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首例試管嬰兒誕生30週年紀念活動上,盧光琇教授和試管嬰兒寶寶們歡樂合影。 受訪者供圖

    雖然是一名十幾年站在手術檯上的外科醫生,爲了“優生夢”,盧光琇拿起試管進入全新的輔助生殖行業。爲國爲民的敬業精神,讓她創造了許多全國第一,成爲我國著名生殖醫學與醫學遺傳學家。其中,她帶領團隊通過人工助孕等方式,累計孕育誕生健康嬰兒超過13萬個,被稱爲“天下兒女最多的媽媽”、“中國試管嬰兒之母”。

■記者 李琪

爲獲得卵子,守在婦科手術室旁

1978年,英國誕生世界第一例“試管嬰兒”。在湖南醫學院從事局部解剖與外科手術學教學的盧光琇,敏銳地捕捉到在中國開展人類生殖工程研究的巨大意義。

研究人類生殖工程,精子卵子都是必備的原料。爲能得到卵子,她抱着一個帶溫度計的罐子和開水壺,守候在學校附屬醫院的婦科手術室旁。

雖然曾受到醫生的冷眼甚至被轟走,備感委屈的盧光琇還是長期默默地等候着,同時讓罐子始終保持在37度恆溫,最後終於從手術室獲得了試驗的卵子。

正是在這種拼勁下,她頂着偏見與壓力,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從零開始了全新領域的研究,取得一系列突出成就。1981年,他們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人類精子庫,開展人工授精;1983年1月,中國第一例冷凍精液人工授精嬰兒來到人間;1986年,人類生殖工程研究室正式成立,在這一平臺下,生殖醫學快速發展;1988年6月,三天之內兩例試管嬰兒先後誕生,其中一例還是我國首例供胚移植“試管嬰兒”……

義診助患者,捐款幫貧困地區

雖然年近八十,盧光琇依舊堅持每週三次坐診,風雨無阻。當聽說患者掛她的號要排隊幾個月,她就每隔一段時間舉行一次義診活動,這讓患者們激動不已。

上世紀90年代初,在湘西張家界天子山有個“傻瓜村”——汪家山村,那時盧光琇帶領6個專題調查組,在這裏進行了爲期3年的實地調查,最後發現導致這裏頻繁出生低智力人口的原因,是因缺碘而引起的“克汀病”。她的調查報告爲1994年國務院確定全民補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科學依據。2002年獲悉汪家山遭山洪襲擊後,她又專程探望,爲鄉親們送去5萬元現金。從2007年至今,她還捐出100多萬元,幫助湖南貧困地區興建和改善了5所希望醫院、1所希望小學,竭盡所能爲當地羣衆和孩子們創造好的醫療和學習條件。

即使年近八旬,盧光琇追求遺傳優生的腳步絲毫沒有鬆懈,反而更加大步前進,不但爲所在領域引入人工智能,還構思了一條全生命週期的“幫你懷-幫你生-助你長-幫你存-給你用”的健康服務集羣,涵蓋輔助生殖、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兒童生長發育等8個專業領域,進一步引領精準醫學發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