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贛州11月23日電(陳薇如)走進上猶縣梅水鄉園村,一棟棟青瓦白牆的客家民居十分顯眼,踏着瀝青路面的村道,兩旁翠綠的茶園、整齊的蔬菜大棚盡收眼底,清澈的河水嘩嘩地歡歌並流向九曲河,匯入陽明湖……這是個美麗而別緻的村莊。

張可樹接受採訪。陳薇如 攝

家住園村排上組的張可樹,和茶葉打了半輩子交道,可是卻因爲夫妻年邁,兒子又患有精神障礙,收入低,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這兩年,夫妻倆在扶貧政策的幫助下,張可樹新開發了5畝茶園,種植了花生、西瓜,按照產業扶貧政策,獲得了6000多元的產業獎補資金,他家的茶園面積也增至17畝。同時,他還申請辦理了貼息貸款,蓋起了一間70多平米的製茶車間。

現在,每到週末,張可樹夫妻倆都要到村裏的森林小火車站旁賣自產自制的手工茶。張可樹說:“生意好的的時候,一天接過七、八百元,最少的時候,一天也有一兩百元收入。這樣算下來,一年四五萬多元收入沒問題。到了這個年紀了,有這樣的收入,比不少年輕人在外打工都要強!這得多虧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

生態扶貧政策的支持激發了羣衆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的熱情。社溪嚴湖、油石清溪2個集中連片500畝的高標準蔬菜基地建成投產,全縣蔬菜累計播種面積6.8萬畝;新植或低改油茶、茶葉6.8萬畝。

近年來,上猶縣把小流域綜合治理與推進以生態修復、水土資源保護、防治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垃圾處理爲主要內容的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開展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水源活動,全力打造潔淨有序、和諧宜居的美麗鄉村,高標準打造水土保持秀美鄉村建設點和讓羣衆“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守得住鄉愁”的水土保持生態新村。

踏進梅水園村,四面青山環抱,田園一片蔥蘢。綠色的是茶園和桂花苗木園,金黃色的是皇菊基地,一座座蔬菜和葡萄大棚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一棟棟新房散落在村莊……村民們都說現在的人居環境越來越好了,遊客們紛紛爲這個村的顏值點贊。

生態扶貧不僅帶來村莊的變化,還帶來了旅遊產業的蓬勃發展,爲民村帶來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和“政策紅利”。春天採茶製茶、夏天漂流嬉水、秋天採摘秋遊、冬天賞菊嘗美食……一年四季,園村推出不同款式的“旅遊套餐”,像磁鐵似地吸引了各地遊客慕名前來。

僅今年夏天,來園村大金山漂流的遊客就超過18萬人次,門票收入達2100多萬元,帶動了180多人就業,其中貧困戶43戶。今年上半年,上猶縣共接待遊客107.78萬人次,同比增長39.83%;實現旅遊總收入6.98億元,同比增長42.13%。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