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男人老去的標誌是,你大哥,你大叔,直到你大爺。

  大哥尚有一種頂天立地,hold住全場的霸氣,大叔別有一番歲月積澱的滄桑,但到了大爺,基本上就跟男性魅力告別了。

  每個男人在被人第一次叫大爺時,心裏一定飆過一句——

  你大爺的,誰是你大爺。

  當大媽們高舉絲巾展翅翱翔,大爺是背後的攝影或礙眼的背景,當大媽手握資本衝進國際黃金市場,大爺拱手交出了存了半輩子的私房錢,當大媽奮鬥在廣場舞激情澎湃的事業中,大爺乖乖滴買菜做飯做好後勤保障。

  大爺是關羽,大媽就是劉備,大爺是劉備,大媽就是諸葛亮。

  於是當大媽決定揮師從大陸轉戰海洋,大爺在大媽的帶領下,端盤送碗,喫垮了遊輪。

  60歲,是一個神奇的拐點,比30歲還神奇的那種。

  半生淹沒在煙火氣裏的你大媽突然英姿勃發、開疆拓土。

  在各自家裏,她們可以爲任何至親添堵。

  聚集在社會中,她們分分鐘掀起現象級新聞。

  曾經頂樑柱的大爺們,在退休後忽然偃旗息鼓,他們從時代湍流中淡去,隱匿在風雲詭譎的人世間。

  02

  哪個剛退休的大爺不曾在凌晨四五點鐘醒來,無所事事,兩眼發呆。

  知乎上很多人在爲退休後的爸爸擔憂。

  

  爸爸退休了不開心,怎麼辦?

  父親脾氣秉性大變,如何寬慰?

  怎麼才能讓老爸從買假藥和拔火罐的漩渦中拔出來?

  不出門不說話整天窩在沙發上看抗戰劇,拿什麼拯救你,我的爸爸?

  

  我姨夫退休半年多後,我姨家的沙發上就有了一個他以肉身打造的巨大凹陷。

  從嚴於律己到放任頹喪,是多數中國大爺不得不經歷的尷尬轉場。

  從社會不能承受之重,到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他們總是難以承受。

  你見過凌晨四點的北京嗎?

  你大爺見過。

  那麼問題來了,爲什麼無趣的大爺千篇一律,C位的大媽層出疊現。

  目前市面上最常見款的大爺來自50後、60後。

  當他們是個孩子時,大人們告訴他們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當他們在長身體,飢餓感成了童年最深刻的肌肉印記,畢竟那個年代誰也沒有脂肪印記。

  青年時代上山下鄉;人到中年,城裏又讓人“重頭再來”。

  當他們老了,幫獨生子女們買了房,孩子們關上房門,抱着手機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找童年陰影。偶爾回家丟下一句,“爸,你別總在沙發上坐着”。

  他們這一生,被家庭捆綁,被時代裹挾,他們有許多同事,卻少有朋友。他們講許多話,卻很少談到自己。

  他們沒空去想自己要過怎樣的人生,如果一直這樣,倒也蠻好。可他們卻在退休之後,被迫思考起這個本該在青年時代就開始思考的問題。

  03

  沙發上的巨大凹陷不會一直溫暖地陪伴着他們,在大媽的diss、子女的殷切關懷下,他們不得不走出家門。

  前人提供給他們的標配套餐是這樣的——練毛筆、練攝影、練聲樂、練廚藝、練乒乓球,以及著名的“練健身器材”。

  小時候他們拿着求了好久纔得到的小木槍,跟鄰居小孩比誰的武器更厲害,如今他們拿着長槍短炮,你是NikonD90,我是Cannon5D3,摁快門,摁快門,摁快門。

  那不是單反相機,那是世界之於他們本來在年輕時代就應該擁有的另一雙眼睛,他們可以看到很遠之外,也可以看清咫尺之內。

  如今,他們的眼睛早已昏花,卻要拼命聚焦在這個面膜模糊的世界

  上午禍害琴棋書畫,下午殘害花鳥魚種。這樣的存在感終於給大媽一個交代,也給自己一個交代。

  04

  並不是所有大爺都流於這標配的老年生活,就像他們曾經流於生活的KPI。

  他們中有人在老年得空、尋找自我的路上開悟了,便露出一幕幕爭奇鬥豔,姿態萬千。

  鄭州突降暴雨,兩位大爺在雨中氣定神閒的下棋

  知乎上有個問題,怎麼才能贏了在公園裏下象棋的大爺?

