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是中國三七之鄉,得此美譽,源於文山擁有三七這一神奇的生物,源於文山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如今,三七產業已成爲文山州最大的支柱產業,同時在全省生物資源開發中佔據重要位置。今天的《三七故事》,我們追根溯源,從文山的土地、氣候等自然條件講起,用幾個與三七有關聯的人物和故事告訴你,文山是最適合三七生長的地方,而三七對於文山而言,就是天賜神草。

文山具有生物資源生長良好的自然條件,在這片土地上,生長着117種國家級珍稀樹種和數百種野生藥物,是雲南藥用植物王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神奇的土地孕育了同樣神奇的植物一一名貴中藥三七。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不可複製的土壤優勢使文山成爲種植三七最好的地方,而文山出產的三七也是最道地的,文山三七作爲三七品牌早已蜚聲中外。

他叫儂仕榮,兩年前,來到硯山縣土鍋寨,租下這片土地種植三七,依仕榮說,選好土地是種好三七的基礎。

七農 依仕榮:“種植三七,其一就是選擇土地,其二是選擇坡地。我們文山州有兩種土質,一種是紅土,一種是黑土,種三七是最好的。”

儂仕榮告訴我們,文山的紅土和黑土有機成分豐富,都含沙質,黏性不大,這樣的土壤利於三七的生長,根系比較發達,病蟲害也相對較少,方便管理。

七農 儂仕榮:“作爲一個農民來講,土地就是我們的命,就是我們的根。”

儂仕榮家世代都是農民,祖祖輩輩與土地打交道,祖輩父輩都以種植傳統作物爲生,儂仕榮從2012年起開始種植三七,他覺得種植三七能給他帶來更大的財富,遠遠高於玉米、黃豆、辣椒等傳統農業。

七農 儂仕榮:“在我小的時候就經常聽說文山三七可以治療很多疑難雜症,比如說心腦血管、心肌梗寒、心臟缺血缺氧。三七的根、果、莖、葉、花都是藥,都是寶。”

三七是三年一熟的生物,從播種到收穫,種植過程繁雜,技術要求高,同時還要承擔市場風雲變幻的風險。但是依仕榮認爲,三七是上蒼賜給文山的寶貝,而腳下這片賴以生存的土地又最適合種三七,作爲農民不利用這些優勢實在可惜。

七農 依仕榮:“文山是三七生長最適宜的地方,我一定要把文山三七種好,利用文山這片得天獨厚的土地種出最好的文山三七。”

2012年,三七價格暴漲,在利益的驅動下,三七種植面積飛速擴大,除了文山州,很多人把三七種到了紅河、玉溪,甚至貴州、四川。他叫龍飛,土生士長的麻栗坡縣人,在外工作多年的他,再一次回到家鄉,與家人一起連片種下這幾十畝三七,他告訴我們,種三七不同於種莊稼,種過三七的土地不能緊接着再種三七,必須輪作其他作物,所以想要在州內找到這種大面積連片種植三七的土地越來越難。

麻栗坡七農 龍飛:“因爲三七有細菌真菌各種污染,導致三七不能連續輪作,現在(適合)文山三七的種植面積逐漸縮小,從以前的300多萬畝種植,縮小到現在不足40萬的種植。”

種植三七的人越來越多,適合種植三七的土地越來越少,很多人選擇了到州外去種三七,但是龍飛沒有,因爲他堅信任何地方種出的三七都不可能有在文山州種出的好。

麻栗坡七農 龍飛:“現在外面有很多地方在種植三七,我爲什麼回來我的家鄉種植三七,因爲文山的土壤士質氣候條件比較適合三七的生長,也是最適合種植三七的,然後種植出來的三七纔是最好最地道的文山三七。”

很多人不理解,同樣的是三七,爲什麼文山三七纔是最好的,其他地方種出的三七就不如它?文山州地理位置北緯23.5°,東經103°,北迴歸線附近,屬於亞熱帶氣候和溫帶氣候,風景優美,四季如春,鳥語花香。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物產,文山三七之所以成爲人無我有的獨特生物資源,與文山獨特的氣候條件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

