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李學勤先生在討論歷史學的通俗普及問題的時候,很自然回憶起吳晗先生。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吳晗以史學界權威和北京市副市長的身份,向學界提出:“要求各方面的學者、專家也來寫一點通俗文章、通俗讀物,把知識普及給民衆。”吳晗不僅撰文提倡,向史學界遊說,還親自主編影響很大的“中國歷史小叢書”。這段回憶讓我們萌發了組織編纂“細講中國歷史叢書”的打算。

讓歷史走向民衆是史家義不容辭的責任

細講中國歷史叢書(共13冊),李學勤、郭志坤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當我向李先生提交了編纂方案後,他認爲,這對以史鑑今、以史資政、以史勵人是極有意義的事,很值得編纂。隨後,我們又把多年醞釀的編纂構想作了大致的概括:突破“階級鬥爭爲綱”和“殘酷戰爭”描寫的侷限,注重於階層、民族以及世界各國之間的友好交融和交流的記述;突破“唯帝王將相”和“否帝王將相”兩個極端的侷限,注重於客觀反映領袖人物的歷史作用以及“厚生”“民本”思想的弘揚;突破長期分裂歷史的侷限,注重闡述統一始終是主流,分裂無論有多嚴重,最終都會重新走向統一;突破中原文化中心論的侷限,注重全面介紹中華文化形成的多元性和影響力;突破歷朝官方(修史)文獻的侷限,注重正、野史兼用,神話傳說等口述歷史與文物文獻並行;突破單一文字表述的侷限,注重圖文並茂,以考古文物圖表佐證歷史。

“細講中國歷史叢書”的編纂重在創新、面向大衆和通俗化。李先生認爲這一美好的願望和構想,要付諸實施並非易事。他特別強調要組織專業隊伍來撰寫,並提出“讓歷史走向民衆是史家義不容辭的責任”。令我欣喜的是,精心撰寫這部“叢書”的作者本身就是教師。他們中有的是學殖精深、卓有建樹的史學名家,有的是常年立足於三尺講臺的傳道、授業、解惑者,有的還是以“滔滔以言”享譽學界的優秀教育工作者,其中多爲年輕的歷史學博士。由這樣一個教師團隊來擔當編寫中國歷史讀物的重任,當得起,也信得過。

我們把編纂的原則性方案統一後,在同作者商議時遇上了某些疑慮:一是認爲這類圖書沒有多大市場,二是認爲通俗作品是小兒科,進不了學術專著之殿堂。經過一番調查分析後,我們取得了共識,一致認爲,昨天的歷史是創造明天的嚮導,從中可以汲取最好的營養,好的歷史通俗讀物是很有市場的,因爲青年讀者中普遍存在一種歷史飢餓感。本套“叢書”的作者深感,編寫中國歷史通俗讀物,歷史工作者最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和義不容辭的責任。旅外學者得悉我們在編纂這套“叢書”,認爲這是很有價值的,也很及時。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歷史學博士張德文參加撰寫並專門來信期待我們早日推出這套叢書。信中說:“在知識大衆化、數字化的年代,歷史學者不應遊離在這個歷史進程之外。個人電腦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大大促進了微知識的渴求。在此背景下,歷史學者的通俗表述爲微知識的傳播提供了必要的積澱和範本。”行文雖然不長,但一語中的,說清了普及歷史知識的重要性。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鄒逸麟教授、華東師大歷史系王家範教授等讀了“叢書”的文稿後還專門撰文評說,認爲這既是一套通俗的、面向大衆的歷史讀物,又是一套嚴謹而富於科學精神的史著,對於廣大讀者學習和發揚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學習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奮鬥精神,爲推動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早日實現很有作用。

這一切,讓我們得到莫大的鼓舞。作者在通俗方面作了極大的努力,他們中的不少人在寫作中進行了刻苦再學習。從史實的查證,到篇章的構架,再到文字的通俗易懂以及圖片的遴選,都花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心血。叢書採用章節結構的敘史形式,目的在於從目錄中就一目瞭然書中的大概內容。中國歷史悠久,史料浩如煙海,讀史者歷來有“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讀起”之嘆,講史時“以時間爲綱”,即可以從紛繁中理出頭緒來,再輔之以“專題爲目”,這樣在史料取捨上就更加突出主題、把握中心。細講中注重故事取勝,以真實的歷史故事吸引人、感動人、啓迪人。圖文並茂也是本叢書通俗化的一途。中國曆來重視“右文左圖”,以文注圖,以圖佐文。

通俗而雅,也是這套叢書的一大特色。雅者,正也。通俗不是低俗,亦不是庸俗,它是建立在科學和學術的基礎上而展開的。把應該讓讀者知道的歷史現象和歷史觀念用最淺顯明白的方式告訴讀者,這就是我們所需要並強調的通俗。本套叢書的作者們在撰寫時一是力求在語言上的通俗,二是着力於情節中的通俗,繼承和發展了太史公司馬遷那種“以訓詁代經文”的傳統,把佶屈聱牙的古文經典用活了。所以說,深入淺出的通俗化工作更是一種學術活動。

爲了增加生動性、可讀性,作者儘量選擇對某些有意義的人和事加以細講,如對某些重大的出土文物的介紹評說,對懸而未解的疑問加以釋惑,對後人誤傳誤解的問題予以糾正,對某些典故加以分析,對某些神話傳說進行詮釋。在圖表上儘量做到隨文佐證。在每冊圖書之後增加附錄,旨在增強學術性和通俗性:附錄“大事記”,旨在對本段重大歷史事件有個大致瞭解;附錄“帝王世系表”,意在對本朝創業、守業和虛位之王的傳承有所知曉;附錄“歷史地圖”,在於對本段歷史地理形勢方位有個立體印象;附錄“主要參考書目”,目的在於提供進一步學習本段歷史的索引。

意願和努力是如此,最終的結果如何?誠望讀者鑑定。

(作者爲上海人民出版社原總編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