  被贊最多的回答是:用軟件。

  83歲楊大爺每天打遊戲3小時,20年玩過遊戲500多種,還寫通關祕籍和遊戲測評

  千萬不要低估大爺的戰鬥力,爐石黃金賽上有他們的身影,鬥地主排行榜上他們遙遙領先。那些叫“我是你大爺”的玩家不一定是老年人,但藏在“歸來是少年”後背的可能是一個遊戲界的廉頗。

  千萬不要以爲大爺因爲生活的無力感集體陷入網癮,那是你們少年人才會做的愚蠢事,他們還熱衷手工課。

  50多歲郭大爺爲孫子製作“蘭博基尼”跑車,車內配件音響一概不差,最高時速可達40公里

  許家印和賈躍亭都掰扯不清楚的事情,他們搞明白了。

  80歲的溫大爺以“遼寧艦”爲原型自造“航母”,下水試航成功,一次可搭載20人

  上海70歲大爺發明逃生滑梯,30層樓90秒逃生,獲國際專利

  74歲王大爺發明“地震救助牀”,地震時牀會立刻把人包住,就像躲進了蠶繭,還配備應急物資。

  西安大爺房頂種菜,引得鄰居紛紛來蹭飯

  哪怕是迴歸尿和泥巴的童趣,他們也充分體現匠人精神。

  63歲鄭大爺用泥巴做出水牛、老虎、獅子、大象、老鷹等動物以及《西遊記》中的人物

  大爺們充分發揚着Geek精神,用科研般的意志躬耕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你給他一個廚房,他能做出滿漢全席,你給他一片土地,他能還你一個瓜果飄香的世外桃源。

  別說中國沒有創意大師,他們只是沒到年齡。

  05

  這是一羣生的不逢時,長的太着急,老的太倉促的大爺。

  但他們人生所有的時段,終於還是經歷完成了。

  在他們之前,爸爸是至高無上的爸爸,兒孫是承歡膝下的兒孫,在他們之後,父權正在消解,傳統家庭結構漸漸崩離。

  從他們開始,父母和子女的權利邊界開始痛苦地釐清。

  作爲充分思考過自己存在意義的80後,我們一定不會有今天的這幫大爺的問題。

  畢竟,我們有大把的遊戲還沒玩完,大把的美劇還沒追完,我們興趣多到忙不過來哪有時間自我迷失。

  我們不會喫垮遊輪,但一定有其他被人diss的言行舉止。

  我們曾經嘚瑟的引以爲豪,在時代的急轉彎下,也會成爲種種狼狽,轉爲重重倉促。

  但關於我們的退休生活,還有一個要敲黑板的問題,我們可能根本沒時間退休。總有嚇人的數據提示寶寶,到2050年,80後到了60歲,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36.5%,老年撫養比將由目前的2.8:1達到2050年的1.3:1。

  每一代都有自己的宿命,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諷刺。

  所有過往,皆爲序幕。

  高圓圓回憶母親淚奔: 我以爲, 我永遠不會像她

  世上每個女人都終難逃的宿命,是最終都活成了自己母親的樣子。

  我曾以爲,我永遠不會像她

  最近,消失多年的高圓圓,因一段回憶母親的音頻刷爆了朋友圈,引起網友的瘋狂點贊。

  沒有人會想到,這個一直站在舞臺中央的女神,也如常人一樣:

  曾是個乖巧女兒,也曾與母親爭吵,也會在母親去世後,常有深深的懷念。

  回憶裏,高圓圓說,在她結婚後的一個禮拜,母親病情陷入高危。

  而此前十年時間裏,高圓圓幾乎寸步不離地照顧着母親。

  她強烈地感到,年邁的母親隨時會離去,她想盡其所能,給母親更多陪伴。

  然而,兩個月後,母親還是走了。

  母親去世後,高圓圓一直陷在回憶裏,某天,她驀然發現:

  “很多年裏,我以爲我跟她截然不同,可終於,我慢慢的變得像她了。

  我有兩道法令紋,這是困擾我的地方,但每次照鏡子看到它,我會心裏一暖,這讓我看起來很像媽媽,真好!”

