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晋公子,谢谢你关注小书房1538,同文学来一场充满温情与敬意的邂逅

本文系小书房1538(XSF1538)的晋公子原创

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

如需转载,请联系vx:NYXDDqy授权

本期话题

盂之会,泓之战,这些上演于春秋时代的滑稽剧的主角宋襄公被毛泽东批评为“蠢猪式的仁义”,但“愚蠢”的宋襄公却曾经实打实地赢得了齐国国相管仲的青睐。

究竟宋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愚蠢的丑角,还是政坛的翘楚呢?

1、盂之会

公元前639年秋天,一场由宋国、楚国、郑国等七国诸侯参加的中原会盟正在唐盂,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睢县举行。

不同于以往的是,曾经中原盟会上当仁不让的霸主齐桓公此时已经作古,一副崭新的面孔——南方新兴大国楚国的国家元首楚成王第一次出现在了中原诸侯的盟会上。

这次会盟对会议的召集者宋襄公来说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因为早在春天的时候,他已经分别派人北上和南下,联络齐国与楚国,希望争取到他们的支持,在这次盂之会上推选他继承齐桓公的位置,成为新一代的中原霸主。

因为旧日霸主齐国的新任国君齐孝公是在宋襄公的武装护卫下才压倒几个夺嫡的手足弟兄,坐稳国君宝座的,投桃报李地支持宋襄公一把,自然不在话下。

这样一来,倒是会盟的新成员楚国的态度成疑了。

可就在春天的鹿上之会时,楚成王的使者却带来了令宋襄公喜出望外的消息:楚成王爽快地答应,将在盂之会上鼎力支持宋襄公。

同时得到南北两个超级大国的首肯,盂之会的主席宋襄公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加冕霸主的桂冠了。

但他身边的大臣公子目夷却没有被虚幻的胜利前景所迷惑,他冷静地提醒宋襄公:

“楚国乃南方蛮夷,论势而不论理。您去参会,必须军队随身保驾。”

庶兄目夷的这个建议让宋襄公犯了难,他回应道:

“当初召集会议的时候跟大家说好的是‘乘车之会’而非‘兵车之会’。如果率先违约,那以后我这个带头大哥哪儿还有公信力可言?”

最终,宋襄公没有理会目夷的劝谏。仍然坚持原议,不带一兵一卒,安车一乘,飘然与会。

可到了会场,宋襄公登时就傻眼了。他还没来得及坐上盟主的席位,楚成王埋伏下的兵车武士就一拥而上,将他绑架。并以他为人质,要挟宋国向楚国投降。

作为宋襄公一生的梦魇,楚国正是从这次会盟开始一步步毁灭了宋襄公的理想,侵削了他的国家,乃至最终蚕食了他的生命。

后来人说宋襄公的失败是因为他“蠢猪般的仁义”。

这个评价时常让我感到疑惑:要知道,宋襄公可是齐国国相管仲青睐的人物,也因此管仲在世的时候,就促成齐桓公将太子昭托付给宋襄公,希望宋襄公将来能力保太子顺利地完成齐国的权力更迭。

作为春秋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管仲的鉴人之明是毋容置疑的。

最明显的证据是:

在弥留之际,管仲曾经谆谆告诫齐桓公不可重用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佞臣,但齐桓公不当回事儿。

直至他的晚年,果然因为这三个奸臣的专权使得齐国发生了动乱,不但齐国的霸业从此中衰,就连齐桓公自己也遭到连累,断气之后67天无人收尸,尸虫都爬出了门外。

一代霸主,身后凄凉,正因为齐桓公没有管仲的鉴人之术。

如果宋襄公真的蠢得像猪,管仲能把齐太子昭托付给他吗?我不相信。

那么,宋襄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在历史上演出的一系列为后来人嘲笑的“滑稽剧”:盂之会,泓之战,又为什么会发生呢?

要解释这些问题,我们的话题还得倒回去,从宋襄公刚登基时说起。

2、宋襄与管仲

人们常说“三岁看到老”。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轨迹,往往在他甫一踏上这条路的时候就已经显露端倪。

比如司马迁在《史记》的《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都提到过的这个细节:

没落贵族项羽第一次在江东见到巡幸的秦始皇时,就自信满满地宣称“彼可取而代也”;

而泗水亭长刘邦头一遭在咸阳瞻仰到始皇帝的威仪,却无限感佩地赞叹“大丈夫当如是”。

“取而代之”的项羽不但一手推翻了始皇帝建立的秦朝,而且焚毁了他的咸阳宫殿,将他苦心经营的郡县制国家宰割成分封制的格局——取代,意味着和始皇帝的成规对着干。

“当如是”的刘邦正相反,他忠实地继承了秦始皇的治国思想,先取关中,建立郡县制,然后东出函谷,以争天下,甚至连自己的都城长安也搬到了秦都咸阳的附近——当如是,意味着按始皇帝的老规矩办。

在我看起来,公元前651年,因为君父离世而刚刚继位的宋襄公就像那个“大丈夫当如是”的刘邦。

而他心目中崇拜的偶像正是“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齐桓公。

《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

(宋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1年)春,桓公卒,太子兹甫立,是为襄公。以其庶兄目夷为相。未葬,而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襄公往会。

——《史记·宋微子世家》

葵丘会盟,是宋襄公第一次有机会亲自瞻仰春秋霸主齐桓公的风采。

但问题是,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的记载,这一年的夏、秋两季,齐桓公两度在葵丘举行会盟,宋襄公究竟参加了哪一次呢?

