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回國後常常會經歷這樣的情況:

問:你是哪個學校畢業的呀?

答:XX大學

問:沒聽說過…… 除了去美國常春藤和英國G5,還不如不出國

除此之外,還會時不時聽到這樣的評論:

“國外40分就及格,70分優秀?怪不得很多人去國外都是混文憑。”

“(指着一連串英文)你留過學,來給我翻譯一下他在說什麼?”

“回國是因爲在國外混不下去了?”

“看你朋友圈天天喫喝玩樂的,國外讀書很輕鬆吧!”

1

海歸回國後的生活現狀

@Cathy

喜是終於能常伴家人身邊。

悲的是我以爲我很厲害,回國才發現原來我也就那樣,沒什麼競爭力。

@葉姿

我剛回來時欣喜地發現相比北美中國龐大的用戶市場的網絡互動性和購買能力簡直是具有野蠻的生長力!

矛盾的是剛回來的海龜, 總會思考糾結如何能夠快速融入國內職場,卻不失去在北美與國際信息接軌的方式。

@孫辰Sally

最近準備回國求職,每年回來的海歸已經比送出去的多多了,海歸身份帶來的紅利已經不比5年10年前。

無論是不是海外名校,有沒有工作經驗,最重要的是能否認清自己的優勢,使得海外經驗或者學習經歷能夠成爲自己的differentiation。

畢竟無論在哪個工作崗位上,人才自身的價值比海歸身份更具競爭力。

@Astella

回來覺得親切溫暖,竟然有點後悔出國。如果不留學,現在可能已經工作穩定準備結婚了。還是不那麼喜歡漂泊不穩定的生活。

但是國外有國外的樂趣,有時候也覺得中國人不是那麼被外國人認可和接受,回國總覺得國內好。

@孩紙愛狗紙

在澳洲飄了三年半,先後輾轉兩座城市,搬過無數次家,一年才能與親人團聚一次,過夠了居無定所生活的我立志要回家。

畢業後回國很快有了工作機會,在某個事業單位任職,待遇很一般,不知道什麼時候能賺回留學時的開銷;領導、同事的素質和格局都無法讓我欣賞,更談不上自我提升,看到他們彷彿看到了自己以後的生活。

總之現在的生活,除了能不爲租房和生活瑣事發愁,想念親人的時候不用打國際長途而是能實實在在的見到他們,其他的方面跟我畢業前想象的完全不一樣,可能選擇回家就等於放棄夢想吧。

@張一馳

剛剛回國的海歸在中國社會是相對比較單純的羣體,中國的人情世故還沒有太多的經歷。

多年在海外的價值和意義不是印有着英文字母的學歷文憑,而是在海外教育生活環境下孕育的那份熱心,愛心,本心。

刻意的去讓自己“接地氣”,最後很有可能成爲邯鄲學步,自己最美好的價值被自我懷疑,否定所殺死,而那個時候突然發現自己也永遠成爲不了出國前自己在國內生活的樣子。

來源:攝圖網

2

海歸回國後的工作現狀

SamSun,90後,曾是一名新聞記者,2015年到紐約讀金融學碩士,畢業後回國加入某四大擔任併購交易分析師。

在紐約讀碩士的兩年裏,我有兩段非常焦慮的時期。第一段是最初的2個月,我以前沒接觸過金融專業,面對全英文的財務報表簡直一臉懵逼,我只能每天鑽在書裏惡補各種名詞術語。

臨近畢業的時候,我又迎來了第二段焦慮期。我想留在美國找工作,但彼時正趕上川普上臺,在紐約找一份各方面都符合條件的工作太難了。

我諮詢了很多圈內人士,他們認爲在起步階段,回國對個人能力的鍛鍊價值反而比在紐約更大,於是2017年我回國加入了某四大做交易分析。

在每段焦慮的過程中,或者不如說是在紐約的將近兩年時間裏,我都在逼迫自己做一件事情——在陌生的環境裏與陌生人溝通,其實這也是個自我推銷的過程,鍛鍊你接人待物和表達的能力。

很多人都說留學會讓人眼界開闊,但關鍵取決於你自己願不願意主動和陌生的環境融合。

對我來說,出國這件事本身不會帶來優越感,在出國後我逼迫自己走出舒適區的過程,是我自己的成長,給我帶來一種優越感。

任瑋玥,90後,國內本科畢業後到美國就讀工業工程專業,碩士畢業後留在美國工作近三年。2017年7月回國加入某知名本土互聯網公司。

其實在美國的時候就很關注國內的情況,大家一致認爲,中國高科技互聯網企業的研發能力和開發量級其實已經超過國外了,只不過在尖端核心研發領域還有差距,而在我們這個年紀,國內的環境更有利於工作能力的鍛鍊和提升。

