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點擊右上角“...”→點選“設爲星(置)標(頂)”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辛棄疾《破陣子·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刀槍劍戟,金戈鐵馬,

將士們身披鎧甲,衝鋒陷陣。

這樣的場景可能在

很多人年少時的夢裏出現過,

可有一個人卻想把夢裏的鎧甲變爲現實,

他就是鑄甲師溫陳華

溫陳華出生於1974年,

是看着連環畫和聽着收音機長大的,

《三國演義》《說唐》等都是他的心頭好,

而這其中

關於兵器甲冑的內容則是他最喜歡的。

小時候,

溫陳華會利用紙片,

比着連環畫上的樣子,

剪下鱗形甲片,

然後用繩子一片一片地連起來製成盔甲。

長大後,

他想要做一套真正的鎧甲。

但隨着研究的深入,

他發現做一套鎧甲涵蓋了

繪畫、雕刻、漆器、鍛打

皮藝、泥塑、編繩等多種技能,

自己所掌握的技術還遠遠不夠。

爲了瞭解古代鎧甲的細節,

溫陳華幾乎跑遍了全國的博物館,

有時候在博物館裏找不到鎧甲的原型,

他就去寺廟裏的天王神像

和武將身上尋找這些元素,

甚至有一次太過入迷錯過了關門時間,

被關在寺廟裏過了一夜。

根據《武經總要》復原的身甲

溫陳華還經常泡在圖書館收集資料,

《武經總要》《武備志》《歷代兵制》

《兵籌類要》《翠微先生北征錄》《虎鈐經》

古籍他都翻遍了。

除了外形要像,

溫陳華還要求自己的盔甲

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

因爲古時的鎧甲不僅要有效保護士兵,

還得保障穿戴者能靈活運動,

並且還要均勻分攤鎧甲的重量,

這樣穿戴者不會過於疲勞。

作爲一個現代的鑄甲師,

只有盡力還原這些細節,

纔是對鑄甲這項傳統工藝應有的尊重。

2008年,溫陳華終於開始親手復原第一套宋甲。

最難的部分是鱗形甲片的製作,

一套盔甲需要兩千多片,

爲了穿上合身,大部分要有一定的弧度,

需要一片一片地敲打成型,

是一項浩大的工藝工程。

他花了三年時間,

敲打了六千多個甲片,

才完成甲片部分的製作。

除了甲片,內襯也非常重要。

五層牛皮用膠漆連粘帶縫,

像納鞋底子似的疊加使用做成內襯,

用料十足,起到防護的作用。

2013年,這套宋甲終於完成了。

溫陳華還製作鎧甲工藝品,

儘管設計圖紙已經成型,

但要把盔甲按比例縮小卻不易。

他和三位金屬鏨刻工藝傳承人

分工製作小鎧甲的幾個重要部件,

十位工作人員製作甲片等其他配件。

經過近兩年的研究和改良,

才製作出瞭如今這個精緻而美觀的

三分之一大小的鎧甲。

在如今這個早已不需要金戈鐵馬的時代,

正是由於溫陳華的熱愛,

古老的鎧甲才能重新在當代復活。

古代甲冑文化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

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

讓更多人愛上傳承了千年的甲冑文化。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來源:生活週刊 責編:佳佳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