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州黨委、政府決策部署,全州水利系統按照“壓一、擴二、保三”的水資源配置總基調,堅持以水定產業、以水定發展,處理好水資源開發與保護關係,通過調整區域用水規模,優化用水結構,壓減灌溉面積,大力發展高效節水,嚴格控制地下水開採,合理配置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新中國成立以來,昌吉水利櫛風沐雨、砥礪奮進,爲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庭州大地,奮力追逐“人水和諧”的治水興水夢,譜寫了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華美篇章。

千百年來,天山冰川、積雪匯成涓涓河流,由山地流向盆地。在昌吉,現有河流146條。人類逐水而居,城市因水而興。除水害、興水利,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

我州水利機構成立於1956年,當時根據農牧業生產發展需要,我州加強以興修水利爲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修建了一大批蓄水、節水和採水工程,續修和改造了一批引水工程。70年代末,在“南庫北井、水庫進山、機井布排”的總體思路指導下,以解決“西五縣五月旱,東三縣六月旱”,重新調整水利建設格局。

我州水利工作始終把水利灌溉作爲水資源利用的重中之重。經過數代人的奮鬥,“以水定地”的思想已經紮根,解決擴大面積與增加單產引起的水土供需矛盾問題已初見端倪。

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州黨委、政府決策部署,全州水利系統按照“壓一、擴二、保三”的水資源配置總基調,堅持以水定產業、以水定發展,處理好水資源開發與保護關係,通過調整區域用水規模,優化用水結構,壓減灌溉面積,大力發展高效節水,嚴格控制地下水開採,合理配置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

新中國成立以來,昌吉水利櫛風沐雨、砥礪奮進,爲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庭州大地,奮力追逐“人水和諧”的治水興水夢,譜寫了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華美篇章。(記者 何春泉 文/圖)

來源:昌吉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