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範區機關單位幹部將過冬棉衣送到賈寨鎮前餘村貧困羣衆家中。 本報記者 馬曉偉 攝

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示範區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爲精準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緊緊圍繞“脫貧產業對建檔立卡貧困羣衆的全覆蓋”的戰略目標,綜合調動各方面力量,創新工作機制,全力推進產業扶貧工作開展,脫貧攻堅收到實效,加快貧困羣衆脫貧致富的步伐。

流轉土地,打好產業發展扶持基礎。自2016年年底開始,示範區結合實際,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積極轉變產業經營方式,在穩定和完善家庭承包關係的基礎上,創新模式,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加快土地流轉,推進農村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提高產業經濟效益。全區現已通過轉包、出租、入股、互換、轉讓等方式流轉土地8500畝用於發展扶貧產業,在張閣鎮脫貧產業生態廊道流轉土地3000餘畝,在周集鄉以宋樓村和陳樓村爲中心流轉土地2000餘畝,在平臺5個貧困村合計流轉土地約1500畝,在賈寨鎮以孟莊村委會爲中心流轉土地約2000畝。土地流轉工作的順利完成爲做大做強示範區扶貧產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因地制宜,規劃建設產業扶貧基地。示範區立足現狀,利用近郊區位優勢,確立“以種植養殖爲主,以加工和冷藏保鮮爲輔”的產業發展思路,出臺《示範區產業扶持脫貧專項落實方案》,在流轉的土地上規劃建設脫貧產業基地,帶動貧困戶脫貧,增加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如在張閣鎮以貧困村張堂村爲依託,建設高效蔬菜大棚200餘座,種植雜果樹近30萬株,打造一流高效生態園區;在周集鄉以貧困村宋樓村和陳樓村爲依託,建設草莓基地200餘座,觀光采摘園1500畝,打造一流高效都市觀光休閒生態採摘園區;在平臺街道發展1000畝脫水花菜種植和雜果種植,擴大花菜雜果種植面積,打造“種植-深加工-銷售”一條龍的脫貧產業基地。在張閣鎮和周集鄉分別建設一座年出欄萬頭商品豬的環保高標準養殖場,扶持培育賈寨奶牛養殖和水產養殖產業做大做強;在賈寨鎮擴大蘆筍、紫薯種植面積,推進紫薯粉條深加工,打造高端蘆筍紫薯種植加工基地。在賈寨鎮籌建一座大型冷庫,提高全區農業經濟效益。在每個未納入拆遷計劃的貧困村和“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的非貧困村建設扶貧車間11座,其中10座已經投產運營,經營範圍涵蓋服裝加工、編織加工、粉條加工、箱包製作、木材加工等。

出臺政策,建立有效吸納帶動模式。結合自身實際,先後制訂出臺了《示範區產業脫貧實施方案》、《示範區產業脫貧補充方案》《示範區金融扶貧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對脫貧產業給予強有力的獎補資金扶持,與華商銀行簽訂小額貸款扶貧協議,以示範區財政資金作爲擔保資金,撬動金融貸款用於支持建檔立卡貧困羣衆發展脫貧產業。同時,利用已經出臺的惠民政策,積極選擇有能力的合作社或能人,充分調動發揮能人的示範帶頭作用,探索出一條“政府扶持、金融助力、能人帶動、貧困戶參與”的產業扶持新模式。截至目前,全區總計扶持扶貧產業經濟合作組織15家,發放到戶增收獎補資金533萬元,協調使用小額貸款2500萬元,這些扶貧產業經營狀況良好,發展勢頭強勁,經濟效益可觀,帶動全區600餘人就近務工就業,其中貧困戶務工就業79人,對貧困戶產業分紅全覆蓋,共發放分紅資金2097319元。

創新機制,確保產業扶持工作實效。健全力量保障機制。示範區每兩週召開一次產業扶貧專題工作會,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把“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長”、鄉級“脫貧攻堅責任組”和村“兩委”整合爲“四合一”工作落實組,壓實工作責任。健全氛圍營造機制。利用手機短信平臺、工作簡報、QQ羣、微信羣等方式,及時宣傳各地產業扶貧工作進展及先進經驗;動員幹部職工利用 “三·五”工作日活動到聯繫點宣講產業扶貧政策,督促工作開展,聽取羣衆建議,解決羣衆實際困難。健全督導考覈機制。建立以觀摩促進工作機制,定期組織觀摩活動。成立由區綜合辦公室、組織人事和社會保障局、扶貧辦等單位參與的聯合督導檢查組,採取多種督查方式,對在產業扶貧工作中責任不落實、弄虛作假等行爲,進行嚴肅問責。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