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公安部心理專家建議: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就打回去!!

孩子被打了該怎麼辦?這是每一位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小時候爸媽總喜歡跟我們說:

“如果別人打你,你要保護好自己。”

“如果別人打你,你要告訴老師,讓老師幫你解決問題。”

“如果別人打你,你要好好溝通,告訴她打人不對!”

可是,事實上,情況往往沒有這麼簡單理想。有的孩子打人之前根本毫無預兆,出手又快又準,被打的孩子根本來不及反抗,又該如何保護自己?

還有些時候,無論怎麼溝通,有些孩子,動手打人已經成習慣了,家長也不懂引導,甚至還會縱容孩子的這種行爲。

該怎麼辦?就這樣白白捱打了?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孩子被打,您會支持他打回去嗎?

近日,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在做客《開講啦》節目時,也被問到這個問題。節目中,她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這一說法,一下激起千層浪:有人認爲,應該教孩子忍耐一下;也有人支持打回去。對此,教育專家和法律界人士各有話說。

1。專家在節目中被問,是否支持“打回去”

《開講啦》節目中,當被問到“是否支持孩子打回去”,李玫瑾教授的回答是:“肯定會啊!”

她還舉了自己孫女在幼兒園被小男孩抱起又摔下的例子。李玫瑾教孫女,可以揪住對方耳朵,直到對方放手。

爲什麼被欺負了要打回去?

李玫瑾教授說:被欺負的孩子如果不打回去,那些欺負別人的熊孩子就會一而再而三的欺負別人,因爲好玩。

不僅是大人,小孩更是如此:一旦失去了敬畏之心,就會變得肆無忌憚、無法無天,甚至是喪失了底線。

2。打回去還是不打回去?這是個問題

教育界曾經有一個課題:你的孩子,如果被別的孩子打了,你會教育孩子怎麼做?是讓孩子避免進一步傷害而忍耐,還是奮力反抗甚至打回去?

這個問題困擾過很多父母,但又幾乎是每個孩子成長中都會遇到的問題。父母的態度,或許能決定孩子一生的選擇,或許能成就孩子未來的性格。

“當然要打回去!不然以後還會被欺負,欺負別人的孩子也會繼續施暴。”80 後李女士建議。她的女兒在幼兒園上大班,班上有個小男生很喜歡欺負同學。而這位小男生施暴的對象並沒有針對性,而是離誰近就欺負誰。

李女士說,面對同樣的情況,不少家長都選擇了讓孩子避讓,或者選擇忍耐。有家長認爲:“不打回去爲好,能承受委屈的才能成大器,教育孩子怎麼避免被打、見機行事爲宜。”

也有家長認爲,父母應該參與化解矛盾。“孩子是處在受教育階段的,跟同學之間發生點矛盾是難免的。關健看孩子的認錯態度,以及家長如何處理孩子們之間的矛盾。只要家長不是一味地袒護自己的孩子,而是替孩子道歉,並教育孩子以後不能再打人,說不定兩個孩子還能成爲最好的朋友呢。”

3。專家:教孩子分清情況,有區分地對待

說到這,小編想分享一個小故事↓

一位爸爸興致勃勃地去觀摩女兒排練芭蕾舞,卻意外的發現有個小女孩壞笑着故意踩了一下自己女兒,然後用力地把女兒推倒在地。

而這時候,老師回過頭來,卻只是提醒他女兒要站穩,女兒委屈,那個推人的小女孩則回以得逞挑釁的眼神。

回家路上,爸爸和女兒聊天,得知女兒經常被打後,驚訝地問女兒爲何不還手?卻得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回答,女兒說:“因爲你不讓。”

女兒說:“你說的儘量通過交流來解決。”爸爸愣住,啞口無言。然後教孩子:“再遇到這樣的問題,你要用暴力還擊!”

