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果峰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会刊第5期

编者按:文章内容仅作文化交流用,不代表本***观点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乐亭县偏处冀东东南一隅,不是关内外交通必经之地,因而自北洋军阀时代以来的频仍内战,对这里影响不大,损失较小,全县近代以来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三十年代县城商业与集市贸易及其特点。乐亭县城的商业与集市贸易是比较繁盛的。全县组织有商会,参加商会的会员商号有40余家。1935年乐亭县城有各业铺户89家,总资本约50至60万元(银元)。全年营业额近100万元(银元)。有店员与工人500名左右。县城的主要商号有22家,在此只列举其中10家:

钱粮业的福发益,店址在东街,已经开办10余年,资本总额7,000余元(银元),店员8人,全年交易总额在3万余元(银元);

杂货业的永盛号,店址在东关,已经开办10余年,资本总额1万余元(银元),店员5人,全年交易总额2万余元(银元);

五金业的裕通厚,店址在西街,已经开办70余年,资本总额5,000余元(银元),店员10余人,全年交易总额3万元(银元),兼营大米、洋面、首饰。

纸房业的义合隆,店址在西街,已经开办15年,资本总额数千元(银元),店员12人,经营五色染纸,货物由天津、烟台运来。

制鞋业的大有斋,店址在东街,已开办20余年,系天津的分店,店员20余人,全年交易总额2万余元(银元);

绸缎布匹业的永顺昌,店址在南街,已经开办12年,资本总额1万余元(银元),店员15人,全年交易总额7万余元(银元)。

茶业的永顺合,店址在南街,已开办2年有余,资本总额5,000余元(银元),店员8人。

书局业的永顺号,店址在东关,已经开办20余年,资本总额4,000至5,000元(银元),店员10余人,全年交易总额2万余元(银元)。

煤油纸烟业的正兴合,店址在东关,已开办20余年,资本总额1万元(银元),店员15人。

金融业的益发合银号,经营汇兑,系光绪三十年开办,资本总额10万元(银元);功成玉银号,经营汇兑,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成立,资本总额10余万元(银元);此外还有河北省银行办事处。

乐亭县主要商品的来源,除棉花是当地产品外,其余商品大部分由外地运来。如,棉纱和瓷器由天津及唐山运来;药材由祁州运来;粮食由东北三省运来;茶叶由天津运来;火柴由天津及烟台运来;其它各种货物大部分由天津运达该县。

商品的运进路线与方法。所有从天津运进乐亭县的商品,大半由水道(海道)进大清河口,再装大车运送全县各地。农历10月封河后,改经北宁铁路运唐山、昌黎等站,转由大车运入全县各地。

县城的集市贸易。农历每逢1在衙前,逢3在北关,逢5在西关,逢7在南关,逢9在东关。其中逢3、7为大集,这两日有牲畜市,其它集期无此项交易。

乐亭县城的商业有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各行各业的商号,同业的并不太多。从商号总量来看,即使在商业繁盛时期,也不太多。这说明乐亭县城的商业与集市贸易,与冀东其它大县相比,略有逊色。也就是说,在独揽东北大部分零售商业并把触角已经伸入上海、南京、天津、北京等大城市商业的“老呔(音Tǎn,儿化读之)帮”之故地,商业发展十分平常。这反映了乐亭县基本上是农业县。或者这是“老呔帮”的头面人物中,农本商末思想的集中反映。他们在外地发了财,而在故乡买地守成。

第二,从资本拥有量来分析,最为富有的是新式金融业的3家银号,每家均在10万元银元以上,他们主要是经营汇兑业务。当然,它们的存在与发展,一是乐亭县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二是和“老呔帮”须将银钱汇归故里有关。其次的行业是旧式的当铺业,实际上他们也就是传统的汇兑业。它们之所以能仍然存在,植根之深,经营之活,乃是根本。其它各业鲜有超过万元者。

第三,从开业时间上,益发合银号是光绪三十年,可称为最早的。在中华民国初年前后开业者为数也不多,1930年前后开业的占多数。这说明乐亭县城在20世纪20至30年代才初具规模。

1935年乐亭县共计45,064户,人口235,433人。其中以职业划分,从事商业的男42,539人,女3,610人,合计46,149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18%。这个比重不仅在冀东,在河北省以至全国各县,也是十分突出的。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有从事商业的妇女3,610人,实属罕见!而且,这个数字是在“本县因年景荒欠,金融奇紧,加以自东三省事变后,向赖赴东三省及热河等处贸易以维持全家之生计者,均受种种限制,不能前往,以是出路断绝,民生日益困苦矣。”这说明乐亭县地方商业比较落后的经济原因,更说明乐亭人出外经商者,在1935年赴东北各方面受限制的情况下,尚占全县人口总数的18%强。我们可以推知,在此之前,乐亭人去东北及全国各地,以至于去国外经商并形成的“老呔帮”的队伍有多么可观!

