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原文】

《蘭亭》雖真行書之宗,然不必一筆一畫爲準,譬如周公、孔子不能無小過,過而不害其聰明睿聖,所以爲聖人。不善學者,即聖人之過處而學之,故蔽於一曲(1)。今世學《蘭亭》者,多此也。魯之閉門者曰:“吾將以吾之不可,學柳下惠之可。”(2)可以學書矣。王氏書法,以爲如錐畫沙,如印印泥,蓋言鋒藏筆中,意在筆前耳。承學之人更用《蘭亭》“永”字以開字中眼目,能使學家多拘忌,成一種俗氣。要之右軍二言,羣言之長也。

【註釋】

(1).蔽於一曲:矇蔽於局部。此語見於《荀子-解蔽第二十一》:“凡人之愚,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一曲”是指一部分,“大理”是指全局性的大道理。

(2).魯之閉門者:相傳魯國一男子獨居一室,一天,一位女子要求投宿,閉門不納,以絕淫亂。《詩-小雅-巷伯》毛傳雲:“魯有獨處室者,鄰有嫠婦。夜暴風雨,室壞,趨而託之。魯人閉門曰:“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皆幼,不可納。”

柳下惠:即展禽,春秋時魯國人。居柳下,諡惠。相傳有一次他夜宿郭門,見一女子受凍,便用衣服裹着她,抱着坐了一夜,卻未生淫亂之心。

【譯文】

《蘭亭序》雖是行楷書的好範本,但不必一筆一畫都作爲準則。正如周公、孔子不能沒有過錯一樣,但小過錯不影響他們的聖明,所以能成爲聖人。不善於學習的人,連聖人的過錯都學,所以容易固守一隅。今天學《蘭亭序》的人,多是這樣。魯國那位閉門不納鄰居嫠婦的男子說:“我將用不讓婦人進屋的辦法,來學習柳下惠坐懷不亂的精神。”有了這種認識,就可以學習書法了。

王羲之書法,被認爲如同以錐畫沙、用印印泥一般。大概說的是他在行筆時中鋒藏鋒,意在筆先。師承王氏的人總是以《蘭亭序》開頭的“永”字作爲楷模,這樣容易拘泥於法,形成俗氣。重要的是明白王羲之筆法“如錐畫沙”、“如印印泥”這兩點,這是我們值得師法的。

【解讀】

黃山谷借周公孔子有過而不害其聖、魯男子“閉門不納”、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指出世人學《蘭亭》之弊進而說明學習書法,重點在學古聖賢之精神實質,而不應過分拘於形跡。

(二)

【原文】

東坡先生雲:“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如《東方朔畫像贊》、《樂毅論》、《蘭亭禊事詩敘》。(1)先秦古器,科斗文字,結密而無間,如焦山崩崖《瘞鶴銘》、永州摩崖《中興頌》、《李斯嶧山刻》、秦始皇及二世皇帝詔。(2)近世兼二美,如楊少師之正書行草,徐常侍之小篆。(3)此雖難爲俗學者言,要歸畢竟如此。如人眩時,五色無主,及其神澄意定,青黃皁白,亦自粲然。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唯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

【註釋】

(1).書法史上,《東方朔畫像贊》有二:一爲晉王羲之小楷,二爲唐顏真卿大楷;此處及《樂毅論》、《蘭亭禊事詩敘》(即“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都是指王羲之書法。

(2).《瘞鶴銘》:南朝摩崖石刻,《中興頌》:即唐顏真卿書摩崖石刻《大唐中興頌》,刻於湖南祁陽浯溪崖壁;秦始皇及二世詔版:秦朝爲了統一度、量、衡將詔書刻於器具上字法相對自由的小篆文字。

(3).楊少師:即唐末五代書法家楊凝式,字景度,陝西華陰人。官至太子少師,人稱“楊少師”。徐常侍:即宋代徐鉉,字鼎臣,江蘇揚州人。擅長小篆,累官至散騎常侍,故世稱“徐常侍”。

