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研習——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學習

末後「經」字,經是通題,凡是佛所說的一切法都稱之爲經。經有很多意思,這個地方只舉出最簡單的四個意思,這是通常一般所講的,就是「貫攝常法」這四個意思。「貫」是貫穿的意思。古人的註解在經的前面都有科判,表解一樣,科判。再大部頭的經,科判都判得很細密。像我們常見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部頭很大,它的科判、表解就有厚厚的一冊。更大的,像六百卷《大般若》,那個分量大,它的科判,厚的本子有好幾本。看到之後,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科判是解釋經的,從科判裏面去觀察,才能夠發現佛經不簡單。真正做到不能加一個字,也不能減一個字。加一個字,累贅,可以刪掉的;少一個字,它的科判就斷了,就連接不上,看出章法結構的嚴密,這是科學的方法。從章法結構就能夠看得出它思想的細密,條理整整齊齊,絲毫都不亂,這是貫的意思;好的文章能夠符合這個標準。像現在一般報紙雜誌裏面這些文章不行,那個文字刪掉一句、刪掉一段沒關係,意思還不會錯;再添一點也沒關係,可以增減的,這就是不能符合貫的這個標準。我們讀中國的古文,古文能夠達到這個標準 。

第二個意思是「攝」,攝是能夠攝受人心,這就比較難了。這個意思淺而言之,就是讀了之後是欲罷不能,這就好像磁鐵一樣,它能夠吸引,它有這個力量。我們看報紙,看一遍,一般不會再看第二遍,那就是沒有攝受的能力。好的小說,像中國古時候的四大部,《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這是中國四大名着,看一遍,還想看第二遍;但是看十遍、二十遍以後,就未必想再看了,它的攝受能力只有這麼多,就不想再看了。但是如果讀四書五經,那個攝受的力量就強,可能從你小時候念起,鬍鬚都白了還念不厭,愈念愈有味道。換句話說,這種能力可以攝受幾十年,讓你一生都不會厭倦;每讀一遍,有讀一遍的味道,這個力量就大,所以稱之爲經。佛經攝受力量超過世間的典籍,從我們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這一部經都念不厭,這個攝受力量太強大了。佛門的典籍,任何一部經論,都有這個攝受力量。讀的遍數愈多體會愈深,我們通常講悟處。他爲什麼喜歡讀?每一遍有每一遍的悟處,充滿了法喜,他纔不會厭倦,愈念愈歡喜。第三個是「常」,註解裏頭有:

【常則三世不易】

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我們曉得佛講經,距離我們現在,依照中國人的記載,老一輩的大德們,像虛雲老和尚、印光法師、諦閒法師,他們都採用中國古代的記載。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三千多年,外國人講是二千五百多年,我們中國歷史上記載的,到今年是三千零多年。相差幾乎有六百年之多,實在講現在無法考訂,除非讓釋迦牟尼佛再來,向他請教,否則的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每個人都找到證據,誰也不能夠否定誰。這些爭論我們都把它捨棄掉,沒有關係,時間是假的,空間也不是真實的,何必去計較?佛法重在行門,自己真正心清淨了,真正開悟了,那才重要,其他的東西不重要。三千年前講的這些道理,現在還可以用,三千年前講的方法現在也適用,這就是三世不易。我們世間有許多典籍就沒有辦法超越時空,現在有用,過幾年就被淘汰,就沒用了。佛的典籍、教訓永恆不變,萬古常新。

【法則十界同遵】

「法」是講修行的方法,破迷開悟的方法,修行證果的方法。十法界的衆生,十法界裏面包括佛法界,佛還需要嗎?佛要!因爲佛裏面,有很多不同種類的佛,我們要搞清楚。天台家判教,有藏、通、別、圓,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還要修行,圓教的佛纔是究竟圓滿。我們講十法界,十法界同遵,那就是講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要遵守這個方法,遵守這個原則,才能夠達到究竟圓滿;這樣才稱之爲經,經具足這四個意思。

「又有徑義」,徑是路,經是「修行成佛的路徑」。「經」有道路的意思,是成佛之道,我們要循着這個道路,才能夠超凡入聖。「經」還有鏡的意思,就是照臉的那個鏡子,有這個意思。讀經,要以經典的道理,經典裏面所講的標準,跟我們自己起心動念對照對照。用經典照照自己的心,我們的心清淨不清淨?善良不善良?經典是一個標準。經題的意思至此。

合起來說,這個經題:像金剛一樣堅固、鋒利、光明的究竟圓滿的般若智慧,這是合起來說。佛說這部經,希望我們都能夠因世尊所說的金剛般若,開啓我們自性金剛般若的智慧。我們這一生一定過得非常的幸福美滿,而且在這一生當中,決定超越三界六道。往後決定是往成佛之道邁進,以至於達到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是佛說這部經的意義。

◎文據:

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

淨空法師“金剛般若研習報告”講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