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擺脫傳統農資零售商的羈絆,面向終端農戶直銷,拓展業務發展新空間,實現模式創新,對致力於農資新零售服務領域的創業者是絕好的創業平臺,爲縣域服務商的農業技術服務如物流配送、智能配肥、農業植保等提供了與未來產業互聯網發展趨勢相適的應平臺與技術支持。首先,通過嚴控品質,逐步開發縣域服務商,外接產品入口,再以農資、農產品爲先導,逐步拓展技術服務、物流服務、金融服務等領域,再建立農資、農產品供應商戰略聯盟,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供應鏈,打造“共享共治的農業產業互聯網平臺”,實現產業重構與升級。

未來已來!想“玩轉”農資就靠它了!(深度分析)

隨着電子科技的迅猛發展,互聯網早已成爲尋常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過去的幾年中,有許多傳統行業直接藉助互聯網華麗轉型,發展速度一日千里;還有一部分不能與互聯網直接融合的行業也在學習互聯網,藉助互聯網思維助推自身行業快速發展。

衆所周知,2015年是互聯網在農資行業運用迎來爆發的一年,農資電商迅速興起,各路英雄豪傑紛紛湧入這片藍海,希望藉助互聯網給傳統農資行業劃出一條康莊大道。但是,由於農業具有其他行業難以比擬的特殊性,經過多年的探索和不斷試錯,農資電商的火焰逐漸降溫,有不計其數的平臺淡出了歷史舞臺。在此背景下,互聯網在農資行業究竟該如何推廣和應用?如何落地?近日,《中國農資》記者就有關問題,採訪了華農(北京)電子商務有限公司(e農)董事長黃小兵。

什麼是互聯網思維?

您對互聯網思維如何理解?

黃小兵:互聯網的本質其實是連接,最早的互聯網就是電腦與電腦的連接,通過發展,經歷了電腦與人的連接,最終發展成爲人與人的連接,而營銷的本質恰巧就是人的連接。大數據的挖掘與應用是未來商業模式設計的核心要素,利用在線數據可以改變商業模式,基礎是實現數據在線,打造雲平臺,實現雲計算,基於雲計算的數據處理與應用模式,通過數據的集成共享以及人工智能發展,交叉複用形成智力資源和知識服務能力。

所謂互聯網思維,我認爲就是讓互聯網這個創新平臺作爲基礎設施,將數據這一自然資源作爲生產資料,再利用計算這一公共服務爲其注入能源動力,最終就會形成聚變產生的計算經濟。互聯網造就了一個無邊界的大市場,中國的互聯網發展與美國相比優勢就在於人口,梅特卡夫定律認爲:“一個網絡的價值與這個網絡所連接的用戶數量的平方成正比。”互聯網剛好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廉價、便利的人與人連接的平臺。

互聯網思維對現在的農資行業有哪些影響?

傳統的農資行業可以從中獲得哪些啓發?

黃小兵:當前,農資行業的數字化率處於一個極低的水平,我國的農資市場規模爲9000億元左右,其中肥料5000億元,農藥、種子3000億元,農膜及其他1000億元左右。據粗略估計,全國農資行業B2B2C(即通過電子購物平臺模式)業務數據化率不超過總規模的5%,處於一個極低的水平。營銷鏈條長,渠道溝通不暢、運營效率不高、資金鍊壓力較大等原因,是導致傳統農資渠道營運效率處在低水平的局面的核心痛點,傳統農資渠道的營運效率必須依靠產業互聯網的思維來提升,借力大數據、雲計算、智能終端以及網絡優勢,提升內部效率和對外服務能力,是傳統農資產業通過“互聯網+”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之一。

未來的5-10年中,農資行業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外部環境,肥料、農藥的需求還將進一步萎縮,農業從業人口也將進一步減少。農資行業迫切需要產業互聯網的重構與升級, 產業互聯網是依託互聯網技術,實現企業數字化、產業平臺化,並與消費互聯網互聯互通、跨界跨網的數字生態服務網絡。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影響核心在於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溝通、沉澱數據,利用互聯網技術打通上下游、建立高效連接。

消費互聯網發展至今,企業不再是單獨個體,而是與上下游客戶形成緊密關聯的企業共同體,這需要企業進行產業互聯網轉型。實現產業互聯網最關鍵的是利用數字化技術構建平臺,將數據和業務融合在一起,這個平臺是多邊的、共創的,在平臺的基礎上重構行業核心價值和核心競爭力,打通各個產業的數據,實現數據共享、業務融合。

未來已來!想“玩轉”農資就靠它了!(深度分析)

互聯網該如何應用於傳統農資銷售領域?