【譯文】

蘇軾先生說:“大字書寫難以達到結體嚴密不散,小字書寫難達到結體寬綽疏朗。”像王羲之的《東方朔畫像贊》、《樂毅論》、《蘭亭禊事詩敘》等就是這樣。先秦古物器皿上的文字,蝌蚪篆文,緊密而不散,如焦山摩崖《瘞鶴銘》、永州摩崖《大唐中興頌》、李斯所書秦始皇及二世皇帝詔文的《嶧山石刻》等。近人能夠兼二者之長的,如楊凝式的楷書與行草書,徐鉉的小篆。這雖然不被俗人認可,但要領根本應這樣。正像人在目眩之時,五色難辨,等到神情安靜,意定神閒之時,青黃皁白,就自然分明。學習書法經常臨摹,可以做到形似。重要的是要多取古人法帖本細細品讀,做到心領神會,才能到達妙境。只有專心致志,才能做到神似。

【解讀】

黃山谷在這裏引用蘇軾觀點並歷代名家法帖辯證的闡釋了字法中疏密這一對立統一的關係;並且指出唯有專心讀帖才能體會到書法的奧妙。

(三)

【原文】

學書端正,則窘於法度;側筆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古人作《蘭亭序》、《孔子廟堂碑》,皆作一淡墨本,蓋見古人用筆,迴腕餘勢。若深墨本,但得筆中意耳。今人但見深墨本收書鋒芒,故以舊筆臨仿,不知前輩書初亦有鋒鍔,此不傳之妙也。

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書字便如人意。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

草書妙處,須學者自得,然學久乃當知之。墨池筆冢,非傳者妄也。

【註釋】

(1)《孔子廟堂碑》:初唐書法家虞世南撰並書。虞世南師從王羲之七世孫智永,乃王羲之一脈嫡傳書家。

(2)墨池筆冢:墨池,洗筆和硯的水池。書法史上著名的墨池有三處。河南陝州有漢代張芝墨池,浙江省紹興縣有晉代王羲之墨池,江西臨川也有一處傳爲王羲之墨池。筆冢,據《書斷》記載,隋朝智永和尚住在吳興永欣寺,多年學習書法,毛筆頭寫壞十甕,每甕都有幾擔重。後把筆頭埋了,稱之爲“退筆冢”。來求取墨跡並請寫匾額的人多得象鬧市,居住的地方的門檻因此被踏出窟窿,於是就用鐵皮包裹門檻,人們稱之爲“鐵門檻”。

【譯文】

學習書法過分強調端正,則受制於法度;側鋒有利於作品妍美,但往往容易左部工整而右部參差無法度。古人書寫《蘭亭序》、《孔子廟堂碑》,都用淡墨臨摹一遍,這樣大概能從中可以看出古人如何用筆,如何迴腕收筆,運筆蓄勢。如果是濃墨臨摹,僅僅是得到了玩弄毛筆的趣味罷了。今人只見到了濃墨帖本用筆收筆蓄勢,筆畫無露鋒芒,所以用寫舊了無鋒穎的筆臨摹,豈不知古代書家最先作書時也是鋒穎銳利,這恰是沒有留傳給後人的祕訣。

作書時意在筆先,心使手,手運筆,寫出來的字才能合乎書者心意。古人作書沒有其他不一樣的,只是能夠心手合一用筆熟練罷了。

草書的妙處,須學書人自己體會,學得久了,就會明白。池水盡墨和用筆成冢的故事,並非胡亂編造出來的。

【解讀】

這段強調了科學的讀帖、科學的筆法與墨法在學習書法中的的重要性,有無“鋒鍔”是用筆是否科學的重要標準。首要地在於能否心手合一,自如地、正確地用筆,其次則是要用功練習。用今天時髦的話講,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書法學習,勤學苦練。

(四)

【原文】

凡書要拙多於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婦子妝梳,百種點綴,終無烈婦態也。

學書須要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無程,政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1)餘嘗言,士大夫處世可以百爲,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也。

【註釋】

1.元常:漢末書法家鍾繇,字元常,河南人,官至太傅,故世又稱“鐘太傅”。逸少: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字逸少,官至右將軍,故世又稱“王右軍”。鍾、王二人爲楷書的定型做出了突出貢獻,鍾繇整理了雛形的楷書,爲“楷定”做了鋪墊;王羲之在鍾繇整理規範的基礎上定型了楷書,故世稱“楷以鐘王爲祖”。傳世的鐘繇楷書代表作有《賀捷表》、《薦季直表》、《宣示表》等;王羲之楷書代表作有《東方朔畫贊》、《黃庭經》等。鍾繇楷書“平畫寬結”,有隸書遺留筆意;王羲之楷書“斜畫緊結”,定型了楷書。

