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許多偉大的工程都出現在秦始皇時期,比如修建萬里長城,修馳道,驪山陵等彪炳千秋等重大工程,都流傳千年。

而遠達塞外的偉大工程直道,這項2000多年前軍事浩大宏偉的高速公路卻被湮滅在了歷史的潮流中,甚少被人提及......

直道修築紀念地秦直道,最早的軍事高速路

關於秦直道的記載,最早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眼堙谷,直通之。”

在《史記·蒙恬列傳》中也提到:“始皇欲遊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 ”

秦直道是秦始皇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12年到210)修建的,從咸陽附近的雲陽(陝西遵化)北行,經子午路,一直到今天的內蒙古包頭地區,全長700多公里,寬約30米,南北相直,故稱“直道”。

在秦統一六國之後,南方的戰亂還沒有平息,秦始皇花費了四年的時間,終於在215年平定了南方地區,秦朝的疆域也一直延伸到了南海地區。

而北方的遊牧民族卻一直是秦朝的大敵,秦朝雖然軍事力量強盛,然而,北邊的匈奴一直是秦朝的邊患。

在秦朝和南方民族的作戰中,匈奴人穿過了陰山腳下的黃河,趁虛而入,一路威脅到了秦朝的都城咸陽地區。

始皇派大將軍蒙恬帶着30萬秦軍出擊匈奴,蒙恬家族世代爲將,由於長期的經驗積累,他們很清楚匈奴人的作戰方式,匈奴人往來如風,如果秦軍倉促應戰的話,他們會避其鋒芒,繞到大軍後方,甚至藉此機會大肆掠奪,得不償失。

所以,蒙恬經過了深思熟慮,選擇了最爲穩妥的長城戰略,通過修補過去的長城,在周邊修建數個圍起來的小城作爲戰鬥支撐點,以不變應萬變。

經過此舉,匈奴的侵犯活動得到了遏制,然而,秦軍的弱點也暴露了出來。

由於長期持久的作戰,戰線拉得過長,後勤的補給和糧草問題得不到解決。

因爲當時供應北方糧草的主要來自於山東半島,距離北方草原有1000多公里的路程,還要翻越太行山,三次渡過黃河,可謂是異常艱難。爲了給前線補充糧草,很多的民夫和押糧官員都死在了路上。

作爲帝國總機動和總指揮的秦始皇坐不住了,爲了取勝,他必須解決這個問題。

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爲鞏固北方的邊防統治,他修建了直接從咸陽通往北方軍事重鎮秦九原城的直道,通過這條直道,軍需物資和補給直接可以從咸陽運送到前線,節省了更多的財力物力,所以,700多公里秦朝直道最早的用途是一條軍用高速公路。

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他開始了第五次的巡遊,然而卻病逝於沙丘(河北邢臺),公子扶蘇在秦直道上了卻了自己的性命,爲秦朝立下汗馬功勞的蒙恬含冤而死,一代帝王的屍體從秦直道一直運送到了咸陽,秦始皇想要達成的目標也在尚未完工的秦直道上破碎飄零。

秦直道的意義

80座郡城

秦直道可謂是那個時代最爲發達的交通物流道路,四通八達,爲南北征戰的秦軍提供了強有力的後援保障。

經過了考古專家的測定,在這一條秦直道上,最少有80多座郡城,相連在兩個驛站之間,有若干小路相通,在當時物流傳輸過程中,形成了互相依仗的網路結構,大大節省了軍隊的時間和人力成本。

在秦直道修築成功之後,由於其強大的震懾力,北方的匈奴不敢輕舉妄動,一直到了後來的朝代,秦直道都有其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

同時,秦直道在促進南北統一,文化交流溝通,經濟發展等方面也發揮着其重要的作用。

孝文帝三年,匈奴入侵到了北地,漢帝劉恆親自踏上秦直道安撫當地官民。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在西漢的200年間,飛將軍李光,征戰匈奴的衛青和霍去病,都走過這一條通往北方的軍事道路,正是有了秦直道的存在,漢王朝的大軍殺得敵人聞風喪膽。

然而,隨着東漢末年,朝廷從長安遷都到了洛陽,中原地區到北方大漠的道路多走河東道,秦直道慢慢的變得車馬稀少,一直到了魏晉時期,秦直道都沒有得到相應的修繕和維護。

隋朝時期,隋煬帝曾經從長安出發,北出巡賽,走的就是“秦直道”,這說明,雖然後代屬於修繕,然而這條道路自秦朝建成後到了唐朝的1500多年曆史中,仍然還具有相當的規模和意義。

一直到了清代,根據《正陽縣誌》的記載,子午嶺上的有一些道路有的時候還能被利用和行走,只是“塘汛廢馳,通衢化爲榛莽”,可謂是很少有人問津了。

千年直道,寸草不生

目前,秦直道遺蹟上,經過考古專家的測試,板塊還是寸草不生的,原來當時爲了軍事方便,修築秦直道的土塊都是經過高溫烤制的,在大火烤制之後,有了“鹼性”,植物中的種子難以在土壤中存活,所以,如同現在的柏油馬路一樣,光滑依舊。

試想,兩千年前沒有大型的工程器械,也沒有現代的人力條件,要想要完成這樣一個偉大且宏偉的工程,難度可想而知,其工程質量和速度也成爲了現代的一個奇蹟。

茫茫兩千年,這一條秦朝高速路,見證着中國的興衰榮辱,其工藝難度和修築技術,也展現了古人的勤勞和智慧,令人感慨!

參考文獻:

1,《史記·秦始皇本紀》

2,《史記·蒙恬列傳》

3,《後漢書》

4,《正陽縣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