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月14日下午,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地下管線專業委員會常務祕書長劉會忠對***記者分析稱,視頻中的水管是供水管道,管線老化、泄漏引起土壤流失並形成空洞,或爲造成此次西寧路面塌陷事故的主要原因。一段網絡視頻顯示,事發後,一名小男孩先是抱起一名嬰兒,放在離塌陷現場較遠的路面上,隨後折回坑邊繼續參與救援,此後在二次坍塌時掉落。

原標題:西寧路面塌陷公交車墜坑已致9人遇難,8歲男童救起弟弟後曾墜入坑中

公開資料及媒體報道顯示,2014年至今,西寧市至少發生14起地面塌陷事故。

文5742字,閱讀約需11.5分鐘

▲挖掘機正在坑洞中挖掘救援。***“我們視頻”截圖

公交站臺旁,地面忽然塌陷,一輛公交車車頭向下傾。此後發生二次塌陷,坑裏閃出火花、冒起黃煙。據當地官方通報,1月13日下午5點多,西寧市南大街長城醫院門前突發一起路面地陷事故,一輛正在行駛的17路公交車陷進坑內。截至14日22時10分,事故已致9人遇難,仍有1人失聯,17名傷者已送醫治療,目前傷情穩定。

西寧路面地陷救援畫面首曝光:公交車被吊出 車身燒黑駕駛室變形***我們視頻出品(ID:wevideo)

━━━━━

地面兩次塌陷發生燃爆

現場視頻顯示,1月13日下午五點多,西寧市一條道路車流密集,兩輛公交車一前一後行駛,靠近一個公交站臺。站臺上,有乘客在等候上車。

忽然,前一輛公交車的前方地面發生塌陷,致使這輛公交車車頭下傾,栽在塌陷後形成的坑裏。路旁,一根掛着交通牌的白色杆子歪歪斜斜倒下,砸在公交車上。有的路人迅速跑開,還有的留在坑洞邊救人,包括一名身穿黃色外套的男孩。

但數十秒後,二次塌陷發生,坑洞面積擴大,幾名施救者掉入坑中,公交車繼續下傾,隨後坑洞內發生燃爆,閃現出火花,並冒出黃色的濃煙。

根據官方通報,此次地陷事故發生於西寧市南大街長城醫院門前。陷入坑洞的,是一輛車牌號爲“青A60015”的17路公交車,有人員失聯、受傷。

━━━━━

上千人參與救援

距離坑洞十米遠有醫院、超市和銀行。1月14日凌晨,空中有無人機照明協助救援。

***記者在現場看到,坑洞長約20米,寬約10米,坑洞中多條管道斷裂。1月14日凌晨,一臺挖掘機正在坑洞中挖掘,一名消防員腰纏安全繩索後,隨着挖掘機進入坑洞下方。

▲洞中可見大量黃土及斷裂的管道。***“我們視頻”截圖

西寧市委宣傳部介紹,1月13日下午事故發生後,第一時間展開救援,採取停氣、停水、停電等措施。

官方成立了現場應急管理處置組,分爲醫療救護、現場處置、善後處置、道路環境恢復、事故調查和現場秩序維護等8個小組。現場還調用應急救援車輛30餘輛,應急救援、公安等共1000餘人參與搜救。

****報道稱,此次事故救援分爲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救護車、消防進行第一梯隊救援,將坑洞當中的市民和公交車乘客救出,送往醫院救治。第二階段,吊車將陷入坑洞中的公交車吊上來,但在公交車中未發現失蹤人員。第三階段,使用挖掘機和渣土車擴大坑洞,挖出泥土和砂石,尋找失蹤人員。

▲救援人員進入坑洞內救援。***“我們視頻”截圖

應急管理部已派工作組趕赴西寧路面塌陷現場,指導事故處置及原因調查。同時針對近期城市地面塌陷多發的情況,督促有關方面研究提出整改和防範措施。

西寧地面坍塌事故已致9人死亡,西寧副市長帶頭爲遇難者默哀***我們視頻出品(ID:wevideo)

