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们周围的邻国,没被汉化的其实很少,无论日本朝鲜,还是越南泰国,哪个能脱离华夏文明的痕迹?一个也没有。而且这些国家在弱小的时候,不仅跑到我国来要册封,还让中国派兵保护,中国哪次让它们失望了?没有。

在中国强大的时候,邻国中对中国最殷勤的就是朝鲜和日本,大约它们那个方位,能感受到强大中国深深的压力吧!

清朝入关后,最先对我们改变态度的是朝鲜和日本,日本自从宋朝灭亡后就叫嚣道:中国的圣人统治早在宋朝灭亡的时候就已经消失了!它懂什么是圣人统治吗?它懂文化的潜移默化吗?

明朝灭亡后,小日本越来越猖狂,而且似乎教坏了朝鲜,朝鲜也不进贡了,表示只忠于大明,不忠于“夷”。皇太极不允许它这么干,要求朝鲜对他行“臣礼”。

在清朝十万铁骑的压力下,朝鲜屈服了,皇太极给朝鲜一道敕谕还有一道诏书,让朝鲜转交日本,要日本也来行“臣礼”。

日本可不会任人摆布,给清朝写了封信,倨傲地称清朝是“蛮夷”,话说到这个份上,奇怪的是皇太极没生气,他觉得应该跟日本搞好关系。在多尔衮执政期间,日本派了几个使者来中国看看,毕竟它得罪不起中国,多尔衮看到日本人来了,给他们安排最好的食宿,让他们免费观光中国,临走前车费还给报销……

但是日本仍然没臣服大清,也不行“臣礼”,他们认为大清不是中原文化的正统。

从民族归属感来讲,日本对宋朝是有感情的,对那个时期的中国是有归属感的。日本一直称呼大清是“清国”而不是“中国”,这其中有动机,也有复杂的感情因素。

一八九四年之后,日本对中国完全是践踏和鄙夷的态度,他们不仅在中国制造屠杀,还展开了“文力征伐”,什么叫“文力征伐”?简单的说就是“驱逐鞑虏”,恢复华夏文明。小日本认为他们是华夏的救世主,屠杀并非针对华夏,而是针对“蛮夷”,它竟然比灭亡的大明“反清”更积极,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当时日本还有一套说辞:“绝猜疑之念,察天人之向背,而循天下之大势,唱义中原,纠合壮徒,革命军,以逐满清氏于境外......”。

在中国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文献里,日本赫然将自己称为“中华”、“神州”,在日本国内有个叫“中国”的地方,日本认为自己是华夏文明的中心,亚洲的中心,称“中国”。

日本在战争时为自己做了形象塑造,代表“中国”讨伐中国。

一八七一年,清政府代表跟日本签订修好条规,在这个条约中,日本代表突然一拍桌子说:“你们不得在条约中称中国!只能写大清国!我们才是中国的代表!”

中国代表说:“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即与各国立约,亦仅只约首书写大清国字样,其条款内容皆称中国,从无写改国号之例。”

后来李鸿章看他们吵得太厉害了,不得不亲自出面说:“我们谁也别提中国,日本在条约写‘大日本’,清国在条约写‘大清’,这样行了吧?”

日本代表说:“不行!不光日文要这么写,你们所持的汉文文本也要这么写。”

这下中国代表也生气了,太过分了,我拿回我们国家存档的文本你管我怎么写?又拍桌子大吵,但日本代表寸步不让。李鸿章为了息事宁人,说:“算了,按他们说的办吧!”

这是中国耻辱的一幕,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尊严的问题。当你叫什么名,别人都要强行干涉,你做人做得还有意思吗?

想想中国代表唯唯诺诺的样子,就为那时的中国而感到伤心。

日本宣布自己是世界文明的代表,对中国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推动世界文明进步”,他们把侵略战争的野蛮属性用文化的糖衣做了包装,日本作家甚至还写了本书,说日本和清国的战争,是文明和野蛮的战争。

就这样,日本自诩中华,说要让中国效仿日本进行改革,输入文明因素,用文化开化、保护中国,日本即使头破血流,也要光明正大的将文明进行到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