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勢必即將到來,但一部分人過冬,更大一部分人已經在迎接暖春。

「寒冬」在當下是個雙關詞彙,在中國經濟形勢的「寒冬」,看健身行業一年的淡季「寒冬」,即便耕耘這個行業20年的從業者,也很難抱以十足的樂觀。

但縱觀週期歷史,以我們在「健身是寒冬裏唯一能做的事情」文章中分析的結果,反而是對宏觀環境的理智樂觀。寒冬勢必即將到來,但一部分人過冬,更大一部分人已經在迎接暖春。

■論壇現場

在寒冬前,開一場「不寒冷」的健身論壇。我們邀請到了健身內容創新的主要行業代表,3HFIT董事長姚寧,Keep副總裁李金一、Shape健身創始人曾翔,樂刻運動創始人韓偉和XONE創始人韓澤、GuCycle創始人Bruce、青橙科技CEO Kent、Wake瑜伽創始人熊明俊等,分別圍繞「健身內容和行業創新」展開演講。

以下爲GymSquare「健身內容與趨勢」論壇部分嘉賓發言。

■Keep李金一

很多事情,還是需要在線下解決

運動這條路上,其實我們主要做了兩點,那之前大家都知道大概四年以前,做線上空間,就是Keep的APP。隨着用戶不斷地發展,發現用戶的場景是變化的,也就是現在有很多領域都在講的一個詞,場景革命。

大家發現,其實很多事情還是需要在線下來解決,這個被需要解決的部分就是內容,或者說是我們精神上的享受。

因此,Keep打造了一個家庭的場景,就是KeepKit。它主要是通過各種家用的設備,比如說跑步機,體脂秤,未來還會研發更多適合家庭場景的設備,讓用戶可以在多場景多用途工具的前提下,更好發展自己的愛好,改變自己的運動習慣。

同時也現在正在做的,就是Keepland線下空間。

其實當第一家Keepland線下空間在北京開始授課的時候,業內已經有很多聲音了,但是最終我們核心並不是說培養了大量的線上用戶,今天要到線下來做生意。

■Keep副總裁 李金一

Keep要做的事,並不是說是爲了在這個行業裏面能夠獲得更多的更好的資源。而第一齣發點是爲了給用戶提供一個更好的一個線下互動空間。因爲我們認爲科技再發展,也是爲了節約人更多的生產力,讓人有更多的時間能夠面對面的進行交流。

而用戶,通過教練的講授和傳遞,得到他想要的一個內容,而這個部分其實是我們要做Keepland的一個核心,就是更好的爲我們用戶提供一些深度的享受和深度的服務,最終幫助他達到一個更高階的一個運動狀態和水平。

所以,KeepKit和Keepland,這也是整個Keep生態環的兩個很主要的部分,它是連接了不同的場景,家庭和城市。

Keep到底在線上做了這麼久,然後未來要做什麼?

其實我們更多的,爲中國甚至整個世界做一些不一樣的事,這個不一樣的事,這就是能夠讓更多的用戶,更多的運動愛好者,還有整體健身行業的從業人員,各種夥伴,大家真的能夠一起把整個的中國健身行業,提高到一個新的臺階新的高度,這可能是我們要做的。

■Keep李金一演講現場

而我們要達到這個目的,目前看實施的手段就是把場景和雲端,也就是線上的APP結合起來。

所以我們有一個平臺層,平臺層是積累大量的數據,以及海量的動作庫,然後經過用戶行爲的分析,這個數據的收集積累,在最後反饋給用戶,反饋給整個行業,最終可以形成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線上線下其實是我們另外一個是串聯整個閉環的一個重要手段。

我們是從所謂的線上開始做起來,其實就是從內容開始做,也是我們今天的主題。我們通過不斷的線上線下的交互這個積累,以及不斷研究和探索,發現其實線上用戶跟線下的用戶的訴求是有差別的。

