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蔘的藥用首載於《神農本草經》:“沙蔘,味苦,微寒。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氣。久服利人。一名知母。生川穀。”《吳普本草》中以“白參”之名收錄:“二月生苗,如葵,葉青色,根白,實如蕎,根大如蕪菁。”《名醫別錄》中則爲“知母”。

自古以來,對於《神農本草經》上的沙蔘一味,其實也是頗爲混亂的,《本草經集註》中說:“此與人蔘、玄蔘、丹蔘、苦蔘是爲五參,其形不盡相類,而主療頗同,故皆有參名。”《本草綱目》:“沙蔘色白,宜於沙地,故名。其根多白汁,俚人呼爲羊婆奶,別錄有名未用羊乳,即此也。”《圖經本草》:“苗長一、二尺以來,叢生崖壁間,葉似枸杞而有叉丫,七月開紫花,根如葵根,大如指許,赤黃色,中正白實者佳,南土生者葉有細有大,花白,瓣上仍有白粘,以爲異爾。”《蜀本草》:“其根如葵根,其花色白。”

從上述諸家所言,我們可以看出沙蔘一味於藥用上,似乎並非同一種植物藥材,而是在不同的地區存在着不同的沙蔘。

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但是總的來說,在明代之前所用的沙蔘,諸家所認可的沙蔘仍然是以南沙蔘爲真品,一直地到了明末,《本草匯言》纔出現了“真北沙蔘”之名,而明確地將沙蔘分爲南北沙蔘兩種的,則是始於清代《本經逢原》:“有南北二種,北者質堅性寒,南者體虛力微。”《本草便讀》:“清養之功,北遜於南,潤降之性,南不及北。”

其實南北沙蔘兩味中藥的功效是非常地相似的,均是屬於養陰藥,且具養陰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但南沙蔘有養陰清熱、潤肺化痰之功效,主治陰虛久咳、癆嗽、痰血、燥咳、痰少,適用於虛熱喉痹(潤肺止咳) 外感熱病後咽喉幹痛者;北沙蔘則主治胃陰虛、津液不足、咽乾口渴(養胃生津)等症,適用於肺氣陰不足久咳不愈者。

《施今墨對藥》中也將南北沙蔘列爲一對,主治:“熱性病之傷津口乾舌燥、舌紅少苔,或舌光無苔等症;肺虛有熱,咳嗽不己等症;胃陰不足,食慾不振者。”

南沙蔘又名泡參、泡沙蔘,爲桔梗科沙蔘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輪葉沙蔘或沙蔘的根。 根胡蘿蔔狀,不分枝,高可達1米,植株直立而不分枝,假總狀或圓錐花序,狹窄,花梗短,花萼全緣或具齒;花冠常紫色或藍色,花梗短,花絲下部擴大成片狀,花葯細長;子房下位,胚珠多數。種子橢圓狀,以根入藥。秋季刨採,除去地上部分及鬚根,颳去粗皮,即時曬乾。

藥材性狀爲圓錐形或圓柱形,略彎曲。表面黃白色或淡棕黃色,凹陷處常有殘留粗皮;上部多有深陷橫紋,呈斷續的環狀,下部有縱紋及縱溝,頂端具1或2個根莖。體輕,質松泡,易折斷,斷面不平坦,黃白色,多裂隙。無臭,味微甘。

性味甘,微寒。歸肺、胃經。

清熱養陰,潤肺止咳。具養陰清肺,益胃生津,化痰,益氣等功用,主治氣管炎、百日咳、咯痰黃稠、肺熱燥咳、陰虛勞咳、乾咳痰黏、胃陰不足、食少嘔吐、氣陰不足、煩熱口乾等症狀。

南沙蔘的化學成分爲生物鹼、揮發油等,在現代藥理作用中具有降低體溫、鎮痛、強心等作用。

北沙蔘又名真北沙蔘、海沙蔘、遼沙蔘,爲傘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主產于山東、河北、遼寧、江蘇等地,夏秋季採挖,沸水燙後去外皮,乾燥。

藥材性狀爲細長圓柱形,偶有分枝。表面淡黃白色,略粗糙,偶有殘存外皮,不去外皮者表面黃棕色。全體有細縱皺紋及縱溝,並有棕黃色點狀細根痕;頂端常留有黃棕色根莖殘基;上端稍細,中部略粗,下部漸細。質脆,易折斷,斷面皮部淺黃白色,木部黃色。氣特異,味微甘。

北沙蔘性味微寒,味甘、微苦。歸肺、胃經。有養陰清肺,益胃生津之效。主治肺熱燥咳、勞嗽痰血、胃陰不足、熱病津傷、咽乾口渴等。

北沙蔘的化學成分有黃酮、皁甙、生物鹼、澱粉、揮發油、香豆精類、豆甾醇等,現代藥理分析,具有祛痰、抗結石、強心、降低體溫、鎮痛、加強心臟收縮、升壓、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臨牀上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遷延性肺炎、慢性支氣管炎、胃炎等疾病。

南北兩種沙蔘對於風寒咳嗽、肺胃虛寒者均應慎服,且也不宜與藜蘆同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