【譯文】

大凡作書法要拙多於巧。現在的年輕人學習書法,就像新娘子梳妝打扮,百般裝飾,到底時缺少貞女烈婦那種自然而然的端莊穩重氣質。

學習書法者要胸中有道德和義理,再廣泛吸收、領會和實踐聖賢哲人的學問和教導,書法作品才能高貴。如果他心靈中沒有法度,即使筆墨不遜於鍾繇、王羲之的水平,也只是一個庸俗的人罷了。我曾經說過,讀書人處世什麼都可以做,唯獨不可庸俗,一旦庸俗就不可救藥了。

【解讀】

黃山谷指出了當時年輕人學習書法的一些弊端:裝飾取巧而違背自然之理;胸無點墨而玩弄技巧。山谷老人列舉的這些弊端,真是鍼砭時弊,發人深省。我們當今書法界是不是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呢?我認爲,答案是肯定的!各地的書法圈總有那麼一些人,憑藉入幾次國展、甚至省展,自以爲是的情況廣泛存在,這些功名榮譽沒有成爲修養之方便,反而助長了其驕傲自負之作爲,言行舉止庸俗不堪,有辱斯文,不但令同道而且令外人厭惡,辱沒了書法家之名。書法本來是一門個人愛好和修身養性的學問,爲的是能幫人明事理、止於至善,而爲成聖之法門。過於沉溺而變成爲榮耀自我、竊取名利、絆倒他人、阻礙成聖之屏障,當今的書法家不得不深察反省。

(五)

【原文】

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直須具此眼者,乃能知之。凡學書,欲先學用筆。用筆之法,欲雙鉤迴腕,掌虛指實,以無名指倚筆,則有力。(1)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學字既成,且養於心中無俗氣,然後可以作,示人爲楷式。凡作字須熟觀魏、晉人書,會之於心,自得古人筆法也。欲學草書,須精真書,知下筆向背,則識草書法,不難工矣。

【註釋】

1. 雙鉤迴腕:

雙鉤,也叫“雙苞”,是用食指和中指勾住筆管的一種執筆方法。唐代書法家韓方明在《授筆要說》中說:“夫書之妙在於執管,既以雙指苞管,亦當五指共指,其要實指虛掌,鉤壓平送,亦曰抵送,以備口傳手授之說以。”其方法是,大指向外壓着,食、中兩指向內鉤着,無名指向外揭着,小指或蜷縮於手心或抵在無名指下面。這裏所說的迴腕,並非清代何紹基那樣掌心向內,肘筋反紐,逆生理順性的迴腕法。而是指唐代所提倡的一種執筆法。黃庭堅《山谷論書》講“蓋見古人用筆迴腕餘勢。” 明董其昌《容臺集-論書》亦云:“唐人書皆迴腕”。唐代的執筆法大概如唐太宗李世民在《筆法訣》談到執筆時的狀態:“大抵腕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次實指,指實則節力均平。次拳虛,拳虛則運用便易。”

【譯文】

寫字有筆法,就像禪詩中有“詩眼”一樣,具有把握詩眼的能力,纔算懂得詩。凡學習書法,要先學會用筆。用筆的方法,要採用雙鉤迴腕執筆法,掌要虛,指要實,用無名指抵住筆管,這樣纔能有力。古人學習書法不全在於臨摹,他們還將前人的書法作品張貼在牆壁上,觀摩到心領神會,那麼,下筆就會得心應手。學成書法後,還要加強自身學養的提高從而除卻世俗之氣,然後進行書寫,成爲別人學習的範本。大凡學習書法要熟讀魏晉書法作品,心領神會,自然能明白古人筆法了。想要學習草書,須精通楷書,知道筆法和字法向背順逆的道理,那麼,就會懂得草書用筆和結字法則,寫草書就不算難事了。

【解讀】學習書法要善於掌握其中訣竅,方能事半功倍。書法以用筆爲最,要科學執筆,正確用筆;其次要學會從讀帖中揣摩法度;再次識筆勢往來和字法聚散向背關係。

(六)

