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該嬰兒的基因能夠免疫艾滋病。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軒然大波。

該項目的負責人深圳科學家賀建奎宣佈,一對名爲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意味着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

這一消息震驚了學術界。結合專家學者以及讀者意見,此事尚有八大疑問需要相關方面予以回應。

1.修改CCR5基因能否徹底預防艾滋病,是否做過前期調研?需要多長時間來驗證?

2.HIV感染的父親和健康的母親,可以生個健康的孩子, 無需進行CCR5編輯。爲何還要進行此類實驗?

3.國際規則是,基因編輯針對一些罕見病,比如健康的夫妻基因檢測只能生出不健康的孩子。這個項目並不具備這個條件。

4.國際遺傳公約,禁止對人類進行基因編輯是共識,爲何沒有在學術上遵守這個規則?

5.修改CCR5基因會帶來其他什麼後果,會不會面臨感染其他疾病的更高風險?會不會傷害到其他基因?目前沒有科學文獻可以驗證。

6.對胚胎或生殖細胞進行基因編輯,跟基因治療有什麼區別?

7. 有人認爲,這樣的基因嬰兒根本不可能通過倫理審查。這個醫學倫理審查的法律效力如何?是否符合中國相關法律法規?

8.這樣的倫理審查機制和程序如何?公衆如何可以查閱知曉?

基因編輯免疫艾滋原理

賀建奎認爲,人體中的CCR5基因能夠使艾滋病的HIV病毒進入細胞。通過手術讓CCR5基因失效,即可產生對艾滋病的免疫作用。此前資料顯示,在北歐人羣裏面有約10%的人天然存在CCR5基因缺失。擁有這種突變的人,能夠天然免疫HIV病毒。

這對雙胞胎中的一個經過基因修改,出生後能天然抵抗艾滋病。另外一名嬰兒雖然經歷了基因編輯手術,卻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基因編輯是否符合倫理?

該消息一經發出,立刻引發了廣泛關注和公衆的強烈質疑。此外,針對網傳的和美婦兒科醫院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申請書籤字的照片,第一財經記者根據《申請書》查詢後發現,簽名的七個委員中,至少有4個與深圳和美醫院的醫生同名,其他三位因爲字體無法辨認,無從分辨。其中一人稱:“我們醫院的倫理委員會是2017年5月8日成立,我是其中的一名委員,但是這個《申請書》涉及的會議我沒參加,也沒有簽字,更不知道試管嬰兒跟我們這個科室有什麼關係。”

同時,學術界對該事件也發出強烈質疑。賓夕法尼亞大學基因編輯專家穆斯努魯博士稱:“對那個孩子來說,在預防艾滋病毒方面幾乎沒有任何收穫,但卻讓這個孩子面臨所有未知的安全風險。”

清華大學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林琦表示:“對健康胚胎進行CCR5基因編輯是不理智的,不合倫理的。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中國人的CCR5是可以完全缺失的。CCR5對人體免疫細胞的功能是重要的,基因編輯不能保證100%不出錯之前,是不可以用於人的。HIV感染的父親和健康的母親,可以生個健康的孩子,根本無需進行CCR5編輯。”

據人民網報道,賀建奎介紹,基因編輯手術比起常規試管嬰兒多一個步驟,即在受精卵時期,把一種蛋白用5微米、約頭髮二十分之一細的針注射到還處於單細胞的受精卵裏。這種技術能夠精確定位並修改基因,也被稱爲“基因手術刀”。

不過,這個所謂的“基因手術刀”技術,真的這麼神奇嗎?這個賀建奎,究竟是什麼來頭?

