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說起徐世勣,就不得不說武則天,歷朝寵妃,能夠登上皇后寶座,立兒子爲太子的可並不多,武則天之所以能做到,很大原因就是徐世勣這個貴人相助,而這一切又是李世民所埋下的伏筆。所以說武則天稱帝,多少也是跟徐世績有關的,如果當時他能夠跟褚遂良他們站在一條線上,也就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了,而當時徐世績不應該不知道褚遂良他們的用意,也許他就是故意這樣做,讓李世民後代沒好果子喫。

他十七歲就跟隨翟讓起義瓦崗軍,接着跟李密,然後一起轉至李世民麾下,可謂是一個非常會站隊的人,而且眼光也非常毒辣,每一次都看的非常的準。

他並不是跟長孫無忌或者房玄齡一樣是李世民的嫡系,卻能夠受到李淵的賜姓,並且封英國公,還列入了凌煙閣二十功臣,這對於他來說絕對是走向了人生的巔峯。

他就是徐世勣,是李世民的寵臣,也是武則天的貴人。

說起徐世勣,就不得不說武則天,歷朝寵妃,能夠登上皇后寶座,立兒子爲太子的可並不多,武則天之所以能做到,很大原因就是徐世勣這個貴人相助,而這一切又是李世民所埋下的伏筆。

一直以來,李世民對徐世勣都非常的敬重,有一次他病重,傳說將龍鬚燒成灰給病人服下就可以治病,太宗於是親自將鬍鬚剪下,燒成灰摻在藥中給他服用。徐世勣感動的淚流滿面,太宗反而說是爲社稷做的,不是爲他做的,用不着感謝。

在貞觀末年,太宗身體不好,一次酒宴上,李世民曾經以深切的口吻囑咐他:“朕死後,臣子中最能輔佐太子的人,沒有比你更適合的了。”

能夠做出這樣囑咐,證明李世民對這個臣子是多麼的放心,並且寄予希望。

只是皇上畢竟是皇上,他所考慮的並不只是自己的情感,還有自己江山和後人的問題,所以在他臨終前爲了徹底的保障李治的皇位和家族,李世民在臨終前因爲覺得徐世勣勢力過大。

覺得現在自己還能控制,如果自己死了,兒子可就未必可以了,於是自己先把醜人做了,突然無故將身爲宰相、英國公的徐世勣貶爲疊州(位於今甘肅省)都督,以此來試探徐世勣的心思,並且讓兒子有機會加恩,若徐世勣不去,則立即殺死他。

可是徐世勣卻乖乖的服從了,甚至連家都沒有回,收拾了東西就走了。很顯然,他是看出了李世民的心思,能夠在亂世中一直混到現在這樣的位子,他對官場的洞察力肯定是非比尋常的,明白之前李世民對自己做的那些事情完全都是權謀,並無真心在內,他的心靈被刺傷了,對於太宗的崇敬心意再也沒有了。

沒過多久,李世民就死了,李治成爲了大唐第三位皇帝,他也是完全遵照李世民意思,沒過多久就恢復了徐世勣的宰相職位,甚至在這個時候他都還沒有到達疊州,又趕着回長安了。

可是傷透心的徐世勣回來之後心態完全變了,只是他並沒有告訴別人,也沒有人知道。

皇帝爲了自己的江山,爲了自己的子女,肯定會要想的更多,可是李世民卻沒有想到,正因爲自己想太多,反而害了自己的子嗣。

655年,李治面臨着一個艱難的選擇。他打算以“皇后無子”爲理由,廢掉原配王皇后,改立自己百般寵幸的武則天爲皇后。他害怕朝中大臣反對自己的決定,就長孫無忌、于志寧、褚遂良等顧命大臣來商量,先把他們說服,後面的事情就好辦了。

意想不到的是,褚遂良(沒錯,就是大書法家褚遂良)堅決反對這件事,于志寧則持觀望態度,不說話。這就難辦了。李治心有不甘,又親自前去密訪徐世績。

李治對徐世績開門見山地說:“將立昭儀(武則天),而顧命之臣皆以爲不可,今止矣!”

徐世績沉吟片刻,只說了11個字:“此陛下家事,無須問外人。”

就是這麼一句話,卻讓李治埋下了苦果。

作爲臣子,說這樣一句話是一句不負責任的話,但李治可是非常的高興,因爲朝中有人贊同,而且還是丞相徐世績。

沒錯,我自己要選一個皇后,本來就是我的家事,用得着徵求大臣的意見嗎?

難道我會過問大臣們的婚事嗎?

我是皇帝,我怕誰啊!你們可都是我的臣子。於是,他拿定了主意,以“陰謀下毒”的罪名,將王皇后廢爲庶人,並加囚禁;同時,改立武則天爲皇后。

此後,反對最力的諸遂良被貶斥爲外州都督,而支持者徐世績則得到了李治和武則天的信任,仕途扶搖直上。

然而,很快李治就笑不出了。他因爲生病,權力被武則天一步步篡奪。及至後來,李治病逝後,武則天於690年自立爲帝,結束了李唐王朝,建立了武周王朝。

所以說武則天稱帝,多少也是跟徐世績有關的,如果當時他能夠跟褚遂良他們站在一條線上,也就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了,而當時徐世績不應該不知道褚遂良他們的用意,也許他就是故意這樣做,讓李世民後代沒好果子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