【原文】

肥字須要有骨,瘦字須要有肉。古人學書,學其二處(1),今人學書,肥瘦皆病,又常偏得其人醜惡處,如今人作顏體,乃其可慨然者。(2)楷法欲如快馬入陣,草法欲左規右矩,此古人妙處也。書字雖工拙在人,要須年高手硬,心意閒澹,乃入微耳。(3)

【註釋】

1. 二處:兩方面,這裏指古人書法中肥筆與瘦筆,即筆法中的的按與提。

2. 今人學書,肥瘦皆病:指北宋初書法學習者學書不得法,肥瘦皆病源於對筆法的誤解,正如書法家米芾所言:“世人多寫大字時,用力捉筆,字愈無筋骨神氣,作圓筆頭如蒸餅,大可鄙笑。”

3. 年高手硬,心意閒澹:這裏指的是學習書法的有效時間的積累和心性的有效修爲,而非單純的年齡的增長。

【譯文】

肥腴的筆畫要有硬朗勁健的感覺,瘦硬的筆畫要有飽滿溫潤的感覺。古人學習書法,兼學這兩方面,今人學習書法,肥筆與瘦筆都有毛病,不但如此,還常學別人拙劣的東西,像今人學顏體就是如此,讓人感慨不已。楷書要如快馬入陣,有草書的爽快,草書要出規入矩,有楷書的法度,這是古人書法的妙處。書法的工拙雖然因人而異,但畢竟閱歷深厚、筆法嫺熟、心意恬淡的人,才能進入精妙之境。

【解讀】

黃山谷以辯證觀念查看了書法中的肥瘦辯證關係,對比了楷書與草書在用筆速度變化中的辯證關係,還有書法工拙與人心修爲的辯證關係。這三種關係既是山谷老人自己學習書法的心得,也是針對當時書法學習的弊端。這正是北宋初名人流行書風對書壇負面的影響。正如宋初歐陽修所說:“書之廢,莫廢於今……李宗諤主文既久,士子皆學李書,肥扁樸拙,以投其好,用取科第。宋綬作參政,傾朝皆學其書,號曰‘朝體’。韓琦好顏書,士子皆學顏。及蔡襄顯,士庶皆學之。王安石作相,士俗亦皆學其體。”學子士人學書心懷功名利祿,急於求成,所以不能心意閒澹入書法妙微處,因而也難以靜心來體會到這些高妙的辯證關係。故掌握用筆肥瘦、結體真草等技法工拙之後,更需年高手硬的心性修爲,方可入書法真諦。

(七)

【原文】

餘在黔南,未甚覺書字綿弱,及移戎州(1),見舊書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差可耳。今方悟古人沉著痛快之語,但難爲知音爾。

元符二年三月十二日,試宣城諸葛方散筆(2),覺筆意與黔州時書李太白《白頭吟》筆力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後百年如有別書者,乃解餘語耳。張長史折釵股,顏太師屋漏法,王右軍錐畫沙、印印泥,懷素飛鳥出林、驚蛇入草,索靖銀鉤蠆尾,同是一筆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若有心與能者爭衡後世不朽,則與書藝工史同功矣。

【註釋】

1.戎州:隋唐唐時州名,今天四川宜賓市及其附近屬地。北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改戎州爲敘州。

2.散筆:又稱爲“散卓筆”。大抵筆毫長一寸半,藏一寸於管中。宋代制筆名家宣城諸葛氏以擅長製作“散卓筆”而著稱。

【譯文】

我在貴州南部時,沒太感到字寫得綿弱無力,後來到四川宜賓,見以前的字大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字勉強可以。現在才悟出古人沉着痛快這句成語的道理,但很難做到成爲古人的知音。

哲宗元符二年三月十二日,我試用了宣城人諸葛方所制的散卓筆,覺得筆意和在黔州時所書李太白詩《白頭吟》的筆力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百年後如有其他的寫法,就是真正理解我的這番話了。張旭的折釵股,顏真卿的屋漏痕,王羲之的錐畫沙、印印泥,懷素的飛鳥出林、驚蛇入草,索靖的銀鉤蠆尾,是同一種筆法,即心不知手,手不知心罷了。如果有心要名垂青史與那些書法名家爭高低,那末就會與書法藝術史有一樣的功績了。