賀建奎其人

公開資料顯示,賀建奎於2006年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學學士學位,2010年獲得美國萊斯大學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期間師從Michael Deem教授從事生物物理學研究,2011-2012期間於美國斯坦福大學就讀博士後,期間師從斯坦福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斯蒂芬·奎克教授,從事基因測序研究。

其現任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實驗室用物理,統計和信息學的交叉技術來研究複雜的生物系統;研究集中於免疫組庫測序,個體化醫療,生物信息學和系統生物學。此前報道稱他“僅用5年的時間完成了在美國名校博士到博士後的歷程,年僅28歲就成爲南方科技大學最年輕的副教授”。

前排坐下者爲賀建奎

第一財經記者致電南方科技大學賀建奎電話,但無人接聽;記者隨後向賀建奎郵箱發出郵件,並收到了自動回覆,“我11月26日至29日在香港參加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峯會,因爲網絡關係,我可能無法及時回覆你的消息。”天眼查消息顯示,賀建奎是7家公司的股東、6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並在其中3家企業擔任董事長或總經理。

當第一財經記者致電負責賀建奎媒體關係的負責人陳遠林時,他表示:“現在賀教授不接受媒體採訪,過幾天統一回應。對於此例研究,更多信息不能透露,這個實驗不是因爲母親有艾滋病,也不能透露嬰兒是在哪個醫院出生的,因爲個人隱私不能說太多。”

牽扯莆田系?

此外,進行這個實驗的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其創始人爲林玉明,註冊資本4000萬元。

資料顯示,林玉明爲和美醫療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是莆田系第二代,相關聯企業有23家,他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看好莆系醫院的未來。”

目前和美醫療是和美醫療控股有限公司在北京、深圳、廣州、重慶等核心城市擁有14家醫院,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是其下屬公司之一。但第一財經記者致電和美醫院時,對方表示既沒做倫理審查也沒參與實驗。“這個事件還在調查中,但可以肯定的是孩子不是在我們醫院出生的,這個實驗也不是我們這邊做的。我們對這個事件還在調查中,調查具體是哪個部門將這個事件把它公佈出來的”。和美婦兒科醫院相關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資料顯示,林玉明所擔任法人及高管的機構面臨的法律訴訟爲199條,法院開出公告共計36條。

對於人類基因修改實驗,是當前法律面對的新問題。相關部門沒有法律規定,而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政府都不支持基因編輯用於人體試驗。

私自進行基因編輯,會承擔什麼後果?

此前,科學家曾警告稱,不法之徒可能會利用該技術修改細菌和其它微生物的遺傳編碼,製造生物武器。一些生物黑客們甚至組團建立起社團實驗室,收集和分享各類資源。

那麼私自進行基因編輯,究竟會承擔什麼後果呢?每個國家的監管措施各不相同,其中屬德國要求最爲嚴格。

德國:不低於5萬歐元的罰款或3年監禁

據國外媒體報道,德國此前已制定了相關法律,禁止在除有執照、並處於監管下的實驗室之外的任何場合開展基因編輯實驗。

中國:向遺傳辦備案

早在2014年,我國科技部和衛計委就共同制定了《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暫行辦法》並經國務院批准發佈施行。

文件指出:只要是從中國病人採集的樣本包括但不限於全血、血清、血漿、組織、唾液、尿液、頭髮等樣本都屬於遺傳資源。所有參與的臨牀試驗都必須在遺傳辦審批後才能啓動,無論是否出口出境。

文件要求:所有的外資藥廠和CRO在中國採集或收集樣本,都需要提前獲得審批,無論是否出口出境。

人類遺傳資源是國家重要戰略資源之一,做好人類遺傳資源管理對於保障我國生物安全、推動生物醫藥科技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具有深遠意義。

美國:共識要求只爲治療疾病,不爲製造“超人”

來自美國國家科學、工程與醫學研究院22名科學家聯名發表了一份長達216頁的《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報告》指出,人類基因編輯臨牀實驗可能被允許,但是隻有在進行更多風險利益實驗之後,並且出於迫不得已的理由和嚴格的監督下方可實施。此外,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也對生物黑客進行基因編輯的行爲予以密切關注,並已經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署建立了專門分支結構,藉此管控生物黑客的行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