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乾安是一首詩,那麼鄉村振興則是引人注目的題眼;如果乾安是一支曲,那麼鄉村振興則是鏗鏘有力的強音;如果乾安是一幅畫,那麼鄉村振興則是生動傳神的點睛之筆!

隨着十九大精神的不斷貫徹落實,乾安邁着鄉村振興新步伐,從農業、生態、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入手,爲社會主義新農村書寫着全新註解。如何更好地貫徹“綠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和發展生態旅遊相得益彰,這條路要紮實走下去”的理念,讓農業更有奔頭,農村更有看頭,農民更有幹頭,乾安有自己的做法。

農業更有奔頭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產業興旺是重點,發展綠色農業則是產業興旺的重要內容。2018年,乾安縣委、縣政府把發展綠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既要產業生態化,也要生態產業化,綠色農業示範基地扶持資金從300萬元躍升到1000萬元,全縣農業逐步迴歸綠色本色,煥發出新的生機。

乾安積極推動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各類農村經濟組織451個,集約耕地91萬畝。圍繞推進農業產業化,新建綠色基地10個,農產品加工企業5戶,培育龍頭企業3戶。快速啓動了東北反季節蔬菜集散地打造工程,全縣發展果蔬大棚2765棟,成功申報國家農村產城融合發展示範園、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循環經濟示範縣。同時,圍繞推進農業品牌化,全縣打造省優農產品品牌18個,建設10萬畝黃金小米雜糧雜豆產業示範區,併成功舉辦了第二屆中國雜糧產業峯會和首屆乾安黃金小米節,雜糧雜豆產業呈蓬勃發展之勢。

在棚菜產業發展上,以建立東北蔬菜集散地爲目標,依託乾壽現代農業產業園,建立棚膜產業聯盟,在全縣掀起鄉鄉、村村、戶戶建大棚的高潮。今年內,計劃完成2000棟大棚的建設任務。在雜糧雜豆產業發展上,依託10萬畝黃金小米雜糧雜豆產業示範區建設,規劃建設雜糧貿易中心市場。

乾安農業不在“大”而在於“特”,這是最基本的縣情。乾安通過實施六大特色產業帶、十萬畝黃金小米示範區建設等一系列措施,乾安打造出一批享譽省內外的特色農產品品牌。目前,“乾安黃小米”“乾安紅辣椒”“乾安糯玉米”等品牌被認證爲國家地理標識保護產品。同時,重點推進“乾安弱鹼”農產品品牌統一打造工作,加快推進綠色、有機食品基地認證步伐,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試點工作,建設乾安現代農業互聯網遠程視頻監控平臺,讓“乾安弱鹼”農產品真正走俏市場、享譽全國。

白花花的鹽鹼地變成綠油油、金燦燦的稻田,灰鶴、白鷺等鳥類也時常到這裏駐足。弱鹼食品、千米條田、六大產業帶等綠色農業、特色農業的崛起,是農業結構調整的層層遞進,也是乾安實施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

如今,乾安繼續圍繞農畜產品轉化升值,積極外引內聯,培育和引進農產品加工、儲藏、購銷企業,大力發展和壯大農村專業合作社,全力打造“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羣。

二 農村更有看頭

河湖互濟,水至綠生。松原市河湖連通工程是全省河湖連通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乾安縣8個鄉鎮39個村屯。自2013年啓動實施應急試點工程以來,碧水藍天、人水和諧的願景正變成美好的現實。

乾安縣委、縣政府把生態振興作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高度重視。明確要求實施農村“四改四清”(改路、改廁、改圈、改垃圾處理方式;清邊界、清垃圾、清雜物、清殘垣斷壁),努力實現農村環境在“淨化、硬化、綠化、美化、文化”五方面得到提升,探索出以打造“村容整潔”“林果增色”“出行通暢”“美麗人家”“鄉風文明”五大工程爲抓手的新思路,全面、紮實、細緻推進全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落地。如今,乾淨整潔、文明有序、和諧優美的乾安新鄉村展現在人們面前。

百日攻堅”活動、“全域無垃圾”攻堅戰、畜禽養殖和糞污綜合治理攻堅戰、秸稈小型化攻堅戰……一場場戰役打得漂亮,也讓乾安在生態路上穩紮穩打、步履鏗鏘。據不完全統計,乾安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開展以來,全縣共出動6.2萬人次,各種車輛4萬臺次,清運垃圾15.1萬立方米,清理殘垣斷壁、小廣告等3000餘處,整治佔道經營、亂堆亂放等3500餘處。新修水泥路140.665公里,修排水溝43439延長米,修圍牆63606延長米。栽植綠化樹木244327株,栽花3.7萬株。