【解讀】

書法要領有二:一爲法,筆法、字法、章法、墨法之類,其中尤以筆法爲根基;二爲器,筆墨紙硯之類,其中筆爲首。因而古人注重用筆,而工具與法度共生,工具的差異和法度的區別互相影響。關鍵是法度和工具的熟練掌握。因而這段文字中,山谷老人特別強調了毛筆和筆法,並提及了用諸葛散卓筆與太白筆法的異同,而諸種筆法的實質則是心手無礙,熟練地掌握筆性和筆法。

(八)

顏以琳

【原文】

幼安弟喜作草(1),求法於老夫。老夫之書,本無法也,但觀世間萬緣,如蚊蚋聚散(2),未嘗一事橫於胸中,故不擇筆墨,遇紙則書,紙盡則已,亦不計較工拙與人之品藻譏彈。譬如木人,舞中節拍,人嘆其工,舞罷,則又蕭然矣。幼安然吾言乎? 餘寓居開元寺之怡偲堂,坐(3)見江山,每於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然顛長史、狂僧(4),皆倚酒而通神入妙。餘不飲酒,忽五十年,雖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筆處,時時蹇蹶(5),計遂不得復知醉時書也。

【譯文】

幼安弟弟喜歡草書,向我求教筆法。我的書法本來無法,但見世間萬物,猶如蚊蚋或聚或散,全然不放在心上,所以不擇筆墨,遇紙就寫,寫完就算,也不管工拙與別人的評價嘲笑。就像木偶,能隨着音樂舞蹈,觀衆都讚歎木偶的神奇,然而演出一結束,木偶依然是木偶。幼安能明白我的話嗎?我寄居於開元寺怡偲堂,因爲常見江水山巒,所以每逢在這裏作草書時,像得江山神助一樣。而張旭、懷素,得於酒力,故書能通神。我不飲酒,匆匆已五十年,雖想把字寫好,但紙、筆、墨不佳,用筆也處處不順,看來還是要像張旭、懷素那樣喝醉了酒纔行。

【註釋】

1.幼安:歷史上有西晉書法家索靖字幼安,南宋詩人辛棄疾字幼安,此處指的是黃庭堅的內弟黃幼安。

2.蚊蚋聚散:蚋,音rui,小昆蟲,體長二、三毫米,頭小,色黑,胸背隆起,吸人畜的血液,幼蟲棲於水中。《通俗文》雲:“小蚊曰蚋”。此處比喻世間萬物,如蚊蚋一樣或聚或散。

3.坐:由於、因着。

4長史:即唐代書法家張旭,官金吾長史,其人醉後作書狀似癲狂,故世稱“顛長史”。狂僧:即唐代書法家僧人懷素。二人皆善草書,書時狀如癲狂,故後世並稱其“顛張醉素”。

5蹇蹶:音,jianjue;《說文》雲“蹇,跛也。蹶,僵也。” 蹇蹶意爲,步履頓跌不暢。

【解讀】

書法當師法自然,此爲道;書寫工具亦當佳美,此爲器;法度當純熟乃至自由自在之境,此爲法。得此,方可成佳作,此爲象。道、法、器、象,乃藝之四維。顛張醉素黃山谷,得之於此。

(九)

【原文】

晁美叔(1)嘗背議予書唯有韻耳,至於右軍波戈點畫,一筆無也。有附予者傳若言於陳留,予笑之曰:“若美叔則與右軍合者,優孟抵掌談說,乃是孫叔敖邪?”(2)往嘗有丘敬和者摹仿右軍書,筆意亦潤澤,便爲繩墨所縛,不得左右。予嘗贈之詩,中有句雲:“字身藏穎秀勁清,問誰學之果《蘭亭》。大字無過《瘞鶴銘》,晚有石崖《頌中興》。小字莫作癡凍蠅,《樂毅論》勝《遺教經》。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不知美叔嘗聞此論乎?