黃小兵:面對現有的農資銷售格局,可以圍繞平臺運營推廣、倉儲配送服務、產品宣傳推廣、施肥技術指導、作物植保服務、農業服務資源整合、用戶技術培訓、農產品供求銜接等環節,構建基於OMO(行業平臺型商業模式)的農資供應鏈核心縣域服務平臺。

首先,通過嚴控品質,逐步開發縣域服務商,外接產品入口,再以農資、農產品爲先導,逐步拓展技術服務、物流服務、金融服務等領域,再建立農資、農產品供應商戰略聯盟,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供應鏈,打造“共享共治的農業產業互聯網平臺”,實現產業重構與升級。此外,合理施肥和病蟲害防治作爲作物健康生長的兩大核心問題,也可以通過互聯網,推動AI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推廣和應用來解決。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的應用對農作物進行測土配方、智能配肥,可以解決農作物如何施肥的問題。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農作物進行掃描診斷,並由此智能推送病蟲害防治的植保方案,可以解決農作物如何治病的問題。

“共享共治的農業產業互聯網平臺”

是一個怎樣的平臺?

其對現有農資流通結構有什麼影響?

黃小兵:首先這是一個農資戰略供應廠商的立體營銷及服務網絡,它的特點是線上獨立品牌運作,避免與線下渠道衝突,並且有效擴充了產品品類,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立體營銷網絡,打通供應商與終端農戶的數據通路,搶佔未來農資營銷服務制高點,是未來省級農資公司,包括全國性農資流通企業業務模式創新的最佳選擇。

對於縣域服務商而言,這是一個創新、創業的農資營銷服務新平臺。它擺脫傳統農資零售商的羈絆,面向終端農戶直銷,拓展業務發展新空間,實現模式創新,對致力於農資新零售服務領域的創業者是絕好的創業平臺,爲縣域服務商的農業技術服務如物流配送、智能配肥、農業植保等提供了與未來產業互聯網發展趨勢相適的應平臺與技術支持。考慮到同類型產品之間存在排他性,以50公里配送爲基準劃定,縣域之間不交叉,一個縣域的肥料、農藥、種子等同類型縣域服務商不超過兩家。

對於農資零售商來說,平臺更是模式轉型的新出路。在傳統農資零售商越來越被種植大戶拋棄的情況下,傳統零售商更該尋找一條專注服務模式轉型的新出路。村鎮一級的農資零售商往往在本村鎮有較好的人脈關係,爲人正直,有一定農業知識、農資經營經驗以及植保經驗,他們往往有能力初步解決當地農戶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簡單問題並給予指導,並且可以解決農資配送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e農4.0版本的核心正是一個共享共治的農業一體化服務平臺。平臺構架以縣域服務商爲核心,向上直接與生產廠家對接,包括農資戰略供應商以及e農獨家線上品牌,向下則是直達終端農戶。e農平臺實現了從縣域服務商到終端農戶的B2C交易,砍掉了零售商環節,縣域服務商經審覈可直接上架產品,開放入口,全程線上支付,解決了賒銷頑疾。必須強調的是,平臺是未來商業業態的基礎,未來要麼自建平臺、要麼加入平臺,除此以外別無他法。

未來已來!想“玩轉”農資就靠它了!(深度分析)

1.兩起假農藥案均判15年!養殖場竟成了違法生產的最佳掩護?

2.尿素探漲艱難,說好的新年新氣象呢?

3.掌聲響起!國家大獎中涉農科技真不少,多家農資企業上榜!

4.爆破拆遷!又一年產值百億元的化工園區退出歷史舞臺!

未來已來!想“玩轉”農資就靠它了!(深度分析)

編輯 | 心怡

監製 | 魏萌

如有轉載請聯繫管理員

未來已來!想“玩轉”農資就靠它了!(深度分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