  不知怎地,這樣的語言,讓人心頭一酸,眼淚不由得婆娑而下。

  活成母親的樣子,和母親越來越像,也是一種極致的思念吧。

  或許,這世上每個女孩都和高圓圓一樣,年少時,無法理解母親,決心一定不要做母親那樣的女人。

  可越過時間的長河,當我們由女孩變成了女人,才赫然發現,自己早已變得跟母親越來越像。

  突然,就想起了我的母親!

  小時候,我也是那般不喜歡母親的生活方式,然而,直到有一天,我也發現自己身上有了母親的影子。

  原來,天下所有女兒長大後,全都活成了自己母親的樣子。

  我曾發誓,我要跟她不一樣

  小時候,一直覺得母親是家裏最忙碌的人,一輩子都在爲家人操勞。

  年幼時,身爲長姐,要照顧弟妹,幫父母賺錢補貼家用;

  成年後,還未享受青春,便草草結婚生子,成了三個孩子的母親。

  記憶中,母親是個對自己很節儉的人。

  一年到頭,就那麼幾身換洗衣服,從沒有用過化妝品,買任何東西都精打細算。

  然而,她又是一個捨得爲別人花錢的人,給爺爺奶奶買東西,從來都是大手大腳。

  對待我們兄妹也是一樣,雖然家裏清苦,但母親每次都說,砸鍋賣鐵,也要供我們讀書。

  看着那樣的她,我不止一次在心裏發誓,絕不要變成母親那樣,捨不得喫,捨不得穿,勞碌一輩子,操心一輩子,甚至還委屈了一輩子。

  我要自私地活,只爲我自己而活。

  工作後,我去了離家很遠的城市,想着,我終於可以自由地,過我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然而,就在工作第三年,準備辭掉工作,去另一個城市繼續流浪,弟弟告訴我,母親生病了,“子宮肌瘤,差點要了命”。

  那一刻,我才猛然意識到,我的母親,並不是鋼鐵不壞之身,她也需要別人照顧。

  變得摳門,是像母親的第一個開始。

  我開始記賬、開始看超市海報的促銷、打折信息;

  我再也不透支信用卡買貴的衣服、包包,以及大牌化妝品;

  我拒絕跟朋友一起出去胡喫海喝,晚上也不出門和人K歌了;

  我開始學習充電,提升自己,爲多掙一分錢,開始兼職打工。

  慢慢的,我有了存款,我不再是月光族。

  我開始關心父母的健康,爲父母買養生產品,定期帶他們去體檢,每年安排他們去旅遊。

  有了孩子後,我想把最好的都給他們,爲他們買進口奶粉,報特長班,購物車裏除了孩子的日用品,買給自己的東西寥寥無幾。

  我變了,變成了母親那樣,無私愛着家人,卻很少愛自己。

  小時候,我以爲是母親不愛自己。

  長大後才明白,她不是不愛自己,她只是把對自己的愛,給了她更愛的家人。

  爲了成全我們的詩和遠方,母親一直都在負重前行,直到青絲變白髮,一直從未停下。

  可能我也像母親一樣,理解了在生活中,不光有自由和灑脫,還有對家人的愛和責任。

  我發現,我正在活成她的樣子。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高圓圓在回憶母親時說,對“母親”這個詞的理解,可能是個緩慢的過程,也可能在一瞬間。

  她說,在媽媽病情出現危險的那一刻,她站在醫院長長的走廊裏,開始意識到,母親是真的要離開了。

  也就是在那時,她不由地想起姥姥去世的場景。

  在姥姥最後的日子裏,一向需要別人照顧的母親,變得堅定又強大,跟平時的她不太一樣。

  而看着病牀上的母親,高圓圓也第一次,清清楚楚地意識到,自己突然也變堅強了,和姥姥去世時,母親突然變堅強一樣。

  她動情地說:“母親塑造了我,送給了我一個禮物,就是讓我變成一個不完全是她,又在骨子裏與她親近的人。”

  讀着這樣的文字,我在思考,我是什麼時候開始,真正活成了母親的樣子呢?