【註釋】

晁美叔:晁端有,字美叔,濟州鉅野(今山東鉅野)人,與蘇軾爲同榜進士,工詩善書。

優孟、孫叔敖:優孟:春秋時期楚國宮廷藝人。以優伶爲業,名孟,故得名。從小善辯,擅長表演,常談笑諷諫時事。孫叔敖:春秋楚國國相蒍氏,名敖,字孫叔,曾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政績赫然。楚相孫叔敖死後,優孟曾着孫叔敖之衣冠諷諫楚王,使楚王改變了對孫叔敖子孫的做法。

【譯文】

晁美叔曾在背後議論我的書法只有韻趣罷了,至於王羲之的波戈點畫,一筆也沒有。有和我關係挺好的人將此語傳到陳留告訴我,我笑着說:“如果晁美叔的書法與王羲之相似,那麼扺掌談笑演得很像孫叔敖的那個優孟,就能是孫叔敖了嗎?”過去曾有一位叫丘敬和的人,模仿王羲之書法,筆意還算潤澤有韻味,只是爲法度束縛,不能跳出王字樊籬。我曾經贈給他一首詩,其中有這樣幾句:“字身藏穎秀勁清,問誰學之果《蘭亭》。大字無過《瘞鶴銘》,晚有石崖《頌中興》。小字莫作癡凍蠅,《樂毅論》勝《遺教經》。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不知晁美叔同意我的論點嗎?

【解讀】

文人相輕自古亦然,晁美叔背後議論黃庭堅的書法中我們再次得到確證。當今書法圈更爲背後相輕的現象更爲嚴重。但在黃庭堅的談笑辯駁中卻透露出其書法取向,自成一家。這對書法學習有重要啓示,是一味停留於臨摹逼真古人之形態,還是以古人之精神學古人,脫胎換骨孕育新風呢?黃庭堅學習書法的經驗告訴我們,學習書法不但要學古人形態,更要學古人之精髓,這纔是真正的逼真,法古爲的是開新。

(十)

【原文】

往年定國常謂予書不工。書工不工,大不足計較事,由今日觀之,定國之言,誠不謬也。蓋字中無筆,如禪句中無眼,非深解宗理者,未易及此。古人有言:“大字無過《瘞鶴銘》,小字莫學癡凍蠅,隨人學人成舊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今人字自不按古體,唯務排疊字勢,悉無所法,故學者如登天之難。凡學字時,先當雙鉤,用兩指相疊,蹙筆壓無名指,高提筆,令腕隨己意左右。然後觀人字格,則不患其難矣,異日當成一家之法焉。

【註釋】

定國:王鞏,字定國,號清虛居士,北宋著名詩人、書畫家,以其正直的品格和豪氣真情,活躍在北宋中後期的政壇上,爲時人所敬重。與蘇軾爲好友,因“烏臺詩案”牽連貶至廣西賓陽。著有《隨手雜錄》、《甲申雜記》、《聞見近錄》、《王定國詩集》、《王定國文集》、《清虛雜著補闕》等。

【譯文】

以前王鞏經常說我的字不夠精到。書法精到與否,大可不必計較,但今天看來,王鞏的話,還是不錯的。大概書法中不得筆,就像禪句中沒有詩眼,未能理解禪宗妙理的人,是不容易體會到得。古人有詩說道:“大字無過《瘞鶴銘》,小字莫學癡凍蠅。隨人學人成舊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今人寫字並不學古人法帖,只講求擺弄字勢結構,都不得用筆之奧祕,因此,學書法的人學起來覺得比登天還難。凡學書法,當先學雙鉤執筆,以食指、中指疊放,捏緊筆管壓在無名指上,執筆要高,讓腕隨自己心意自由轉動。然後審視他人法帖的風格韻調,那麼,就不必擔心學書難了,長期堅持,日後定能自成一家之法。

【解讀】

山谷老人借王鞏的話,再次強調了用筆的重要性(其中也包括執筆法),山谷所理解的工與不工與當時一些人所理解的是有明顯區別的,黃庭堅所講的工側重的是要“得筆”,把握古人筆法的精髓,而不僅僅是字法結構的工整和形似。這裏山谷借詩歌再次宣告,山谷學書,乃是以“自成一家之法”爲旨歸。這正是從宋初歐陽修到蘇軾再到黃庭堅三代書法人追求的共同目標,正是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實現了從“取法”到“取意”書風的轉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