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乘舟遊覽黃州城外赤鼻磯,遙想八百多年前,三國時代孫權破曹軍的赤壁之戰,作《赤壁賦》,表達對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遊,又寫了一篇《後赤壁賦》,兩文傳湧不絕,是文學史上著名的傑作。此卷行楷書,結字矮扁而緊密,筆墨豐潤沉厚,是中年時期少見的用意之作。書法密碼微店

本書卷爲友人傅堯俞(1024--1091)書《前赤壁賦》,自識:“去歲作此賦”,所以知道是元豐六年書,時四十八歲。書卷前有缺行。曾經賈似道、文徵明、項元汴、梁清標等收藏過,後入清內府。此賦用筆鋒正力勁,欲透紙背;在寬厚豐腴的字形中,力凝聚收斂在筋骨中,此謂“純綿裹鐵”。這種力又往往從鋒芒、挑踢、轉折中閃爍出來,就像寬博的相貌中時有神采奕奕的目光流觀顧盼。特別耐人尋味的是,蘇軾選用行楷表現出一種靜穆而深遠的氣息。明董其昌讚揚此賦“是坡公之《蘭亭》也”。試作剖析:王羲之的《蘭亭序》既有詩情畫意,又滲透玄理,《前赤壁賦》的內容與之相近。蘇軾的曠達胸襟、高潔靈魂與羲之亦有相似之處。王羲之將他風神蕭散、不滯於物的襟懷在行書《蘭亭序》中表現出來,而蘇軾情馳神縱,超逸優遊的心神也在此賦中顯現。董氏還讚揚此書墨法:“每波畫盡處每每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傳耳。”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