  我想應該是在我有了孩子,初爲人母以後吧。

  年少時,母親的很多做法我都不理解,也不認同。

  上學時,母親常對我們說,“要做一個顧家的人。”

  我問她什麼是顧家,她說“顧家就是安安穩穩,一家人在一起”。

  畢業後,母親極力阻止我去大城市,“女孩子終歸要嫁人的,有個穩定收入就好”。

  結婚前,我有過幾任男友,但母親每個都不滿意,偏安排我嫁她屬意的那個人,理由竟是他老實安生,不會虧待我。

  我暗自嘀咕,父親就是個老實巴交的人,本本分分,做了一輩子老好人。

  我纔不要像母親,嫁給父親那樣的人,我要嫁個可以帶我闖天涯的人。

  結婚後,母親告訴我說要收斂性子,女人再能幹,都不如有個幸福的家。

  ……

  後來,許多年以後,當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才發現,母親給我安排的人生,纔是我最想要的。

  沒有大富大貴,卻一世安穩。

  我的丈夫,雖沒有顯赫家世,工作也一般般,但卻是個知冷知熱,顧我惜我,懂得照顧孩子的顧家男人。

  生活在十八線的縣城裏,雖然沒有大城市機會多,但卻可以在工作之餘,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陪伴孩子。

  父母康健,孩子懂事,夫妻恩愛,生活穩定,這樣的日子讓我內心篤定,幸福知足,可這竟和母親安排的一模一樣。

  悄然間,我跟母親越來越像。

  你陪我長大,我陪你到老

  跟高圓圓一樣,在生活瑣碎的細節上,我也跟母親越來越像。

  終於有天,女兒萬分嫌棄地對我說,“媽媽,你變得跟姥姥一樣,每天神神叨叨”。

  那一刻,我心裏一驚。

  這話,是多麼熟悉,青春年少的日子裏,我也曾這般嫌棄過我的母親。

  卻不知,那些嘮叨裏,都是滿滿的愛。

  “不養兒不知父母恩!”

  正是因爲我做了母親,我才越來越理解母親。

  越長大,越發現,每位母親身體裏,都蘊含着一股強大的力量,在兒女需要的那一刻,隨時可以迸射出火花。

  羅曼·羅蘭說: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

  就像《東京塔》中所說的,食物、衣服、時間都可以計量,但母親這種綿長的愛,卻是用什麼都計算不出來重量的。

  作家宋涵曾說:

  

  “與兒子不一樣,在母親老去、女兒長大的過程中,女兒會以天然的女性視角,來觀察她眼前這個女人的命運。

  母親是她瞭解‘女人’是怎麼一回事最近的模板。”

  

  每位母親都把女兒塑造成了另一個自己,一個跟母親在骨子裏親近,有着相似靈魂,看起來很像母親,卻又不完全是她的人。

  然而, 對於每個女兒來說,長大後,我就成了你,何嘗不是一種愛的延續與償還。

  歲月真是個神偷,偷走了母親的芳華,花了她們的眼,駝了她們的背。

  原來,我們的母親,早已經不是那個風韻猶存的中年婦女,她們早已經變成了中年婦女的母親。

  “家鄉的茶園開滿花,媽媽的心肝在天涯,夜夜想起媽媽的話,閃閃的淚光魯冰花”

  親愛的媽媽,這一世我們的母女情緣太短,我還未懂事,您已經老去。

  媽媽,如果可能,下輩子請讓我繼續做您女兒,我們三生三世做母女,好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