長大後遇到一些事情時,他就會選擇迴避,變得懦弱,畏懼困難。

第二方面,爸媽過多的負面評價,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無能。

我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裏邊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他說,有些爸媽是跟孩子一起去面對問題的,而有些爸媽,恰恰是給孩子製造問題的。

比如一個孩子在外面被欺負了,回到家哭訴,爸媽卻指責他說:“堂堂男孩子,你哭什麼?爲什麼他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在這個過程中間,孩子被欺負,可能還不是一個很大的挫折,爸媽對待他的態度,纔是真正的挫折;而且,這是一個孩子無法應對的挫折。

因爲如果前面是一堆磚,他可能還會去把它搬開,但前面是一個曾經愛他、提供他一切生命的東西、他深愛的爸爸媽媽的話,他無法去搬開。所以當父母的這種態度種在他心裏邊以後,他再遇到挫折的時候就會很害怕,無法很好地去應對挫折了。

第三方面,當爸媽覺得這個世界是危險的,孩子就會變得很依賴和懦弱。

爸媽給孩子傳遞的世界的樣子,會影響孩子對待世界的態度,以及他和這個世界的關係。

一些爸媽把孩子保護得非常好,衣服要消毒,食物要再三檢驗,好像這個世界要三番五次地毒死自己的孩子。還有些爸媽,經常恐嚇自己的孩子,說如果你不好好喫飯,就要打針;或者你再哭,外面就會有隻鬼來把你抓走。這樣給孩子傳遞的感覺就是:這個世界是非常危險的。

那麼這樣一來,孩子就學會了兩件事情:一,他會更加依賴自己的父母;二,他不願意走入真實的世界,縮在自己的世界裏邊。這些表現加起來,就是懦弱、脆弱、不自信。等孩子長大以後,他的自我功能就會比較弱,無法去跟這個世界相處。

第四方面,爸媽的“打擊教育”,會讓孩子產生自我懷疑,或自我否定。

之前一個節目叫《少年說》,裏面有個孩子跟自己的媽媽“控訴”,說:“爲什麼總要拿別人家的孩子跟我比,爲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都看不到?”結果她媽媽說:“如果我不打擊一下你,你就會飄了”,我覺得蠻諷刺的。

在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教育觀念裏邊,一直說要謙虛,要謙讓,不能驕傲。但是如果一個人連一點點的驕傲,都不能表現出來的話,何嘗不也是一種虛僞呢?

我們與其擔心孩子被讚賞以後,會不會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倒不如想想,如何讓孩子進入一個真誠的、真實的世界,既不要一味地打擊,也不要虛僞的誇讚,這纔是我們作爲家長值得去思考的事情。

因此總的來說,孩子不自信或者受挫能力弱,很可能是因爲他在跟爸媽的互動中感受到自己是無能的,或者是不值得被信任的。

如何增強孩子的自信和受挫能力?

那麼如果你的孩子表現得不自信,受挫能力低,或者比較懦弱的話,作爲爸媽可以怎麼辦呢?

這裏舉一個我們家小豆子的例子。在他大概三歲左右的時候,有一次他在看一條小溪旁邊,看到上面有幾塊石板。他看到大人們可以這樣走過去,他也想跨過去,但是因爲他的個子比較矮,跨不過去,結果連續三次掉進了小溪。但是最後在我的幫助下,第四次的時候,他跨過去了。

當時他所體會到的是一種特別滿足的感覺,他很開心,雖然衣服都打溼了,但往後如果遇到這樣的事情的時候,他第一反應就是“我很好奇,我想去試試”,而不是說“這個太難了,我做不到”。因此,如何增強孩子的受挫能力,其實更多的是在你跟孩子的互動中間去完成的,主要有3點:

第一,我們少去替代孩子做事情。

現在的孩子被保護得太好了,以至於有些事情明明孩子可以去自己完成的,爸媽都要去替代他。比如替他拿書包,長大了還在喂他喫飯,幫他洗澡。甚至有些媽媽看着孩子學走路,下面都已經鋪着軟墊了,孩子摔跤的時候她還是一把衝上去,問孩子有沒有怎麼樣,這些都是替代太多的表現。其實,孩子受到一些挫折是正常的,並沒有那麼糟糕,我們不需要過於膽小謹慎地去看待這些問題。

第二,當孩子有挫折的時候,我們儘可能不要再去羞辱他。

這裏指的不僅是語言上的,還有神情,以及行爲。我們說,所有的受挫能力都是被羞辱打掉的,如果一個孩子遇到挫折後感到很羞恥的話,你會發現他的受挫能力也會直線下降。

我以前就曾經體驗過這種感受:我還記得那時候新生入學,我想邀請一個女孩子跳舞,但是因爲我很害羞,左思右想猶豫不決,等到兩個小時過去了,舞會都要結束了,我還在原地。於是,這件事情就變成了我人生中一個很大的挫折,我沒有辦法應對它,所以後來我就不敢再去參加其他的舞會了。

第三,我們不要剝奪孩子可能遇到挫折的機會。

其實,受挫能力是越挫越勇的,但首先你得有試錯的機會。因此我們儘量不要過度保護孩子,剝奪他試錯的機會,而是放手讓他去做。在你的支持和鼓勵下面,讓孩子去嘗試各式各樣的東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果遇到困難,你可以幫助他;如果遇到挫折,你可以鼓勵和支持他;如果他做了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那麼你可以盡情爲他鼓掌,看到他的努力。在這個過程裏邊,孩子就能夠培養出一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技能。這樣的孩子成長起來,不會特別懦弱,他的受挫力也一定會很強,也會比較自信。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

第一,不自信的孩子通常比較懦弱、不積極、不主動,遇到事情的時候會下意識迴避,依賴父母,受挫能力也會比較低。

第二,爸媽不相信孩子有能力獨立完成事情和照顧好自己,是孩子不自信的主要原因。

第三,多給孩子試錯的機會,少替他做事,可以鍛鍊孩子的受挫能力,讓他更加自信。

我是胡慎之,如果你有什麼疑問,歡迎你留言,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