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民歌

  

  巢湖市位於皖中,襟江環湖,境內有距今三四十萬年前的“和縣猿人”遺址,證明這裏曾經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巢湖民歌伴隨着巢湖古老的歷史,經歷了一個由簡而繁、由單一而多樣的演變過程,一直傳唱至今。

  巢湖人愛唱、愛編民歌。“望風采柳”的創作形式使聰慧的歌唱者可以見什麼唱什麼,走到哪兒唱到哪兒,幹什麼活唱什麼歌。巢湖民歌有號子、山歌、小調三大類,品種齊全,內容豐富。

  1949年以後,巢湖民歌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1955年3月,巢湖民歌《姑嫂對花》被農民歌手胡吉英、劉宏英唱到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受到毛澤東等黨和國家第一代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歷年來,有關部門共蒐集整理了一千多首原生型民歌,有五百多首被編入各種歌曲集。

  其中111首被編入《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安徽卷)》,20首被編入《安徽民歌100首》,三十多首被編入中學課本和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教材,二十多首被上海唱片社錄製成唱片在國內外發行,並饋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留存。巢湖民歌代表曲目有《姑嫂對花》、《喊秧歌》、《劉姐姐》、《嚇老鷹》等。巢湖民歌創作、演唱活動一直持續不斷,在全省、全國演出活動中多次獲獎,在安徽民歌中佔有重要地位。

  研究巢湖民歌史,可以探尋巢湖歷史變遷的蹤跡,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研究巢湖民歌的題材內容和體裁特徵,能在某種程度上促進安徽民歌史和中國民間音樂史的研究。巢湖民歌是巢湖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繼承、弘揚巢湖民歌對豐富人民羣衆的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圖片源自網絡

  主編:潘冬暉 責編兼美編:王倩鈺外聯:盧少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