“老呔”是旧时东北人,以冀东的乐亭县、滦县、昌黎县商人为首,也包括丰润、玉田、遵化以及抚宁、临榆、宁河、宝坻、三河、香河、蓟县等县去东北经商、办企业的群体。到本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尚有大批“老呔”及其后代广泛散布于东北各市、县、镇,在农村者则极少。“老呔”这一称谓的由来,笔者经反复揣摩,它与乐亭县的乡音有关。乐亭人读“乐亭”两字的发言颇为“老呔”,于是东北人从谐音而来以讹传讹。这个称谓原本并无恶意,隐含善于经商、工于心计之意,还多少有些敬畏在其中,但在仔细玩味之后亦可从中体味出,有几分中国人传统的农本商末观念而轻视经商的味道。此外,东北称乐亭县、滦县的商人为“老呔儿”而称冀东其他各县商人为“花老呔儿”,以示细微的区别。

“老呔帮”的先行者是刘新亭和张希孔。在清朝的中后期,乐亭县地少人多,土地又多集中在地主、富农手中。而且,当时全县所产之粮,即使在平年,亦不足半年之用。若遇荒年,灾民无数,饿殍遍野。穷苦人为了活命,于是才闯关东。初时,他们到东北各省去扛活、打工,久而久之,有头脑的人看到在东北做生意可以赚钱。经商的先行者和获得成功的代表人物便是刘新亭、张希孔二位。

刘新亭,乐亭县城北的刘石各庄村人,生于清朝道光年间。他自幼家贫,养成了能吃苦耐劳的品质,而且身强体壮。成年后,他被生活所迫走上了闯关东之路。此人头脑灵活,生性机敏,他很快发现东北各地普遍缺少农具,特别是锄板子,而且土布、棉花等东北很少出产之物品也较之乐亭附近昂贵。于是,他向亲友借贷,凑了点最初的资本。自己卖力气,肩挑贩卖。获利之后,他改为雇用大车贩运。去程运销锄板、棉花、土布,回程运粮、豆、土烟叶、兰靛(染料)到关内销售。十几年后,他获利达万贯(一贯为1,000个铜钱),发财致富。接着,他的儿子刘如 ,继承父业。先在龙湾(今吉林省农安县)开设了广发合商号。由经营百货到钱粮业。后来,又发展为经营百货兼营汇兑。在刘如 手里,积累资金达千万贯。如 的三个儿子分家时,各立堂号,在宽城子(今长春市)同时开设了泰发合、益发合、东发合三大商号。人称“合”字号的买卖。如此子承父业,经过刘氏儿孙几辈人的经营,到清末民初,“合”字号买卖的分号达几十处,几乎遍于东北各地,其财势已跃居东北商界之首。在乐亭县,刘家成了“京东第一家”的富户,名闻北京及京畿地区。

张希孔,乐亭县城东的小黑坨村人。生于道光年间。青年时,他学会了木匠手艺。带着两个弟弟闯关东,到了东北船厂(今吉林市)的一家木匠铺当杂工。他为人忠厚,干活勤快,后来受人资助自己开了个小木匠铺。当时,适逢东北“木帮”们从东山里砍伐的一大批木料,积压在松花江畔,一时难以出手。这批木料便赊给了张,言明次年秋后付款。可是,这些人去了四年,也未来取钱。此时,恰遇当地遭火灾。灾后重建房屋,木料走俏。张藉此而获大利。他用这笔资金做底垫,开设了万合木局。后来,又在宽城子开设了万合兴、万增兴商号,并继续兼营木业。子承父业,几代下来,张家成为乐亭县的四大富户之一。

刘、张两家闯关东经商并发迹的道路,为乐亭人所羡慕。步其后尘者,纷纷赴东北习商、经商。随后,他们之中又涌现出了一大批因经商而致富的人物,如赵汉臣、刘临阁、杨焕亭、母海岳、武百祥等。到20世纪20至30年代,乐亭县从商人数已达10万之众,形成了名扬全国的“老呔帮”。他们在东北、华北、华东的大、中城市和县城开设各种商店1,000余家。以至旧时乐亭人自诩:无论关内、关外,凡有家雀的地方,就有乐亭人开设的商店。全县经商之人拥有的总资金,据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的不完全统计,近3亿银元,年利润高达5,000多万银元。平均每年汇回乐亭的款项达2,000万银元。“老呔帮”以东北为发祥地,拓展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