三七研究院研究員 楊建忠:“三七生長最適宜的溫度是20--25°,我們州一般在這個期間,基本上從種植下去它的溫度都能保持。我們州冬無嚴寒,(三七棚內) 平均溫度都在10°以上,有利於它苷物質的積累,然後在夏季,大氣溫度在30°以上,因爲我們種植的區城,海拔相對比較高,所以棚內的溫度是在25——30°這個區間,有利於三七的生長,同時也有利於三七有效藥用成份的積累。”

文山三七是一個很神奇的物種,只適合生長在海拔1200- -2000 米左右的區域,地域性很強,生長環境要求很高,是屬於文山這塊土地上世界獨佔性的資源優勢。

三七研究院研究員 楊建忠:“三七主要是以皁苷爲主要的藥用部分,那麼在我們州的光、溫、水、氣方面,都比較有利益三七皁苷含量的積累,所以我們生長出來的三七是最地道的,它的質量是最好的。”

文山大地,有數以萬計的七農,每一個七農都是值得人們敬重的,他們種植的不僅僅是文山三七,他們種植的更是文山的地域名片。周楓凌出身於三七世家,祖輩世代種植三七,從小與三七結緣,1995年以全縣第三的成績成爲村子裏第一個大學生,畢業後進入外企工作。

周楓凌:“想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多的能力和本領,然後自身強大了,才能更好地回來爲家鄉服務。”

周楓凌沒有因爲高薪的工作而放棄對三七的追尋,也沒有因爲優越的生活條件而忘記自己的初心。經過幾年的打拼和積累,他辭去了高薪的工作,回到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開始他的三七種植之路。

周楓凌:“作爲一個文山人,我們擁有那麼好的土地,那麼好的自然條件,又是特別適宜人間瑰寶三七生長的地方,我回來就是想把我們文山三七種得更好。”

傳統的三七種植必須搭建三七棚,進行棚內種植。周楓凌是一個很有想法和膽識的人,他種三七的方式與傳統方式截然不同,跟着周楓凌的腳步,我們一路往山上走,來到他的三七基地,他的三七種在有樹林掩映下的山坡上,他告訴我們這叫林下野生種植。

周楓凌:“文山這邊獨特的一個是氣候條件、一個是海拔條件,特別還有土壤結構,特別是土壤裏面的微量元素和營養元素。我們做林下種植,主要是還原三七的自然屬性,通過這種自然選擇和淘汰,培養出抗病性更強的三七。”

周楓凌的林下種植選擇的是純天然的林下小坡地,還原三七生長的自然環境,不使用農藥和化肥,減少人工干預,利用自然淘汰法則,發揮三七最原始的基因優勢,培育出品質最好的三七。可以說周楓凌在種三七這件事上是想把文山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發揮到極致。

周楓凌:“我們選擇林下種植,是追求更加環保更加安全更加原生態,作爲對我們身體保駕護航的產品,我們想要三七逐漸回到它最原始的狀態。”

常規種植三七的產量是每畝150——200 公斤,周楓凌野生種植三七的產量比較低,一畝不會超過70公斤。

周楓凌:“當然這樣種出來的三七它產量會低一些,但它的品質、藥效相對人工種植的肯定是要高,質量肯定是要好一些。”

追求的是品質,做的是良心。數百年來,七農們就是以如此敬畏的姿態呵護着三七的生長,培育着這株天地神草。

周楓凌:“如果說每個地方種出來的三七都可以很好,那麼三七已經400多年的歷史,肯定就在全國各地推開了,所以儘管經過了幾百年,三七的!主要種植還是集中在文山這一帶,文山種出來的三七才確實是最好的三七,藥效含量最高、品質最好。”

熱愛這片土地,懂得利用這片土地的人們依然在辛勤的勞作,他們依託三七這株天賜神草,發揮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不斷創造着一個個財富神話。

本臺:田維文楊元聲李俊 麻栗坡臺:餘建剛 李豔萍

編輯:劉虹 張海藍

製作:陸軍 馮明蘭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