爲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持續深入開展,乾安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了“萬名幹部進萬家”活動,活動從今年9月開始到2020年12月31日結束。三年間,組織萬名幹部深入包保的貧困戶和一般農戶家中,系統講解扶貧政策及其他惠農政策,與農戶一起集中開展村屯和庭院環境集中整治行動。爲保證“萬名幹部進萬家”活動取得實效,乾安在實施“微管理”的基礎上,將羣衆滿意作爲考覈包保幹部工作實績的標準,要求每名幹部與包保戶簽訂《包保滿意書》。縣鄉相關部門根據分工層層建立考覈機制進行定期、不定期督促檢查,實現考覈無死角全覆蓋。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乾安重點挖掘大布蘇文化、春捺鉢遺址文化和千字文文化內涵,大力發展以田園生態、特色餐飲、民俗演藝、休閒農莊、民俗客棧、採摘觀光等鄉村旅遊,推行“互聯網+”“生態+”“文化+”現代農業,打造鄉村旅遊休閒文化品牌,帶動農民致富,實現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而獨特的綠色生態資源,以及良好的綠色農業、綠色產業,實現了可持續發展,“中國最美綠色生態旅遊名縣”“中國最美養生休閒旅遊名縣”等榮譽稱號紛至沓來。乾安的美麗鄉村,成了旅遊休閒的絕佳去處。

三 農民更有幹頭

乾安以精準扶貧助推鄉村振興,形成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生動局面。今年,乾安實施農村安全飲水項目3個,其中,2017年第二、三批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2個項目,已於4月15日復工,完成投資2200萬元,預計11月末可完成全部建設任務,2018年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項目正在實施;計劃改造建檔立卡檔內貧困戶危房76戶,檔外農戶危房1253戶,力爭11月末全部改造完成;救助幼兒33名,救助高中貧困學生1521人次,爲建檔立卡家庭困難學生免除學雜費,惠及101人次,利用中央和省級補助資金爲薄弱學校配備音體美衛器材等;制定出臺《農村貧困住院患者縣域內“先診療、後付費”工作實施方案》和《乾安縣農村貧困人口大病專項救治工作方案》,成立83支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和17支醫療技術支持團隊,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保證每一名貧困戶都能在家門口享受到慢病管理、健康指導、免費體檢等醫療服務,實施建檔立卡健康扶貧7130人,開展送醫送藥下鄉活動;改建農村公路27條,總長度100餘公里。

此外,乾安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爲脫貧攻堅的核心支撐,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探索創新產業扶貧新模式。實施“2+1+N”扶貧模式,即“2”爲貧困村至少有2項主導產業、“1”爲薄弱村至少有1項主導產業、“N”爲貧困村和薄弱村至少有多項小規模產業,爲貧困村和薄弱村安排扶貧產業項目63個,項目計劃投資5072萬元,涉及12個鄉(鎮、園區)25個貧困村和14個薄弱村;努力打造生態雞品牌,今年全縣貧困戶計劃養殖蘆花雞8萬餘隻,雞雛款政府補助一部分,貧困戶自籌一部分;大力發展庭院經濟,爲全縣貧困戶免費提供萬壽菊花苗,在貧困戶房前屋後進行庭院種植;開展“千名幹部幫千家”產業扶貧行動,繼續推行“菜單式產業,訂單式項目”產業扶貧模式;通過與阿里巴巴、開犁網等電商平臺合作,共建設鄉鎮及村級淘寶網、開犁網服務站110個,全縣實現銷售額近600萬元,訂單30000餘筆。

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乾安累計已有18個貧困村2682戶4881人脫貧摘帽。農民更有幹頭,不只因爲腰包越來越鼓,還因爲文化活動越來越豐富。近年來,乾安不斷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積極開展鄉村文化活動,促進鄉村文化振興。先後修建1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223個文化大院、188個文化小廣場,並在每個行政村都建了農家書屋。隨着文化大院和農家書屋等的建設,農民文化活動的形式愈發多樣。讀書看報,唱歌跳舞,參加小劇團演出、籃球比賽,製作根雕、泥塑、刺繡、剪紙等等,農民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有些農民還自編自演文娛節目。截至目前,乾安縣農村各鄉鎮自發自建小劇團28家、表演隊39個。乾安縣還注重文化惠民向基層傾斜,每年送戲下鄉50場左右,放映公益電影近2000場。在每年的“文化惠農直通車”活動期間,縣文化部門都會組織劇團到貧困村演出,優美的舞蹈、精彩的戲曲、引人入勝的小品等,總會迎來村民們的陣陣掌聲。

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如今的乾安農村鄉土氣息更濃厚田園風光更迷人生活環境更舒適已成爲人人心馳神往的“桃花源”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作者:姜廣軍

編輯:琳禾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