20世纪20至40年代,乐亭县内已形成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和群众心理。家境不论穷富,都要千方百计地供自己孩子念书,至小学毕业,多半不再念中学,而是托人靠关系,到关东(东北三省)习商当学徒。三年期满后,就可以挣钱,甚至当掌柜的。弄得好的,自己可以开一号买卖,也就是当上了资本家。乐亭县内,男子纷纷外出习商、经商,妇女在家支撑门庭,当家理事,称为内当家。男子经商发财后,汇款回家买地。自己耕种不了,于是雇请长工。在本地往往雇不着壮年男子,便到滦县雇请,形成了外县佣工遍于乐亭县的状况。1938年冀东抗日大暴动时,乐亭县多有雇工与妇女参加暴动。其原因皆在于此。到1947年冀东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乐亭人出外习商、经商的传统才逐渐衰落。在解放后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才最后消失。“老呔儿帮”亦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已经外出的人归乡者甚少,多数已落籍于东北、华北、华东的各大中城市、县城,以至留居国外。如今,这些先辈的后人,人数众多。但是,昔日的“老呔儿帮”早已如过眼云烟,不复存在了。

“老呔儿帮”的生意经,乐亭县人在世代相沿百余年的习商、经商实践中,积累、总结、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意经”。这些做生意的经验,后来被逐渐地纳入了店铺规矩,或被口耳相传。它体现了“老呔帮”的经商之道。其中,有很多经验,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在企业管理上有其符合经商规律的一方面,其陈规陋习,我们则应抛弃。总之,我们对这些“生意经”必须持科学的分析态度,不应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下面概括地介绍其“生意经”的八个方面:

第一,选贤用能,授权经营。财东们往往不自己经营,或者无力自己经营,他们便在实践中选贤用能。一是不惜重金聘用;二是委之重任,授以大权,财东们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高度信任聘请能人。“老呔帮”的先行者刘新亭的后人,先后在长春、哈尔滨、沈阳、大连、营口、天津、北京、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开办商店、银行100多处,广聘精通各行各业的贤能之辈,令其各自独立经营。如聘用李墨林为益发银行总经理,管理银行系统;聘用段馨五为益发合总经理,管理益发合总号、分号;聘左子玉为泰发合总理,管理泰发合总号、分号;聘用张耀武、刘冠英为大外柜(经理),分驻沈阳、天津,主管当地进销业务;在大连设总管处,聘用孙秀三总揽全盘。各分号的掌柜或经理,则授权上述这些人去聘请。这样,形成了各级总经理、经理负责制,管理权既有集中又有分散,调动各级主管人员的积极性。所以,刘家每年净获高额利润,经久不衰。后来,另外一位叫武百祥的人,号称“商界泰斗”。他有所创新,采用上方提名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的办法,选贤任能,把真正有才干的人选为各柜台的负责人。从而,使他开设的商号具有很大的竞争力,名震关内外。

武百祥,乐亭县何新庄村人。1880年生,卒于1966年。他自幼家贫,店员出身。至20年代已成为东北的一位杰出的民族资本家、企业家,驰名中外,被誉为“商界泰斗”。他起初在哈尔滨市开设同记杂货铺起家。后来,创办大罗新、同记工厂、同记百货商场。在道外繁华的商业区,垄断和控制了百货行业。他的企业中拥有店员、工人2,000余名,年获利达上海规银32万余两。武百祥还是一位著名的开明进步人士。解放前,曾出资办学,捐款开矿,赞助革命。他的商店、工厂在全国第一个成立了工会组织,带领全体同事步入新生。解放后,他带头走公私合营的道路。1955年以后,武百祥先后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哈尔滨市政协副主席、黑龙江省工商联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市民进副主任委员,历任哈尔滨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同记商场经理等职。