━━━━━

追訪

退役武警因救人腰椎骨折 黃衣少年救家人墜坑受傷

事發現場視頻曝光後,兩名救援者引起關注。據悉,這兩名救援者一人爲退役武警,另一人是一個小男孩。

聽到“救命”聲 退役武警伸出援手

1月14日,青海省紅十字醫院一間病房內,孫萬紅正躺在病牀上輸液。他是一名退役武警,事發時參與了救助。

孫萬紅回憶,事發時,他外出買東西路過現場,聽到有人喊“救命”,於是跑了過去,看到坑裏有人正扒着路基邊緣,他伸手試圖抓住對方往上拉,但在這時,二次塌陷發生,他也掉進坑裏。

一名看起來約十八九歲的年輕人陷進坑內淤泥中。孫萬紅把他挖了出來。當時,參與救援的還有一名身着黃色衣服的男孩,二次坍塌發生後,這名男孩亦落入坑中。在坑內,孫萬紅“一把將他抱了過來”。

一名事故現場附近的商戶老闆回憶,事發後,他找出鐵錘和兩根繩子跑到現場,先把車裏人拉出,隨後再拉坑裏的人,“我拉上來五六個,坑下面還有人在擺手”。

一名目擊者稱,她看到墜落坑中的就有五六個人。有路面上的羣衆嘗試去拉坑洞裏的被困者,但因距離較遠,沒有成功。隨後,救援人員往洞中扔繩子,讓洞中的人拉着繩子往上走。

小男孩救完弟弟返回救母親時掉入坑中

一段網絡視頻顯示,事發後,一名小男孩先是抱起一名嬰兒,放在離塌陷現場較遠的路面上,隨後折回坑邊繼續參與救援,此後在二次坍塌時掉落。

孫萬紅說,後來兩人都獲救送醫治療,孫萬紅經診斷爲腰椎骨折。

小男孩勇敢的舉動引發公衆點贊,其狀況如何也引發公衆廣泛關注。

昨日下午,青海省紅十字醫院宣傳科一位工作人員稱,這名小男孩救的是他弟弟和母親。嬰兒已安全獲救,他的母親落入坑內。這名男孩“身上只有一些擦傷,並不嚴重”。

西寧市委宣傳部一位工作人員表示,“這個孩子心理受創,目前不適宜打擾。

西寧地陷瞬間8歲男童救起弟弟後墜入坑中 醫院:他母親仍失聯***我們視頻出品(ID:wevideo)

━━━━━

延展

6年來西寧市發生至少14起地陷事故

***記者檢索發現,包括此次事件,西寧市近年來發生至少14起路面塌陷事故。

2014年6月3日,青海大學路的岔路口公交車站處路面塌陷形成一個大坑。7月1日,夏都文化廣場北側的人行道上,路面出現塌陷。7月2日,果洛路公交車站旁,一尚未完工的水泥底座旁的路面出現塌陷。7月8日,崑崙西路西山一巷巷口公交車站右側,由於地下水管破裂,造成路面塌陷。7月23日,西寧市二十五中學南側路面塌陷。

2015年3月11日,南川東路南川商場附近的公路上一處地面塌陷。5月21日,海湖新區五四西路由東向西通向通海路的右轉彎輔道上路面塌陷。6月10日,共和路東側省醫院公交車站路面塌陷。

