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8年,改革開放的腳步跨入40週年的歷史節點。若要把這40年看做是一部繪聲繪色的電影,必定扣人心絃,精彩紛呈。80年代,我們能看到煤油燈下,母親在爲一家老小納鞋底。90年代,鄰居們聚在院子裏一起看電視,瓜子殼與笑聲齊飛。00年代,家中抽屜的鐵盒裏塞滿了車票。10年代,微信、直播讓我們即使遠隔萬里依然親密如舊。

  爲了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荔枝新聞、我蘇客戶端推出“40年,光影憶從前”短視頻系列,爲你放映40年前後的故事,喚醒你回憶裏的美好時光。接下來,電影要開始了!

  萬萬沒想到之香包的魔力

  你用過香包嗎?

  有一位80歲的老人,10歲時開始接觸香包。從展覽會上繡品賣出1000塊錢,再到全國各地乃至海外的人慕名而來,最後成爲中藥香包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走上人生巔峯,與習總書記握手。王秀英的故事,荔枝已經安排上了,快來看吧!

  

  10歲時,王秀英看見媽媽和姥姥繡香包就非常想自己動手試試,可是媽媽卻說“你是小孩,別浪費東西”。

  王秀英只好偷偷跟着媽媽學,當她拿着繡好的香包給媽媽看的時候,“這個小妮,縫得還怪像呢!”從此,王秀英就打開了她的香包世界~

  花式不夠,描摹來湊。相比較傳統的花式,王秀英老人更喜歡在生活中尋找靈感,自己描摹圖樣

  就這樣,老人的花樣越來越多,記憶也越來越好。荔枝小編一人血書,要求培訓繡香包課程,鍛鍊記憶力( ω` )

  在村裏,老人的香包越來越有名氣,繡好的香包也會贈送他人,但那時候,香包還只是個普通的小玩具。

  到了2002年,大隊裏拿走了老人做的香包、龍鳳鞋等繡品。這是老人賺的第一桶金,160元。

  之後,在一個展覽會上,老人繡的一套十二生肖圖被人以1000元買走。就此,老人的香包得到了更多人的喜愛。不僅是全國各地的人慕名而來,就連海外的,老人都把香包漂洋過海地寄過去。

  顧客在精挑細選王秀英制作的香包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海外的人過來挑選香包

  習總書記還過來捧捧場,使得大家對香包文化的瞭解也越來越深,香包的需求量也是翻了好幾倍。

  數量上來了,但香包的質量並沒有下降。老人說:名聲難得。做不出來,寧願不做。

  有人說,“爲什麼不多招幾個人呢?”

  老人說,習總書記說你做的精緻,做的好,不能趕明就變差了。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讓老人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不被誘惑住。

  如今,王秀英老人的中藥香包成爲了馬莊村文化旅遊等多種產業共同發展的一大特色

  隨着改革開放,跟着老人一起製作香包的兒子、兒女、兒媳,和馬莊及周邊鄉村的幾百位村民,他們靠着自己的辛勤勞動使王秀英中藥香包香出世界,走向了鄉村振興,共奔小康的新路

  跟隨改革開放的腳步,香包——作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賣的越來越火爆,香包文化也更浸入人心。

  馬莊香包文化大院的建設不僅帶動了就業,建設中的文化創業綜合體也將成爲文創產品展銷的新平臺

  香包文化展廳

  馬莊,藉着香包打出了自己的知名度,被列爲“江蘇省特色田園村”,並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打造鄉村旅遊景區。

  把產業與文化進行融合,既讓村民們的口袋鼓了起來,還留住了文化之根和鄉村的獨特印記。

  改革開放40年,變得是人們的經濟水平和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不變的是人們積極向上、銳意進取的精神

  中藥香包內的中草藥成分有白芷、丁香、蒼朮、佩蘭、艾葉、冰片、藿香、樟腦、陳皮、薄荷、山奈、菖蒲、川芎等,具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隨着香包的火爆,裏面的中藥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有助於進一步推廣中藥文化,讓更多的人瞭解中醫,推動中醫走向世界。

  中醫藥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