培養還擊的力量,教孩子打回去是一種選擇,但更好的辦法而是教會孩子擁有還擊的智慧。

“應當教育孩子,有區分地對待。”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殷飛認爲,“打不打回去”這個問題,不是簡單的對立,應該分清具體情況。打人的小孩有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無意的;有可能是有針對的,也有可能是沒有針對的……

很多情況下,孩子被打可能是隻是偶然情況,因爲失誤或玩笑過頭。殷飛認爲,這種情況下應該教孩子包容。而面對有針對的、故意的欺凌,殷飛認爲應該反抗。而反抗的形式有很多種,除了打回去,還可以尋求老師、父母的幫助,甚至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至於《開講啦》中李玫瑾建議“打回去”,殷飛認爲,這也是在特定事例的情境下的建議,而不是一概而論的。

另外,殷飛還認爲,孩子在學校被打,這是一個社會問題,不是兩個小孩能解決的,要依靠學校成立心理評估與援助系統,整體地解決問題。“被打的孩子很可憐,其實有時候,打人的孩子也很可憐。有的孩子習慣性地打人,可能是因爲心理上的偏差,這很可能是特殊的家庭成長環境導致的。對於這種孩子,學校心理健康老師應該對其進行心理評估,並且給予適當的幫助。”

4。法律人士:

單純鼓勵“打回去”相當於以暴制暴

孩子被同齡人打,“打回去”是不是合理合法的做法?

南京一名從事基層治安的民警說,首先要明確一點,孩子的世界與成年人不一樣,對於孩子來說,偶爾動手與校園欺凌不是一回事。如果只是偶爾動手,建議捱打的一方想辦法脫離或者遠離,然後求助於老師、家長等,進行處理。在客觀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捱打的一方可以採取像李玫瑾教授所說的“拽對方耳朵”等辦法,避免自己受到進一步傷害。

這位民警表示,在雙方發生衝突的情況下,即使是成年人,也不一定能做到理智,何況是孩子。如果一味鼓勵孩子“打回去”,很可能會使打鬥升級,造成更嚴重的傷害後果。他認爲,應該教孩子推開、制止對方,然後脫身。

江蘇中慮律師事務所左迎春律師表示,“打回去”的辦法不值得鼓勵。一味鼓勵“打回去”,與以暴制暴沒有區別。孩子心智尚不成熟,難以保證“打回去”的力度和必要限度。“比如一個同學捱了打,他當時手上正好有鉛筆刀,或者手邊有板凳,他拿起這些工具反擊,很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傷害後果。”

左迎春認爲,對於孩子和家長來說,要學法、守法、知法、懂法。應該教育孩子,被打或看到有人被欺負時,不要忍氣吞聲,不要害怕,要保持冷靜。孩子應先學會如何擺脫暴力,然後向老師、家長或民警等求助,機智地拒絕侵害、反抗侵害。

5。李玫瑾教授給家長們支招

講真,這些年看到很多“孩子傷害孩子”的新聞:某個小學生因爲被同桌各種欺負,導致神經衰弱,不敢上學。

不傷人是一種教養,但不被別人傷害是一種氣場。而這一點,從孩子開始面對這個世界,就需要讓他們知道。對傷害自己的人回擊,這或許是人生最初也最珍貴的棱角。

李玫瑾教授在《開講啦》中也給家長們支了招。

一、自己的孩子不要欺負別人。家長要告訴孩子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不能做,絕不能以大欺小。

二、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孩子一定要有體育鍛煉,有運動,就有爆發力,有爆發力就不容易被欺負,如果孩子從來不鍛鍊,沒有強壯的體格,輕易能被推倒,下次別人還會推他,好玩呀。

被傷害後不反抗,會讓孩子漸漸失去對這個世界最初的好惡的判斷。

所以,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一定要不害怕地反抗;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一定要學會立即保護自己,在不得不還擊的時候。沒有人可以照顧你一生,而你要學會愛自己,從現在開始。來源: 寶寶成長樹

點擊底部閱讀原文可自助發佈廣告信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