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0年前日本的一家街邊拉麪小店,到如今在全球13個國家,擁有800家門店。

味千拉麪有一個祕密武器。

最近,記者探訪了味千日本創始店,觸摸到了支撐它發展的核心本質——中央大廚房熬湯工藝。

1 探訪味千日本創始店 匠心始於大骨熬湯

11月18日上午,記者來到位於日本熊本市的味千拉麪創始店。這間店雖然不大,但卻已有50年的歷史。在熊本市打出租車,沒有司機不知道這家店。

在門店外牆,我們看到了“50週年慶”的字樣。巨大的店招下面是味千logo上那個可愛小女孩的塑像。

門店保持着日本特有的木結構,整個前廳有4種不同類型的座位,緊貼着透明廚房是一排吧席,進門左手邊是3張榻榻米,店中央是環形吧檯,其他則擺放着4人臺。

雖然經過了幾次升級改造,但這家老店的每一個物件,仍舊散發着歷史的魅力。

△ 味千拉麪日本熊本創始店

在這裏,我們遇到了創始人重光社長的女兒,她跟我們介紹了這間店誕生的故事。

小時候,父親經常給她做骨湯拉麪。1968年,就開了這家當時只有7坪8席的拉麪店。並且用她喫麪的樣子設計了品牌logo,父親的初心是想將這碗骨湯拉麪與千人分享,並且希望通過這上千人去影響世界更多的人,所以取名“味千”。

“爲了能保證骨湯的口味一致,父親開始採用中央大廚房生產骨湯。這也解決了門店擴張難題。1972年,父親正式成立公司,擴張門店。”

如今,這間店的生意還非常好。當天上午不到11點,就有不少食客上門了。店長說一天最高能售出約1000碗拉麪。

2 探祕骨湯生產: 中央廚房熬製工藝,更能保證口味一致

日式 拉麪最重要的是湯。 有日本的朋友說,在一家拉麪店用餐,你可以喫不完面,但如果湯沒有喝光的話,廚師是會生氣的。

所以,19日上午,內參君來到味千拉麪骨湯的生產地,位於山形縣莊內的丸善食品工業株式會社 ,探訪美味出爐的祕密。

丸善是日本數一數二的湯廠,爲很多大型餐飲連鎖品牌供應產品。爲味千生產骨湯也有45年之久,骨湯生產工藝非常成熟。

跟着廠長,我們體驗了整個熬湯的過程。

先經過嚴格的穿戴和消毒,內參君被包裹得像個糉子。首先進入的是原料投放間,撲面而來的感覺就是冷,爲了保證生產標準,投放間的溫度設置的比較低。

內參君看到工人們正在對新鮮的豬骨頭進行抽檢、切塊、稱重,然後再投放到大鍋裏進行熬煮,大約需要4個小時。

之後的流程幾乎都是機器的全自動化操作,在分離操作間,熬好的骨湯會被分離出多餘的油脂,然後流入蒸發罐,蒸發掉水分。再經過冷卻、滅菌等步驟,自動分裝成小中大不同重量規格的骨湯包。

中央廚房熬湯不但流程標準化,產量也實現了規模化。廠長介紹,工廠每天要消耗掉50噸的骨頭,產出100噸的骨湯。

最後在工廠的研發室,記者也品嚐了這新鮮出爐的白湯,骨香味非常濃郁。

3 領先行業: 中央大廚房熬湯,是日本餐飲市場主流

而接下來,中央廚房生產的產品運輸到門店後,加入特質的麪條,就成了一碗味千拉麪。

從這個生產過程也能看出來,味千做的是將家裏的廚房熬湯搬到了工廠規模熬湯。讓骨湯生產更安全、口味更統一。

因爲門店普遍偏小,前店後廚不經濟,日本餐飲業很早就開始發展中央廚房。日式拉麪連鎖品牌都採用中央大廚房熬湯工藝,早已是市場主流。

而這種生產工藝也通過教育在不斷傳承。就在內參君探訪當天,正巧有一批中學生也來參觀。

在丸善,內參君還發現不少細節,體現了日本企業追求高品質的匠心。

比如好湯的關鍵是原材料新鮮,豬骨頭有多新鮮?廠長說,基本上從豬身上取下到熬製過程結束,3-4天就用完了,工廠建在莊內就是因爲周圍有大量的豬骨來源。

好湯的祕密還在於豬骨頭的嚴格配比,味千的骨湯,需要用到不同比例的豬叉骨和腿骨(俗稱大骨頭),配比不同熬出來的味道也不一樣。

這幾十年來,骨湯生產工藝不斷升級迭代。

骨湯專家、丸善食品工業株式會社的社長竹本博則告訴內參君,相比現場熬湯,中央大廚房熬湯更加標準,也更加安全。通過嚴格把控每個生產環節的質量,確保所有門店每一碗骨湯的味道都一模一樣。

中央廚房一行,讓內參君感慨良多,隨着日本餐飲的工業化進程,以及標準化骨湯生產工藝的愈加成熟,味千中國天然地享有這個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步採用日本味千指定的先進工藝,這也從一開始就奠定了其領先的行業地位。

4 揭祕味千發展核心: 標準化生產+精益化管理

其實,探訪到這裏,明眼的餐飲人就已經窺得機密:味千全球發展800家店的根基,就在於標準化的骨湯生產工藝。

當初,1996年,潘慰正是看中這些,才把味千引入中國。因爲穩定、規模化生產,才能更好地傳承骨湯生產工藝,這同時也是一個企業家對匠心餐飲的不懈追求。

而從商業的角度看,中國是個麪食大國,消費潛力大;彼時大部分麪條店都是小作坊,少有連鎖品牌,餐飲市場蘊藏着巨大的能量。

而味千到中國後大獲成功,門店越開越多。在接下來的發展中,就採取了先建廠後開店的策略。

“很多新店還沒開,就先建了工廠,2500平方米,設備、技術、管理人員都是從日本過來的。”幾年前內參君採訪潘慰時她說,味千就是想保持日式拉麪的原汁原味 。

把供應鏈的基礎打牢後擴張當然就快了,這個道理放在現在幾乎無人不懂。但那個時候,更多經營者的思維還停留在開好一家餐廳的層面上。

除此之外,味千取得的成績,除了有賴於標準化的骨湯生產,更跟日本企業特有的精益管理密切相關。

在日本中央廚房的生產線上,記者最深的印象就是乾淨!乾淨!乾淨! 到過日本的人對此會有很深的體會。其次就是每一個生產環節,都能看到清晰的標準和注意事項。就連種類繁多的各種工具,井井有條擺放得讓人歎爲觀止。

日本餐飲專家宮內海曾介紹,日本60萬家餐廳倒閉率只有10%。日本連鎖餐企更注重產品而非營銷,以管理精益化突破企業增長瓶頸。 第一個瓶頸在200家(建系統和央廚),中國提早在50家,日本遇到瓶頸會回到產品而非模式和營銷。

另一大特點就是單品極致化。 日本餐飲業發達,競爭相當激烈,在這樣的大前提下,日本餐飲擅長把產品研究到精益求精,尤其擅長單品創新路線。

而味千拉麪無疑就是最典型的代表。這也是記者此行最大的收穫,日本餐飲的今天就是中國餐飲的明天,相信不少餐飲人能從此次探訪中獲得有益啓發。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