雖然也被996的節奏摺磨得有點無奈,雖然經常讓新婚老婆”獨守空房”,就算半夜到家也只剩北京癱了,但我們依然沒有後悔過當初回國的決定。

在這種高強度,高密度,類似HIIT健身法般折磨人的工作節奏中,我的技術能力也在迅速擴展和拉伸;另一方面,我感到自己正在被一種追求技術,充滿熱情和生機的空氣所包圍。

沒錯,你可以說互聯網公司的程序猿在生活上很LOW,但他們對技術充滿了熱情和執着,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愛和拼。

和本土碼農相比,我不認爲自己在技術能力上有什麼突出的優勢。如果說有,那就是海外的經歷會影響我對一些事情的看法,幫我把工作和生活的壓力看淡,更從容。

來源:攝圖網

3

海歸回國後的薪資現狀

雖然一直以來,海歸都被中國社會默認爲是精英的代名詞。但是,真正的海歸情況你知道多少?

關於海歸,有文章曾這樣寫道:

近幾年,即使在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也有不少海歸的起薪僅爲五、六千,甚至比不上普通國內畢業生。曾經,出國是一個稀缺的黃金機會,如今卻只是衆多人生選擇中很普遍的一個。

那麼海歸在國內就業,究竟要達到多少工資才比較有安全感?

以下是一份來自《全國城市安全感工資標準》的數據:

最新數據顯示:自從2018年以來本科學歷應屆海歸羣體薪酬差異正在擴大,從1700到100W每個階段都有。

1.澳洲海歸

澳洲留學,6月回國,帝都教育行業,月薪7k。本來學的金融,之前也做的金融,回國厭了金融想圖個工作好心情就轉了行,然而...

澳洲五年商科master,回國後廣州某商業地產開發國企,13薪到手月均6.5k左右,算上補貼10k出頭。這個月跳槽去了某個外資乙方,佣金部分不確定能有多少但底薪稅前7k。

三線城市,碩士畢業,6年澳洲7年國內,事業單位4k(這是我老公)。 我二本不知名學校畢業,工作十幾年,工資比他高几百。

澳洲碩士,一線城市,第一年工作,企業財務,到手7k+吧。

剛找到工作,土澳會計碩士,回國前在土澳帶了一年半自己做點別的,前幾個月回國,現在簽了帝都,稅前9k,感覺還是沒錢...

2.英國海歸

英碩,工作一年半,稅前8k。另外想說下薪資不能限定於月薪,畢竟單位不同薪資結構不同,有些單位的年終獎非常誘人,而我...

本科211,留學腐國,現就職於東部沿海2線城市某報社,從工作第一年到工作第四年都是5k+。讀傳媒除非北上廣深且真的有能力不是混日子,否則全是白搭。

英國本科學的會計金融,帝都外企做財務分析,剛入職月薪稅前5.5k,工作半年後加薪到7k,亂七八糟加起來 一年估計10W... 就真的很普通了。

人大本科,英國留學回來。北京稅後1W+各種福利。

去年英研傳媒剛回國第一份工作,上海6.5k ,次年九月第二份工作10k,入不敷出...

還是分行業吧,國內本英國碩,座標帝都第一年稅後純到手20W+。

3.北美海歸

本科985現在叫雙一流,美碩好歹算個綜排top50。南京,ee轉金融,回國3年月薪1W多不加年終獎…

美國四年回國一年,座標瀋陽。我回來之後找了小半年工作才找了個7.5k的。

加拿大本科畢業回來,一線城市做室內,稅後9k。

加拿大六年,座標上海,剛回國,收到offer 稅前11k加提成。

留美top50本碩,國內一線HR,稅前10k。

加拿大畢業兩年回的,在成都IT企業,月薪1.2W。

看到這些扎心的薪資,有人肯定會說海歸是不是貶值了?

與其說海歸貶值了,不如說是那些披着海歸外衣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貶值了;不如說我們早就放下了海歸的精英包袱,選擇用開放的心和踏實邁出的每一步去尋找和贏取那些破土新生的閃亮的東西。

(關注智友留學公衆號ID:zhiyouliuxue,下載10G英語學習和留學申請資料)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