2016年5月,《西寧晚報》報道,南山路35號巷道口路面塌陷。9月12日,西關大街與黃河路十字路口一輛公交車左側後輪陷入深坑。

2017年2月12日,南山路公交站點西側人行道塌陷。

2018年8月15日,西寧市鳴翠柳山莊門前馬路塌陷。

2019年6月10日,西寧市興海路與黃河路十字路口一處斑馬線路面塌陷。

上述事件中,有6起發生在公交車站附近。

西寧路面塌陷事件

●1月13日17時36分許

青海省西寧市城中區南大街長城醫院門前發生路面坍塌,一輛公交車陷入其中。

●1月13日20時45分

西寧市應急管理局通報稱,截至當天19時40分,初步統計有13名傷者被送醫,2人失蹤正搜救。

●1月14日8時43分

央視報道,坍塌事件失聯人員上升爲10人,青海省紅十字醫院收治傷員15人。

●1月14日9時20分

一段現場視頻顯示,一名黃衣男孩在救人時陷入塌陷區,該視頻受到廣泛關注,該男童後經確認已被救出,並無大礙。

●1月14日上午9時30分

6具遇難者遺體被找到,傷者數字升至16人。

●1月14日中午

途經事發地的退役武警孫萬紅講述救人經過,當時他與熱心路人救人時遭遇二次塌陷墜入坑中,他救出三人導致腰椎骨折。

●1月14日16時10分

央視報道,應急管理部已派出工作組趕赴現場指導事故處置和原因調查,督促有關方面針對近期城市地面塌陷多發情況,研究提出整改和防範措施。

●1月14日22時10分

事故遇難人數上升至9人,仍有1人失聯。

***記者 倪兆中 潘聞博 張熙廷 劉浩南 馬駿 張建斌

━━━━━

專家稱西寧道路塌陷或因供水管道老化,應加強預防

一段***記者獲得的現場視頻顯示,事發時塌陷處有一條斷裂的鋼質管道,水流源源不斷湧出。

1月14日下午,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地下管線專業委員會常務祕書長劉會忠對***記者分析稱,視頻中的水管是供水管道,管線老化、泄漏引起土壤流失並形成空洞,或爲造成此次西寧路面塌陷事故的主要原因。

▲西寧地陷事故救援現場。***記者 張惠蘭 攝

━━━━━

三種原因可造成地陷,水管老化或爲西寧事故主要因素

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地下管線專業委員會常務祕書長劉會忠告訴***記者,常見的道路塌陷原因共有三種:其一是地質結構特點遇到特定氣候等情況所引發的自然原因;其二是大型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人爲外力擾動,其三是管線老化引起的次生災害。

具體到西寧此次塌陷事故,劉會忠分析稱,由管線老化引起的次生災害或爲造成此次西寧路面塌陷事故的主要原因。

劉會忠判斷,一方面,從地質結構來看,西北地區多粉末狀的溼陷性黃土,一經水流沖刷很容易流失,形成空洞;另一方面,從現場視頻可以判斷,供水管道已明顯發生斷裂。“視頻中不斷湧出水流的管道離地面很近,且爲金屬材質,可以判斷是供水管道。當供水或排水管道泄漏很容易引起土壤流失,形成空洞,最終造成路面塌陷。”他表示,導致一場事故的發生還有很多細節需要考量,權威事故原因還要等待官方調查後才能知曉。

***記者查閱西寧市人民政府官網發現,在近年來可搜索到的西寧市12起路面塌陷事故中,2014年7月8日發生在崑崙西路的一起就是由於地下水管破裂,造成路面塌陷10釐米左右,塌陷長度約6米。事故同樣發生在一座公交站右側。

━━━━━

近年道路塌陷集中爆發,部分地區已有預防措施

1月14日晚間的新聞發佈會上,西寧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楊小民表示,事故發生後,現場動用應急救援車輛30餘輛,應急救援、公安等部門1000餘人參與救援。目前,搜救工作仍在進行中。

對此,劉會忠認爲,目前國內大多數地區面對此類問題,都是由應急管理局牽頭處理,在各個地區並沒有統一的責任單位。“這是因爲道路塌陷涉及的部門比較綜合。道路塌陷後,道路本身歸交通部管,內部管線中,市政管線、通信管道、電力管線等都有不同的部門負責。”

但據劉會忠觀察,從2013年起,路面塌陷開始被集中報道,率先暴露問題的部分地區已經有更完善的管理、防治措施。

公開信息顯示,2013年5月,深圳市龍崗區橫崗一路段發生塌陷,事故致5人遇難。

同年8月,深圳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佈《深圳市地面坍塌事故防範治理專項工作方案》,宣佈成立深圳市地面坍塌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由時任常務副市長任組長,成員單位包括市編辦、發展改革委、財政委、規劃國土委、交通運輸委、住房建設局、水務局、城管局、法制辦、應急辦、軌道辦、工務署、檔案局、地質局,各區人民政府,市地鐵集團、水務集團、燃氣集團。領導小組負責全面統籌協調深圳市地面坍塌事故防治工作。

北京也開始對道路事故採取預防措施。2013年7月,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在官網發佈《北京市地下管線周邊土體病害檢測項目管理指南印發試行》,次年4月,市政市容委召開2013年城市地下管線綜合檢測成果通報會,要求各相關部門和單位結合檢測成果深入分析,查找問題,依職責採取相應處置措施,預防地下管線事故和道路事故發生。

