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个历史时代特别不好定义,而研究这一时期的作者也是凤毛麟角,因为一个字——乱。五胡乱华的定义是以历史事件命名的,这种命名不准确,应该叫“五胡时期”。

五胡有匈奴、羯族、氐、鲜卑、羌族,这些民族同时或轮流执政,建立了二十多个政权,还有丁零、乌桓、卢水胡、巴氐、铁弗,有五六百万胡族迁入中原。

胡族异常残暴变态,不但跟中原百姓争夺资源,掠夺财宝,掳走妇女,还残忍地屠杀他们,把百姓叫做“羊”,把他们当成食物,甚至将他们烤着吃。

冉闵是石虎的养孙,他本是汉人,泡在胡人堆里长大,就像一个婴儿被狼叼走,久而久之成了“狼孩”,冉闵已经完全脱离汉人淳朴善良的本性,变得跟胡人一样残暴了。

石勒的出身很低,是被晋人当奴隶拐卖到山东的杂胡,而且是下等人,他聪明懂得审时度势,而且十分强悍,善于打仗,他趁东晋政权崩塌之际图谋江汉之地,而后对汉人犯下累累罪行,踩着汉人的尸骨做了皇帝。

对于后赵来说,冉闵的父亲冉瞻忠心耿耿,他十分残暴善于打仗,石勒很信任他,同时对他的儿子冉闵也另眼相看。

东晋是当时的正统,所有的汉人只承认东晋一个政权,而冉瞻和冉闵是东晋的对立面,他们在东晋拔地攻城、屠杀百姓,没有手下留情的迹象。

所以期待冉闵的善性爆发,只能说我们这个时代太缺少偶像,需要树立一个英雄进行盲目的崇拜。

然而“杀胡令”冉闵真的发布过,这个命令有三道,这三道命令都是让胡族各自回各自老家,羌族、氐族回陇西,匈奴回蒙古河套,石胡甚至回中亚老家,路途遥远本来就容易死人,何况胡族自相残杀,然后被冉闵屠杀,这样一来回到老家的十个中只有二三,十分悲惨。

所以胡族对冉闵恨之入骨,才有了后来胡族联军联合起来攻击冉魏,直到冉闵兵败身亡。

冉闵颁布的“杀胡令”有两个特点:

第一,涉及的范围广,几乎涉及了整个北方。

冉闵致书各地,号召中国汉人扫清中原,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常山以南、安微江苏北部等地被杀的胡人不计其数。

第二,预定了屠杀数额,是一场有动机、有预谋的行动。

“杀胡”完全看长相,长得像胡人就杀,后来胡人都杀光了,他们就商量杀点汉人充数。

在民族血腥复仇中,冉闵根本没理性,山西长得像胡人的汉人被屠杀过半,仅邺城一地就有二十万胡人被杀,这简直是种族灭绝,冉闵对胡人的狠,引起了汉人的同情。

冉闵逞勇残杀,他在关陇地区不但屠杀胡族,还坑杀十万多人,在汉人百姓看来冉闵是英雄,在胡人眼里他是人渣,人人得而诛之。

冉闵时代汉族与非汉族仇恨特别深,他的出现也说明着双方矛盾的尖锐,也就是说在那样一个时代,势必有这么一个人出现,来平衡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总有一些民族要为另一些民族让出生存空间。

至于冉闵这个人,身高八尺,十分勇敢,在与鲜卑决战前他一万对十四万,十战十捷,这样的人不算英雄,那什么样的人才算英雄?打仗能如此悍勇,不管他是胡族还是汉族,他都是英雄。

闵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与十万鲜卑铁骑中被围困,手刃三百多鲜卑强兵悍将,战马累死倒地才被俘,还大喊:“你们这些杂碎都能当皇帝,何况我们中华的英雄?”

冉闵这个人物很有争议,很多人认为他是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人渣,是被吹捧出来的,冉闵先是被历史忽视,然后被后人过度解读。

其实对冉闵正确的评价是,他确实是一个英雄,根据他在战场的表现,符合英雄的特点。

不过将他解读为“拯救汉族的民族英雄”、“千古一帝”未免言过其实。

首先,冉闵的动机不是为了解救汉人,而是巩固自己政权,解除周边胡人对冉魏政权的威胁。

其次,他在杀胡中,不管出于怎样的动机,都杀了很多汉人。

冉闵是在那样的历史时期注定出现的一个人物,他的出现顺应了历史发展,他既不是暴君,也不是明君,他顺应时代背景和他的人性做出了他的“政治正确”,客观上解救了汉人,这就是对他最公正的认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