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朝之所以那麼快滅亡,當然跟秦始皇的暴政有一定的關係,但這跟歷史上有名的宦官趙高也有着莫大的關係,他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權勢滔天的太監,他在秦始皇死後,幫助胡亥當上了皇帝,並由此獲得了胡亥的信任和重用,再加上胡亥貪圖享樂,對處理政務沒興趣,所以權力都落在了趙高手中。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爲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

古代的帝王或者貴族,因爲怕自己的老婆給自己整綠帽子,所以就出現了閹人,宦官這個角色。

男人經常在外面,而家裏的女人又要人伺候,所以最直接的就是讓這些男人沒收作案工具,那就可以最大程度的杜絕悲劇發生了,也就形成了太監這個職業。

據記載,我國先秦和西漢時期的宦官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才全部用閹人(“宦官悉用閹人,不復雜調他士”,出自《後漢書 宦者列傳序》)。

不過一開始的太監,並不叫太監,太監本爲官名,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爲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只有地位較高的內監被稱爲“太監”。

後宦官亦通稱爲太監。巡、元官署以其爲主官者不少,隋、唐有大監,“大”或作“太”,亦與宦者無關。明內廷有十二監,主官均稱太監,由閹人擔任,主官以下宦官,無太監之名。

清始以太監加諸所有宦官,宦官與太監遂爲同義詞。

宦官稱“太監”,是隋唐以後的事。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爲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後宦官亦通稱爲太監。到了明代,宦官權勢日增,人們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稱“太監”,太監也就稱爲宦官代名詞了。

太監一直都是不得干政,首先大部分太監其實就是管家或者傭人,所以在很多朝代裏都有這個共識,不能讓太監跟政治掛鉤,而還有另外一個問題是,大部分太監都是從小就培養,淨身很多都是從小就要開始,而他們一直就是以傭人的身份來培養的,文化知識不多,見識少很多太監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皇宮,就別說見識了,如果讓這樣的人蔘政事,那自然就會造成很大的問題了,嚴重的就是禍國殃民了。

當然,儘管大家都有共識,但畢竟太監也是人,而且基本上跟皇上或者是太后、妃子靠的近,有些聰明的就會學到很多,而且還會慢慢的影響掌權者,所以最終也有可能會掌握一定的權力,畢竟他們可是掌權者身邊的人,有些像要巴結皇帝或者太后的,也是要先打發這些小鬼。

在我們歷史上就有過很多類似的例子。

秦朝之所以那麼快滅亡,當然跟秦始皇的暴政有一定的關係,但這跟歷史上有名的宦官趙高也有着莫大的關係,他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權勢滔天的太監,他在秦始皇死後,幫助胡亥當上了皇帝,並由此獲得了胡亥的信任和重用,再加上胡亥貪圖享樂,對處理政務沒興趣,所以權力都落在了趙高手中。

趙高跟着秦始皇那麼久,耳濡目染也知道了一些所謂的權力鬥爭,在秦始皇后期沉迷於尋丹問藥的時候,就在那佈局他的權力遊戲了。

說服李斯,扶持胡亥當上了皇帝,冷落李斯,最終把李斯腰斬,這一切都是趙高爲了權力而做的事情。

趙高掌控權力之後,幾乎把所有反對自己的人都處理了,還有很多則看透了趙高的權力,也不跟他去爭權奪勢,也使得趙高可以“指鹿爲馬”。

秦二世給人的印象就是昏君,暴君,而且還貪圖享樂,並沒有一點心思放在國事上,而趙高只是一個奸佞小人,所以秦朝也就加快了滅亡的速度,民怨四起,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後,趙高隱瞞消息,讓起義沒有得到及時的制止,最終也是一發不可收拾,更是讓秦帝國變得無可救藥。

秦二世死後,趙高想做皇帝,但大臣都不支持他,於是他只能採取權宜之計,推選秦始皇有血緣關係的子嬰做秦王。

可是這個子嬰可不是胡亥,他對趙高的心思看得非常透徹,他明白趙高只是想讓他做自己的傀儡,政權穩定後,他必定會成爲趙高的刀下之魂,所以和心腹密謀,在趙高請他做秦王時,乘機將趙高殺害。

可見宦官參政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多麼恐怖的事情,偌大的帝國,就在一個宦官手裏覆滅,如果秦始皇知道自己死後,竟然自己因爲要千秋萬代的帝國被一個宦官給玩壞了,可真的是死不瞑目了。

可是總有人不記前車之鑑,歷史上還出現過很多跟宦官擾政的現象,比如明英宗身邊王振、明武宗朱厚照寵信的劉瑾、明憲宗時期的汪直、明朝最後一個大宦官魏忠賢。

太監本來就是一種不符合人性的職業,所以太監的心理多數都是不健康的,在他們有機會造反的時候,自然也會不擇手段,太監的使用就很講究技術了,稍有不慎的話,麻煩可就打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