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5 13:40 | 浙江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王東方 仰忠

“從11月中旬以來,每天都四五點鐘起牀,晚上要加工到11點,甚至到早上,一天至少要製作銷售100多斤,忙死了,累死了。”11月24日下午,武義縣柳城畲族鎮金山尖村水背下自然村的村民謝海燕一邊手腳麻利把紅薯幹裝進紙袋裏準備寄給客戶,一邊說忙,說累,臉上卻掛着燦爛的笑容。

在該村,筆者看到,不少村民正忙着刨紅薯皮,然後把去皮的紅薯或切成條,或切塊,放在土竈的鍋裏煮熟,等充分脫水後,再蒸上約三四個小時,最後又烘二三個小時完成紅薯乾的製作。較小的紅薯則加工成“紅薯仔”, 呈金黃色,亦是香甜而誘人。

謝海燕說,在沒有使用烘乾機之前,村民們都要靠陽光來晾曬紅薯幹。碰到陰雨天氣時,半成品的紅薯幹就容易長毛變質,因此,全靠天“喫紅薯幹”。並且晾曬的話,往往要曬兩個日頭,效率低、質量難保證。用烘乾機則不管什麼天氣都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一煮一烘一蒸再烘,是爲了紅薯幹能夠更好地保留糖分,讓紅薯條變得又甜又糯。

謝海燕的母親胡云女說,武義宣平柳城畲族鎮、坦洪鄉一帶自古就有把紅薯做成薯乾的傳統。每年春夏之交種下紅薯秧,秋冬季節收穫。把紅薯放到陰涼、通風的地方,擱置個把月,讓水分慢慢蒸發,留下更多的糖分,把“糖化”後的紅薯製作成紅薯幹,口味甜而香,是人人鍾愛的傳統零食。雖然現在有了烘乾機,但不少村民在有日頭的情況下,習慣上還是把煮熟後的薯條放在屋頂或田野晾曬,特別是一些老年人。

胡云女說,以前紅薯幹主要是做起來自家喫,送給親戚朋友一些,現在則成了村民的一項主要經濟收入。前些年,要把紅薯幹拿到、武義縣城賣,賣不完又要運回家裏,費時、費力,很麻煩。現在她女兒謝海燕通過網絡銷售省了不少人工費用。

謝海燕家做的紅薯幹不僅在武義本地出售,還售往杭州、上海、北京等地,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今年,雖然謝海燕在高山上種了30多畝的紅薯,但根據目前紅薯乾的銷售情況,前幾天,她到附近村民手裏又收購了約2萬斤的紅薯準備加工成紅薯幹銷售給客戶。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