1985年以来,同记商场已组织专人撰写《同记春秋史话》,在哈尔滨创办的《企业家》刊物上发表,也引起德国的重视,立即翻译成德文印行。并且,在东南亚和香港地区亦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第二,行情灵通,抓住时机,及时成交。乐亭人经商把行情视为生命线,“行情灵通,买卖兴隆;行情不明,瞎子观灯。”为了及时获取行情,最早是雇请驭手,快马传递行情(信息)。后来,有训练信鸽传递行情的。有了电话、电报等近代通讯设施后,有的商号不惜重金租用专线电话报送行情,或用自家编制的电报密码打电报暗中传送行情。一些大商号,还派得力老客(采购员、推销员)常住全国各地,甚至英、法、德、日等国,向国内通报各国市场的有关行情。正因为乐亭人在经商过程中,行情灵通、准确,才在做买卖时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例如,民国年间,由于军阀混战,“奉票”一度贬值。益发合适时得知西欧、日本市场上大豆价格上涨。于是,他们便用业已贬值的“奉票”,在东北大批收购大豆,运往西欧、日本等国销售。这样,不仅换回了金、银硬通货,还从中获得厚利。益发合的总经理孙秀三常说:“行情灵,胆子大,才能赚大钱。”

第三,货真价实,恪守信誉。乐亭商人认为:每位顾客都是活的广告员,如果失去了一位顾客,就等于失去一批顾客;如果在一位顾客心中建立了信誉,就等于在一批顾客中建立了信誉。因此,他们信守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凡是出售的商品都是名牌真货,绝不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就是在货源奇缺的情况下,也不把副品充当正品。而且,还要做到尺足、秤准、价格平稳,对待生人、熟人一个样,大人、小孩一个样。一旦出现售出的货物不合格,要千方百计退换,并要当面道歉。武百祥针对当时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商不厌诈等自砸招牌的恶劣风气,采取了明码标价,言不二价的作法。使自己商店的商品价格都低于同行业的实售价,对缺货、时新流行商品也不高标明价。因为他要的是商店信誉。

第四,优质服务,严格考核,广招顾客。一是严格训练售货员。对每位新入店的职员,事前都要经过严格挑选、训练,具备了一定工作能力后才可上柜台当练习生。经过一段磨练后,真正能独当一面了,才转为正式售货员。这样,每位职工都是称职的售货员。二是热情接待顾客。日常对来店顾客,不管生人、熟人,买东西或不买东西,售货员都必须笑脸相迎,主动寒暄、打招呼。对老主顾、大顾客则由掌柜接待,主动推荐商品,将货样拿给顾客,任其挑选。成交后,将商品一一包好,派人送往顾客家里或指定地点。三是百问不厌,百挑不烦。四是严格考评,以服务态度与卖货额联系起来作为对售货员考核的主要标准。对好的提职增薪,重点使用;对差的及时教育,直至开除。因此,个个店员都不敢稍有松懈。

第五,求全求新,出奇制胜。乐亭商人的生意诀:欲帮同胞便,利涌日又新;物阜客云集,广纳各途金。武百祥又提出:采办全球货物,搜罗国内产品。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以全取胜,以新制胜。根据市场需求,进销对路商品。为了适合不同消费水平的顾客,分别采购高、中、低档货物,真正做到百货俱全。同时,包销名牌商品,做独家生意。靠自家生产的新商品,以新取胜。

第六,引进先进设备,以商兼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企业集团,增强竞争能力。

刘家在长春开设的益发合,率先以80万银元,从德国购进先进的面粉机和榨油机,建立工厂,月产面粉40万斤,豆油10万斤。它除了满足当地需要外,还远销日本、朝鲜、苏联等国。相继仿效者,有赵汉臣、刘临阁、王执中等人,纷纷建立比较先进的工厂,均获高利。武百祥先后引进了制作服装、鞋帽、食品的先进设备,建立工厂。由此,利润倍增。

第七,广泛宣传,扩大影响。乐亭商人非常重视广告宣传。宣传的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如橱窗广告、霓虹灯广告、礼品广告以及报刊、电台广告等。

第八,争取人心,使店员以店为家。一是扩大分红比例。随着商店业务扩大,利润增加,由“三七开”(人股三成,财股七成)分红制,改为四六分红制,这样使店员提高10%分红比例。二是给店员较优厚的福利待遇。学徒三年期满后,除给一定工资外,每年给两个月假期,照发原工资。店员患病,由商店负责请医生治疗,在生活上予以照顾。因公致伤,由商店供养。对有特殊贡献的掌柜,由商店养老送终。本人去世后,柜上还为其留“份籍”三至五年,和他生前一样分红。并且,对其家属、子女作适当安置。有的商店还给店员发工作服。商店全体人员伙食均由柜上开销,但有大、中、小灶之分。三是由武百祥首创的入股分红制。他发动全体店员人人入股,股金多少不限,年终按股分红。这样,把店员的个人利益与商店的利益紧紧地捆在一起。当时人们把(接上页)这一作法称为“经商史上的创举”,一些有识之士纷纷仿效。

“老呔帮”留给后人的经商之道,其符合科学的部分,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中必将得到的继承与发展,为我所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