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墨白

在智能化流行的時代,社會服務要有“木桶思維”,既要保留線下方式爲特定羣體“兜底”,也要依靠技術手段消弭端口服務盲點。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在各類日常生活場景中,必須保留老年人熟悉的傳統服務方式,切實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難,爲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貼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務。

以人臉識別、移動支付、二維碼掃描認證等爲典型的智能化運用,已滲透社會公共服務各個領域。動動手指一鍵搞定——智能化服務確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但也要看到一個問題,一部分老年人被智能化邊緣化了。因爲不熟悉、不習慣等緣故,不少老人運用智能化服務時常出現“卡頓”現象。

就在前不久,爲激活社保卡,湖北廣水一位94歲行動不便的老人,被家人抬到銀行櫃機前做人臉識別;今年8月份,因爲沒有手機無法掃健康碼,哈爾濱一名白髮老人乘坐公交車被拒載。類似案例還有不少,輿論場也不乏譴責和籲請,智能新技術運用不能給老年人“添堵”。在此背景下國辦下發通知,給出“解決方案”。

對於一直備受社會關注的老人使用健康碼不便的問題,《實施方案》明確,簡化操作以適合老年人使用,優化代辦代查等服務。同時強調,各地不得將“健康碼”作爲人員通行的唯一憑證,並提出明確“替代措施”。此外還建議有條件的地區和場所,爲不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設立“無健康碼通道”,做好服務引導和健康覈驗。

這些要求,既是對以往一些地方在推行智能化服務中操作失當的糾正,也給廣大老年人喫了顆定心丸。

在智能化流行的時代,社會服務要有“木桶思維”,既要保留線下方式爲特定羣體“兜底”,也要依靠技術手段消弭端口服務盲點。智能化服務不能“嫌棄”更不能“拋棄”老人。爲老人提供便利,爲特定羣體“留門”,這既是文明社會之責,也是現代社會治理人性化所在。

此外還想提醒一點,徒善不足以爲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任何政策,制定出臺只是長征第一步,從“紙上”落到“地上”纔是關鍵。各地各有關部門唯有嚴格執行紮實推進《實施方案》等要求,廣大老年人才能在智能化服務中,體驗科技帶來的便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