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刚入主中原时,国力不甚强盛,而且在汉民族中支持率不高,除了几个卖国求荣的大汉奸和为之出谋划策的汉臣,其直辖下的百姓,对其无不恨得咬牙切齿。

不过满清对外倒是蛮积极的,一个支持率不高的政权,可以通过对外刷存在来找认同感,从而稳固自己的统治。

清朝比明朝还要壕,对来上贡的小国一掷千金,世界各国对中国印象都很好。不过,满清比汉人政权更鄙视蛮夷,明明自己是“夷”,但就是瞧不起西方国家,认为“不知礼仪教化”。

雍正皇帝曾经说过,那些“臣服之邦”都是奴隶罢了。不过作为“天朝大国”,中国统治者更愿意表现出大度,体现出富有,为了“面子”。这一点比西方殖民者好多了,他们为了钱,对殖民地进行完全的剥夺,经济上竭力压榨。

中国对外夷之国,瞧不起归瞧不起,但给钱,而且尊重其独立和主权。唯一一点是,当外夷之国有了成为中国一个省的要求时,清政府多半是拒绝的。

即使藩属国献地求保护,中国政府也从不收下这些地,一方面中国统治者自我感觉太好,另一方面也觉得不划算,还要花钱派兵驻守。

中国的宗藩制度从战国时期就开始了,从当时的青铜器上可以看出,当时称“属邦”,汉朝为了避刘邦的字,改成“属国”。

中国的宗藩制度很潇洒,“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不治”。

清朝全盛时期二十多个藩属国仅仅依附着中国,有我们比较熟悉的苏禄、琉球,也有不熟悉的坎巨提。这是一个很少被提及的国家,然而它的地理位置太重要。

这个国家有位置重要,对世界各国都有比较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曾是中国的藩属国,然而英国和俄国一直对他很有野心,随时想吞并它。后来英国武力拿下,发展成自己的殖民地。

那么为什么说坎巨提是中国的领地呢?

这要从光绪年间说起,当时光绪帝下令在坎巨提北面筑城,难免设立屯防局,迁移很多百姓过去居住。国际有个不成文的惯例,没有主人的地盘,谁的人去得多,就默认是谁的地盘。当时坎巨提是被中国老百姓占据着。

然而坎巨提却是西方国家虎视眈眈的地方,尤其是英国和俄国,对这个地方觊觎已久。

说起坎巨提,它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过科里克山口联接阿富汗和中国,向南可到达印度门户,向北是中国的新疆,这样重要的地方,怎能不令英国垂涎三尺?

清朝末年,由于中国的衰落,藩属国纷纷被别的国家殖民,他们不得不脱离中国的统治,而进入西方殖民者的腹中。

像琉球这样的国家,本是对中国一心一意,而且多次求中国收下琉球的领土和百姓,他们愿意为中国的臣民,但清政府不为所动,导致琉球使者撞柱身亡。最终琉球还是成了别人的地盘。

那么对于坎巨提,曾经是中国的地盘,却因为清政府的“不治”,被英国占据,跟中国脱离了关系。

然而坎巨提宣称自己有一颗“中国心”,虽然现在不属于中国,但一心向往中国。

我们知道,英国在印度建立了公司,目的是为了方便大量捞钱,它开采印度最珍贵的天然资源和矿产资源,用印度的劳动力为它干活,最大程度压榨印度。

然而印度却一直在反抗,让英国又点吃不消,此时英国面临战事,对殖民地的统治更加力不从心。二战英国虽然是战胜国,但也因为打仗耗费太大,失去了继续殖民的部分本钱。于是,英国同意印度独立,但有一个条件,要“分而治之”。

当印度一分为二后,坎巨提就归巴基斯坦管。巴基斯坦跟中国的关系没得说,这块土地归了巴基斯坦,中国也没话说。

不过,中国有理由觉得遗憾,毕竟曾经是中国的领土。在清朝时期,很多藩属国也都可以成为中国的领土,但是由于清政府淡漠的领土观念以及孱弱的军事力量,很多原本属于中国的领地进入邻国的口袋里,造成很大的遗憾。

清政府连东北这块“龙兴之地”都险些没守住,更别说飞来的领土,清政府更不放在眼里。

如今坎巨提人民说:“看到中国就像看到老家”,言语之间流露出回国的想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