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九月九日重陽節,是敬老愛老的節日。

常言道“七十古來稀”,一個擁有着五千年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的大國,敬老尊賢一直都是我國的文化美德。在漫長的歷史文化發展中,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和思想家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養老思想和制度。

一,中國養老制度的形成

在原始社會時期,雖然沒有相應的養老尊老制度落實,但是人們在推舉部落首領的時候,仍然是選擇年老的長者和德高望重的老人作爲首領,而各種的生存技能和經驗也都是通過長輩傳給晚輩,一代一代的傳遞下來。

所以,中國的尊老傳統在原始社會都已經形成了。

到了春秋時期,管仲的思想已經自成體系,在《管子·入國》一書中,對於養老的制度都有較爲系統的記載。"入國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養疾,五曰合獨,六曰問疾,七曰通窮,八曰振困,九曰接絕。"

這裏的“九惠之教”就是教導人們尊賢敬老的記載,同時,在國都和地方還設立了“掌老”的官職,專門負責國家的養老之事。

七十歲的老人可以免去一個孩子服徭役,八十歲的老人家庭可以免去兩個孩子服徭役,如果家裏有超過九十歲的老人,那麼這個家庭可以免去全家的徭役。

那個時候,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在春秋戰國時期,戰亂紛爭,戰士死亡率較高,而統治者仍然會規定家裏有老人的,需要留下兒子給父母養老盡孝,在這樣的規定下,尊老愛老的風氣可見一斑。

除此之外,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儒家“忠孝”的思想也是不可忽視的養老基礎,儒家有“孝有百行之首”的說法,遵孝悌,重仁愛,不管是身體上還是思想上,都需要尊重祖先和父母;

孟子則認爲忠孝不僅僅侷限於家庭內部,還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並宣揚“出入相友,守望相互,疾病相扶持”的思想,孟子的思想是對孔子的繼承,相比較孔子而言,更具有社會意識。

二,養老制度的發展與實踐

1,頒佈國家養老的政策

中國曆朝歷代對於“不肖之子”的處罰都是極其嚴格的。

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國家就有政策規定反是不善待老人,不給老人喫飽穿暖的要給臉上刺字,割鼻等處罰。

到了後代,大多也是繼承了夏朝的制度,即使是在休養生息的初漢時期,也實施了一系列養老的政策和制度,這些制度一直延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

在《受粥法》中規定,只要家裏有90歲以上的老人,不僅可以得到國家的各項溫飽福利,連同他的子孫和妻妾都可以得到朝廷的食物供給。

在《王杖詔書》中有這樣的說法,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不管官員還是貧民,只有是年滿70歲的老人,都可以享受到皇帝親自賜予的手杖,每一年憑藉這個手杖,就可以享受到600多石的俸祿和福利,和一般的大臣差不多。

不僅如此,得到“王杖”的老年人,還可以隨便出入官府,甚至在天子道上行走,在市場上買賣東西可以不收稅,即使觸犯了刑法如果不是首犯也可以不起訴。

這個政策是非常人性化的,我們現代的老年人的很多福利都是得益於漢朝時期,比如可以憑藉老年人的證件免費乘坐公交車,免費進旅遊景點。

漢文帝劉恆是一個非常出名的孝子,他規定全國80歲以上老人由國家每月供給一定量的大米、肉和酒,“凡孝於親者人帛五匹”,還要獎勵布匹做衣服,可謂是衣食住行全部安排妥當了。

即使是到了明朝,在洪武年間,明成祖朱棣也是兩次頒發了孤貧老人的終身養老政策,可見朝廷對於老年人的優厚待遇了。

02.設置專門的養老管理機構

歷史上,如果只有思想,沒有制度和法令的話,那麼養老思想和傳統也不能得到落實。

在唐朝,曾經建設過“孤獨園”、“六疾館”、“悲田養老坊”等慈善福利機構。“悲田園”主要針對於國家孤苦無依的老人給予救助,到了宋朝時期,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國家對於養老制度的福利進一步完善,將老人的救濟範圍放寬到了50歲以上。

元朝時期,忽必烈採納了劉秉忠的建議,逐步完善了收養和救助政策,各地都立“養濟院”一所,對失去勞動能力無人贍養的老人給與幫助和扶持,直到了明清時期,也都延續着這樣的優良傳統制度。

03,官員的退休問題

從漢朝到清朝,每一個朝代都實行了“七十而致仕”的政策,對於退休的大臣們,都實行了終身養老的福利和政策,福利的多寡,每個朝代的經濟情況不同,略有出入。

同時,根據官員的等級也分爲全俸,半俸,三分之一俸和四分之一俸等。

然而,也有個別朝代有所例外,並不是每一個退休老人都能夠享受到國家福利的,比如元朝,規定只有得到朝廷特賜的,纔可以享受到半俸,沒有得到的,則無法享受福利。

中國古代的養老思想和制度已經潛移默化的影響到了當今人們的文化和生活中,緩解了當代矛盾,對於中國養老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具有重大的參考意義和價值,對於中華的優良傳統美德繼承和發展也有不可磨滅的作用。

然而,它也有一定的侷限性,比如,由於歷史和階級的侷限性,它是皇權和天子統治下的產物,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皇權的烙印,普惠的人羣數量還是有限,制度實施的覆蓋面較小,後期執行的細節中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偏差。

古代的養老方式,我們應該理性的探討它的利弊,取其精華,造福全體國民。

參考文獻:

1,《管子·入國》

2,《孟子·梁惠王》

3,《王杖詔書》

4,《受粥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