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可能沒有想到,他在一個學術會議上的發言將會得到如此廣泛的重視。

28日,在香港大學舉行的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峯會上,賀建奎將按照計劃在上午11:30參與“人類胚胎編輯”的相關發言,在這一環節發言的,還有其他三位大學的代表。

三年前,首屆人類基因組編輯峯會聲明曾稱,任何把生殖細胞編輯技術投入臨牀使用的做法都是“不負責任的”,除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問題已得到解決,以及臨牀使用已獲得廣泛的社會共識。但第二屆峯會尚未召開,卻已經迎來了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出生的消息。賀建奎恰巧是本屆峯會的發言人之一,也是首例基因編輯嬰兒誕生的參與者。

26日,南方科技大學的聲明卻毫不客氣地表示,“此項研究工作爲賀建奎副教授在校外開展,未向學校和所在生物系報告,學校和生物系對此不知情。對於賀建奎副教授將基因編輯技術用於人體胚胎研究,生物系學術委員會認爲其嚴重違背了學術倫理和學術規範。”

近年來,基因編輯技術發展迅速,CRISPR等功能強大的編輯工具因爲精確、簡便等特性獲得了爆發性的應用。但具體到人類基因組編輯,在應用倫理和技術管理等方面的諸多問題仍未得到完美解答。其中涉及到可遺傳的基因編輯,以及治療目的以外的基因編輯應用,更引起社會廣泛憂慮。這與成爲第二屆峯會要討論的議題形成了某種呼應。

根據相關網站顯示,峯會廣泛召集了基因編輯技術相關的各界人士,包括研究人員、倫理學家、決策部門、患者團體以及全球科學組織的代表等,繼續推動相關的廣泛討論。參與者將重點關注以下問題:一、自2015年首屆峯會以來取得的科學進展;二、基因編輯應用於不可遺傳的疾病治療的進展;三、對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的科研狀況及臨牀應用潛力;四、2015年首屆峯會確定的技術挑戰最新情況;五、制定國際監管框架的規劃和前景;六、人類基因組編輯應用的可能倫理和社會問題;七、基因編輯話題的公衆參與。

該峯會由香港科學院、英國倫敦皇家學會、美國國家科學院和美國國家醫學院聯合舉辦。第一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峯會曾於2015年在華盛頓特區舉辦。科技部網站今年6月也曾公佈了第二屆峯會舉辦的相關情況。

2015年,峯會結束後曾經發表聲明稱,強化基因編輯技術的基礎和臨牀前期研究“顯然是必要的”,應在適當的法律和道德監管監督下繼續開展。但如果在研究中對早期人類胚胎或生殖細胞進行了基因編輯,那麼被修改的細胞不得用於懷孕目的。

不過,聲明也指出:“隨着科學知識的進步和社會認識的發展,對生殖細胞編輯的臨牀使用應定期重新評估。”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