但是差別是可以彌補的,第一是通過技術是可以彌補的,第二是不斷的轉換,最後這個差別會演化成不同的需求——不同層次的需求,不同階段的需求,以及不同時間的需求。

■樂刻運動韓偉

未來服務領域,可能第一突破口是運動健身

現在的環境似乎越來越寬鬆了,三年前我們是站不到臺上來的,然後會被別人鄙夷或嘲笑。但是今天還有機會可以上臺,還有更多的更多新的小型健身房,或者其他的機構都會出來,說明市場在變化。

如果我們悲觀的看這個產業很low,產值不高,效率不高;如果我們樂觀看的話,這可能是中國未來35年之後,競爭最激烈的一個風口。

未來在服務領域,可能第一突破口是做運動健身。有論證說服務的領域的突破,一開始就是運動,美容美髮和教育這三個領域,但是一般會把運動健身放在第一。

所以這樣戰爭可能很快會到來,我們抱有「google式的堅守」,然後在新服務當中做出突破出來。

■樂刻運動創始人 韓偉

站在一個產業的角度來看,不光是體育產業,所有產業結構來看的話,我們大概會分爲三個層次:一個是內容生產者,往上一層是平臺,再往上一層是頂層設計者。

我們到底是把我們公司做的這一塊列爲是內容生產者,列爲平臺,還是列爲頂層設計,這決定我們後邊很多方法是不一樣的。

上一輪談是內容決定趨勢,或者如果定義爲內容生產者的話,那麼談到很多東西都是非常對的。如果定義爲是大家需要做平臺做這種產業的話,可能很多觀點未必會得到認可,可能會形成差異。

也就說大家的底層理解不一樣,會造成很多觀念不一致。我再說我的觀點,我今天說的東西可能都是錯的,可能全都是錯的,因爲95%的創業公司都要倒掉。

■樂刻運動韓偉演講現場

我們看很多傳統健身房,它只做銷售不做用戶體驗,不做用戶留存,這很彆扭。我們在服裝領域,在餐飲領域都見不到這種的商業模式,大家全都是做用戶留存,而不是做反向的。

但是2018年,這個症狀很明顯的,整個健身產業開始往正的鏈條去轉了。

比如威爾士被收購後,開始轉向正向做利潤的一個產業,它開始變成了正向利潤了,這正是我們從18年開始,可以明顯感到市場開始發生了突破。

原先我們不接受小型健身房,我們不接受月付費,在整個傳統健身行業不被認可,但消費者認可的。

最終還是一定是以用戶爲中心來搭建平臺,這是一個產業的生態基礎,所以到最後整個產業的發展一定是我們一起來把做起來的。可能有人在做場地,有有人在做消費者,我們都可以把單獨一項列爲是一個內容生產者。

如果是整體做的話,我們把它共同搭建成一個平臺,這是我們對這個產業整體的一個理解。

如果說樂刻做的可能稍微有點小牛的事情,就是說樂刻所到之處大概叫健身房人口增加了300%。如果原來健身人口是百分0.7%的話,開到地方大概變成了2.8%,這還是一個很大一個變化。

整體來看,整個運動產業其實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如果要追求短期利益的話,可能我就去開周黑鴨了,或者開包子鋪可能會更賺錢。

但是如果想爲社會創造價值的話,我們就要能夠耐得住寂寞,今天很殘酷,明天很殘酷,後天很美好,必須要熬過明天去。

很多人說中國健身行業難做,但如果能把整個產業做得更精細化更深一些的話,有可能運營狀況會更好,甚至整個行業會變得更好。

■XONE韓澤

互聯網健身項目分析及破局思考

在我們17年底到18年獲得投資的項目中,有幾個特點:

第一點,良好的現金流和單店坪效。

第二點,有規模化的複製能力,和較高的用戶粘性。

第三點,線下的連鎖化和線上的信息化。

健身行業如何互聯網化,結合很多線下的案例,我們認爲其實有三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是數據,線上數據跟線下數據的打通。

線上跟線下的數據逐漸被用戶關注。比如說訓練頻次,比如說燃脂的數量,比如說排名以及互動性,這些數據被大家所重視。這些線上呈現的數據和線下真實發生的消費數據的統一性。