之所以要追究这个问题,是因为在这两次会盟上,齐桓公所表现出的举止风度实在大相径庭:

(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夏,会诸侯于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无拜。桓公欲许之,管仲曰“不可”,乃下拜受赐。

秋,复会诸侯于葵丘,益有骄色。周使宰孔会。诸侯颇有叛者。晋侯病,后,遇宰孔。宰孔曰:“齐侯骄矣,弟无行。”从之。

——《史记·齐太公世家》

在第一次葵丘会盟上,周天子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尊敬,在颁赐的时候特命他不必下拜。

齐桓公虽然自认为这点儿优待当之无愧,但在管仲的劝谏下,他仍然严格按照周礼下拜受赐。

可到了第二次会盟上,没有了管仲的约束,齐桓公的骄矜之色便掩饰不住了,也因此遭遇了诸侯的背叛和宰孔的批评。

一个谦虚的齐桓公,一个骄傲的齐桓公。究竟宋襄公看到的是哪一副面孔呢?

我推测应该是前者。

因为《宋微子世家》说宋桓公在春天薨逝,他的遗体都还没来得及安葬,宋襄公就匆匆忙忙地参会去了——他参加的只能是夏天的盟会。

如果盟会在秋天,这期间三个月的功夫料理丧事,应该绰有余裕。

在夏天的盟会上,宋襄公看到的这个恪守礼制,尊敬天子的齐桓公,与其说是姜小白的真容,不如说是管仲为他打造的“人设”。

事实上,齐国称霸的过程中,在是否尊奉天子,是否遵从周礼这个问题上,齐桓公和管仲是有严重分歧的。

我们可以从《史记·齐太公世家》的这个记载看出征兆:

葵丘会盟之后,志得意满的齐桓公琢磨着要上泰山封禅——自古以来,封禅是圣天子的特权,诸侯绝没有这个资格。

齐桓公要真是登上泰山祭天,那他代周自立的野心就“路人皆知”了!所以管仲拼了死命也要把他拦下(关于这一点,可以参看旧文《春秋霸主齐桓公想要封禅泰山,管仲究竟用什么办法劝阻了他?》)。

管仲是真心要尊奉天子,维护周礼的。

因此在西周发生“叔带之乱”的时候,管仲亲自率军勤王,并且三让之后,才敢接受周襄王赐予的下卿之礼。

但齐桓公却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野心。

所以叔带作乱失败,逃亡到齐国避难,齐桓公不但不追究他的罪责,反过来却要求周襄王对他网开一面——齐桓公显然是打算把叔带攥在手里,当作制约周天子的筹码。

齐桓公和管仲这对君臣有点儿像后世的曹操和荀彧。为君者所想要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辅政大臣却始终不渝地坚持“奉天子以讨不臣”。

宋襄公应该是管仲看好的政坛新秀。

元前652年,在他的父亲宋桓公病危之际,时为太子的兹甫曾经主动向父亲提出将继承权让给贤能的庶兄目夷。

宋桓公为太子的仁义所感动,坚持不允,这才有了后来继位的宋襄公。

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的记载:

桓公与管仲属孝公于宋襄公,以为太子。

——《史记·齐太公世家》

虽然司马迁并没有说明将太子托付于宋襄公究竟是齐桓公的主张还是管仲的建议,但我坚持认为这个决策的主导者是管仲。

因为桓公本人的私生活比较混乱。

有名分的夫人三位,没有名分的如夫人还有六位,并且这六位如夫人还都各自生了儿子。

卫共姬曾经私下运作,希望自己的儿子无诡能做接班人,桓公也应允了这件事。

促成齐桓公应允的,正是管仲警告过不可重用的佞臣易牙和竖刁。

所以,将郑姬所生的太子昭托付给宋襄公,力争在齐桓公死后避免发生夺嫡的混乱局面,这应该是管仲为齐国的将来做出的预先安排。

而宋襄公之所以能够获得管仲的信任,担当辅助太子的使命,正因为他“尚礼”的政治理念与管仲相近。

可是管仲让齐桓公成就了一番春秋霸业,而东施效颦的宋襄公却留下了为人耻笑的话柄,这不但是管仲思想中固有缺陷的发酵,也是时代变迁的必然。

因为自楚国加入以后,中原政坛的力量格局和游戏规则都跟从前大不一样了。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End--

欢迎走进小书房1538

和我一起在锦江边冲一盏盖碗茶

摆一点关于文学与人生的闲龙门阵!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