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的夏秋之間,在鄂爾多斯高原上,供銷合作社像雨後的髮菜和地皮菜那樣勃發起來,立刻吸引了衆多的羣衆。大家紛紛集股投資,讓它更加壯大興隆。從此,人民羣衆徹底擺脫了私商的高利盤剝。

一般而言,一家供銷社總共五六間土房,兩間門市部、兩間庫房和兩間宿舍兼辦公室(伙房、飯廳也是它)圍了一個大院子,裏面隔了幾個存放貨物的圐圙,搭了幾間馬棚、草房,如此而已。

供銷社除了大力組織貨源,按時供應羣衆生產生活必需品外,還要全力以赴地把當地羣衆的農牧土特產品收購回來,運銷出去。

當時收購最多的是糧食,其中數量最大的是糜子。沒有倉庫,大家就自己動手打窖存放。不論誰,一有空就幹。天一黑,喫喝上一點,打起馬燈一齊去幹。遇上颳風下雨,老鄉不來了,幹部就集中打窖。那裏的土質一尺以下全是堅硬的石盤,都得用洋鎬去掏。加上十冬臘月,每個人的手上都打起一道道的死肉圪塄和一溜溜的血泡,從沒一個說累叫苦的。

在那樣堅硬的紅石盤上打一個盛二三十石或四五十石的窖,兩三天就完成一個,有時一天就打一個,真神。稍慢一點就趕不上需要了。那是受即使那樣幹,連一分錢的公物都沒動用過,大家連想都沒有想過,喝的磚茶和茶裏放的鹹鹽,都是自己掏錢從門市部買出來的,誰也不敢到大隊上去捏一撮。

70年代的供銷社

到了十冬臘月,冰雪封地的時候,洋鎬一下只能掏指頭肚蛋那麼大的一個青白點兒,每個人的手都震開了一道道血淋淋的裂口,疼得洋鎬鍬把也握不住了,就用煉熟的綿羊尾巴或剛燒熟的山藥,趁熱按在血口上,狠狠捂住,燙死。照樣白天、黑夜不停地幹。即使那樣,每個人都是有說有笑,非常樂觀、自豪,連一點疲累愁苦的影子也看不到,充滿樂觀主義精神。可見精神和信念對一個人是多麼重要啊!

精神是支柱。這是千真萬確的,一點不差。那時候的人,都非常樂觀,好像從不知什麼叫疲憊和愁苦似的,關鍵就是精神在起作用。整整一個冬天,共購糧三千好幾百石,連一天一個人也沒僱用過,全是自己過鬥,自己打窖儲存,自己過鬥裝袋運出。直到第二年夏天才全運銷出去,毫無損失。現在看來,簡直是奇蹟!當時也就是那麼一回事,大家都認爲是自己應盡的職責,天經地義,生怕自己做得少了。

糧食是農區羣衆的主要產品。喫的是它,穿的用的花的都得靠它。糜子不僅是農牧民的主食品,而且是極重要的商品,當貨幣使用的交換品。供銷社除了秋、冬旺季集中大量收購運銷外,通年四季都得經營。因爲它就是羣衆手裏的貨幣,羣衆隨時隨地都得用它換回自己生產生活的必需品。

把農民手裏的糧食收購回來、運銷出去,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供銷合作社的一項重要任務。直至糧食實行了統購統銷,建立了糧食部門之後,這項業務才從供銷社裏分離岀去。

方圓幾十裏之內,就那麼一個供銷社。人,只有六個,業務量那麼大。工作卻做得頭頭是道、井井有條、方方面面、圓圓滿滿。六個人還都高高興興,快快樂樂,沒有一個發牢騷有怨言的。當年那種精神風貌,令人神往。

對於一個人來說,精神和信念,確實像一座房子的梁和柱。

選自《東勝文史資料第十輯》

原題:饒有古風的商賈活動

作者:何知文

關於《東勝文史資料第十輯》

由東勝區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編輯出版的《東勝文史資料第十輯》,以存史資政、團結育人、懷古頌今、明志礪心爲目的,突出“親歷、親見、親聞”的特色,充分尊重民族歷史、民族文化、民族感情,以鄂爾多斯城市核心區東勝區爲基礎,適當輻射相關周邊地區,原則上,分門別類編排,意圖整體協調,次序不分先後,努力實現文史性、學術性、可讀性、美觀性的統一。

《東勝文史資料第十輯》共分五卷,即《東勝史話》《文學史存》《高原風情》《勝州筆談》和《議政建言》,全書二百餘萬字,圖片六百多張,印製三千套。此書具有思路寬、資料廣、內容實、創意新的大文史特點。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