第二個維度,是內容,線上內容和線下內容的打通。

線上線下一個場景更多的承載了很多線上的內容,那麼線下的內容線下場景中發生的這些實際的課程也成爲了線上內容的很多的素材。所以其實內容我們在講內容的時候,線上跟線下的這種融合的概念非常清晰。

第三個維度,是健身跟生活方式的融合。

其實也是Xone在一直在探索的一個方向,就是能不能夠把真正的泛健身的內容去跟我們健身的這個行業作爲一個融合,特別難,但我覺得值得嘗試。

■XONE創始人 韓澤

那麼,健身如何與互聯網更好結合

首先是單店天花板問題,這是一個做任何線下的一個實驗實體不可避免的一個問題,任何的單店我們說互聯網的一個健身的一個很重要的一點,降本增效。降本增效的背後的一個邏輯是說,在降本增效前提下,我的單店的營收能力要強。

另外,單店收入多元化,一方面是指整個課程的多元化,另外一方面是指課程之外,是不是還需要更多多元化的收入。

健身行業的下半場,我們究竟要做什麼?

首先,「降本增效」還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怎麼能提升效率,怎麼能提升週轉,怎麼能更低成本的獲客,怎麼能更低成本保證用戶粘性,然後存留住用戶,這是非常樸素的一個主題。

第二點,健身房其實在逐漸成爲一個新的消費場景。這個消費場景,其實我們也在不斷的思考,什麼樣的內容才能做真正的匹配。

最後一點,就是多元化的模式,也就是跟生活方式去融合。

整個的空間體驗其實在健身領域中,已經是一個剛需了,而且整個的審美升級其實是在我們空間體驗裏面非常重要的一環。我們希望愉悅,希望在這裏面能夠形成衍生消費,形成社交,空間一定給到很舒適、貼切的感覺。

從四年的投資生涯結束以後,做創業半年的一個感覺:

去做創業的時候,大家還是要有點企業家心態,還是放到創業者心態,而放掉這種私企老闆的心態,多一些擔當,多一些責任。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不要想着創業項目,我輸了,我再重新回來再做一個項目。

跟着你這幫兄弟們,其實想看你贏,而是跟着你的那幫兄弟們,即便你輸了,他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但也許他們就想跟着你。

所以選擇這條路,就多一些企業家心態,少一些創業者的衝動。

■青橙科技CEO Kent

更關鍵的,去把握用戶需求

■青橙科技CEO Kent

過去的一年當中,整個健身房到目前爲止的總量是71000家,但是在過去一年內新開的是18000家,也就是整個的增長大概是將近30%。

同樣還有另外一個數據,在過去一年內關掉的健身房佔了22%。所以可以看到整個行業新增的量是很大的,但是同樣倒閉的也很多,相當於健身行業整個淨增長只有5%左右。

可能大家面臨的更多的現實的問題就是,我如何去做差異化?

那麼就要來研究,消費者想要什麼,健身的人想要什麼,或者說消費的習慣趨勢是什麼樣子的。

所以我想給大家的建議是,一定要去做這種精品的健身房,我覺得這個可能對於更多這種小型的健身房,特別是對於初創的健身房。

類比餐飲的話,就是隻做一個麪館,比如就做一個牛肉麪館,還是要做一個食堂,什麼菜都有、什麼菜系都有;還是說只專注的去開一家麪館,就把這碗牛肉麪做到最好。當然並非期望客戶天天來喫牛肉麪,但是他想喫牛肉麪的時候一定來我這。

更關鍵的一點是,你要去非常準確的去把握用戶需求。他們是屬於哪種類型的用戶。比如你這個小區裏面全都是全職的媽媽在家裏,你應該給他提供什麼樣的服務;如果你這個小區全都是高端的白領,可能你白天都沒有客源,他們只有下班以後才能來鍛鍊,或者是早上上班之前來鍛鍊。

所以本質上還是要瞭解你的用戶,瞭解目標用戶服務的對象,訴求、特點。其次就是做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如何去滿足他們的產品和服務。■GYMSQUARE

來源:36氪

版權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尊重原作者的知識成果。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聯繫到原作者,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我們會立即處理。歡迎建議、意見、合作、投稿至 [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