據劉會忠觀察,近年來,路面塌陷事故有不斷增多的趨勢。根據北京地下管線綜合管理研究中心與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地下管線專業委員會共同發佈的《2018年10月-2019年9月全國地下管線事故分析報告》,2018年10月-2019年9月,公開新聞中可收集到的全國地面塌陷事故共142起。

劉會忠認爲,“中國第一批市政管道於1979年後集中埋入地下,隨着地下基礎設施的老化和市政設施建設項目增多,道路塌陷事故應該引起足夠重視,不應該只是遇到事故再應急,而應該學習好的經驗,採取預防爲主的態度。”

***記者 李雲蝶 編輯 王婧禕 校對 張彥君

━━━━━

評論

西寧地陷事故:該給城市道路來一場全面體檢

對城市道路進行定期體檢,當成爲城市建設標配。

1月13日,青海西寧南大街發生路面坍塌,一輛公交車陷入其中,截至昨晚10:00左右,事故已造成9人遇難,仍有1人失聯。目前救援仍在進行中,事故原因正在同步調查。

城市道路毫無預警地張開血盆大口,將活潑潑的生命“吞噬”其中,這種無妄之災,讓人心痛。在這起災禍中,包括退役武警孫萬紅和黃衣少年在內的市民挺身而出,帶給人們許多感動。但是,我們或許更應反思:這樣的事故何以一再發生?

截至2018年,中國城鎮化率已接近60%,城鎮化進入“下半場”。此前已經建成的城市道路,眼下正在建設或者即將開建的道路,都需要以結實的骨骼讓人踏實地行走在上面。那麼,給城市道路進行體檢,或者爲未來的體檢提供完善的條件,或許就該成爲一項基本要求。

比如在日本,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東京、名古屋等城市也頻發塌陷事故。1990年,日本在全球率先使用雷達探測技術,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地下空洞調查,對一些有風險的空洞進行了工程填補,完工後又建立了定期探測巡查制度,極大解決了城市道路塌陷的問題。這種“定期探測巡查制度”值得借鑑。

實際上,對城市進行體檢,我國已有相關動議。去年3月份,住建部啓動首批“城市體檢”試點,長沙、廣州、南京等11個城市組成“第一試點方陣”。根據相關要求,城市要建立長效機制,結合信息系統和管理機制建立,逐步形成“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城市體檢長效機制。而要體檢的八個方面之一,就是城市的“安全韌性”。

揆諸一些城市的實施方案可以發現,城市道路、地下管網、區域開發強度等都是體檢重點。考慮到城市道路的安全性既涉及地面韌性,也涉及地下管網的好壞,所以城市道路在體檢過程中,尤其需要重視這兩方面。

事實上,就在這次地面塌陷事故中,相關畫面就顯示,在塌陷的“地洞”中,就有大量的管道破裂,這是因塌陷而致,還是塌陷的某種成因?如果是後者,此前有定期“體檢”的話,或許可以避免此次悲劇。

儘管,住建部首批體檢試點的城市只有11個,也並不包括西寧,但對城市基礎設施進行定期體檢,應當成爲每一座城市的共識。而相關體檢標準,隨着這一工作在更多城市鋪開,國家層面也宜有更全面的細則,供地方城市參考使用。

其實,即便是在一些未被列入首批試點的城市,有的已經開始自覺進行體檢。比如,2017年,河北滄州就對該市69條道路做了一次全面體檢,涉及道路的路況、排水、照明等市政設施,同時對檢查發現的道路網裂、便道磚缺失、檢查井沉陷、路燈配電設施故障等問題進行了全面整治。而在北京,“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城市體檢要求也早已寫入《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對城市進行體檢已成爲首都建設的一項標準操作。

頻繁發生的道路塌陷,提醒對城市道路進行定期體檢,不能再等了。只有腳下的道路足夠堅實,走在上面我們心裏才能踏實。我們總不能每次都等到城市道路塌陷後,纔想起來補救,才被動地去善後。對城市道路體檢應當成爲城市化的標配。

當然,由於城市道路體檢可能涉及複雜的路況與地下空間,這也需要城市治理者充分利用智慧城市手段,綜合利用AI、大數據等技術進行探測,從而爲精準化綜合施策提供依據。

文/王言虎(媒體人)

值班編輯 花木南 吾彥祖

本文部分內容首發自***公號 “重案組37號” “***評論”

歡迎朋友圈分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