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5 13:40 | 浙江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王东方 仰忠

“从11月中旬以来,每天都四五点钟起床,晚上要加工到11点,甚至到早上,一天至少要制作销售100多斤,忙死了,累死了。”11月24日下午,武义县柳城畲族镇金山尖村水背下自然村的村民谢海燕一边手脚麻利把红薯干装进纸袋里准备寄给客户,一边说忙,说累,脸上却挂着灿烂的笑容。

在该村,笔者看到,不少村民正忙着刨红薯皮,然后把去皮的红薯或切成条,或切块,放在土灶的锅里煮熟,等充分脱水后,再蒸上约三四个小时,最后又烘二三个小时完成红薯干的制作。较小的红薯则加工成“红薯仔”, 呈金黄色,亦是香甜而诱人。

谢海燕说,在没有使用烘干机之前,村民们都要靠阳光来晾晒红薯干。碰到阴雨天气时,半成品的红薯干就容易长毛变质,因此,全靠天“吃红薯干”。并且晾晒的话,往往要晒两个日头,效率低、质量难保证。用烘干机则不管什么天气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一煮一烘一蒸再烘,是为了红薯干能够更好地保留糖分,让红薯条变得又甜又糯。

谢海燕的母亲胡云女说,武义宣平柳城畲族镇、坦洪乡一带自古就有把红薯做成薯干的传统。每年春夏之交种下红薯秧,秋冬季节收获。把红薯放到阴凉、通风的地方,搁置个把月,让水分慢慢蒸发,留下更多的糖分,把“糖化”后的红薯制作成红薯干,口味甜而香,是人人钟爱的传统零食。虽然现在有了烘干机,但不少村民在有日头的情况下,习惯上还是把煮熟后的薯条放在屋顶或田野晾晒,特别是一些老年人。

胡云女说,以前红薯干主要是做起来自家吃,送给亲戚朋友一些,现在则成了村民的一项主要经济收入。前些年,要把红薯干拿到、武义县城卖,卖不完又要运回家里,费时、费力,很麻烦。现在她女儿谢海燕通过网络销售省了不少人工费用。

谢海燕家做的红薯干不仅在武义本地出售,还售往杭州、上海、北京等地,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今年,虽然谢海燕在高山上种了30多亩的红薯,但根据目前红薯干的销售情况,前几天,她到附近村民手里又收购了约2万斤的红薯准备加工成红薯干销售给客户。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