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是我国流传甚广的一个俗语,几乎传遍了整个大江南北。

如今在本山大叔的小品中又简化成了“二”。它的含义大家都心领神会,不用再做解释。但是,其中的历史故事却鲜为人知。

据说,是因战国时期身挂六国帅印的说客苏秦被人暗杀了。齐王盛怒之下,发誓要给他报仇雪恨,但是久久查不到凶手。

于是他想了一个计谋。他让人割下苏秦的头颅,悬挂在齐国国都(今临淄)的城门上,张贴出告示说:苏秦是内奸,杀他是为齐国除了一个定时炸弹。

应该赏黄金千两,望义士前来领赏。

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前来声称是他们杀的苏秦。

齐王说:“你们可不许说谎。”这四个人一口咬定是他们所为。齐王说:“好,真勇士也,赏给你们黄金千两。可你们打算怎么分呢?”

四人回答:“平分,一人二百五。”这时齐王变脸了,他拍案而起,厉声说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拉出去砍了!”

还有一种说法很牵强。说“二百五”俗语的由来,很可能与古代钱币有关。

古钱币外圆内方,中间有方孔,所以古钱又曰“孔方兄”。

古人为了携带方便,就用绳子从孔中把钱串起来,一千枚为一贯,后来叫一串。到了清朝,一串又称一吊。

《红楼梦》里凤姐就说过,袭人月银是2两,晴雯等大丫头月钱是一吊钱。一千枚钱称一吊,一枚钱又称一个大子,五百钱就是半吊,用半吊不够一吊的数,比喻人的心眼不灵透。

楚剧曾有一出传统小戏《半吊子卖鞋》,是一个绰号“半吊子”的鞋匠腊月三十卖鞋过年的故事。那时就有了“半吊子”一说。

现如今济南话还经常说某人说话办事没准头,是“半吊”或“半吊子”。“半吊的一半”就是“二百五”,原指二百五十文大子。后来却经过发挥,成了形容“比半吊还半吊”的骂人话。

还有第二种说法是,这句话来自“推牌九”。牌九是旧时的赌具,其中有“二板”(四个点)和“幺五”(六个点)两张牌。

这两张牌和在一起是十个点,在推牌九时被称作“毙十”。

“毙十”在牌九中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牌局上的赌友就用二板和幺五的简称“二板五”来形容那种什么也干不了的无用之人。

久而久之,在流传过程中发生音变,“二板五”成了“二百五”,它的含义也变成讽刺那种自作聪明,办事不靠谱,脑子缺根弦的主了。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请别忘了点赞关注我们哦!!

如果有更多看法,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