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心理諮詢需要做多長時間?

有些朋友會覺得,心理諮詢是一個很奇妙的過程,可以直擊心靈深處,因此想着做一兩次就能徹底解決問題;

也有些諮詢師會告訴來訪者,任何問題都要從童年經歷開始挖起,不挖個兩三年是解決不了根源問題的……

所以心理諮詢到底要做多久才能“解決問題”?

事實上,心理諮詢的次數時長是根據來訪者的諮詢內容來確定的,不同長度的心理諮詢,所針對解決的問題、自身的特點、最終效果作用都有所不同。

下面就讓我們按照超短程、短程、中程、長程這四種區分,來看一看不同長度的心理諮詢各自都是用來處理什麼問題,又有怎樣的效果。

超短程諮詢:1-3次

超短程諮詢在職業和企業員工諮詢中應用廣泛,多數用於信息收集和測評,也有一些是策略商談、簡單的技能指導、或對於特定事件的討論。

由於時長極短,來訪者與諮詢師之間一般不能建立起傳統意義上的諮訪關係,而是單純的問詢-商談關係。來訪者有某個特定問題,希望從諮詢師那裏多瞭解相關信息,來請諮詢師給點專業建議;或來訪者有一些生活工作中的問題,想找人商談一下,給自己一些思路。

超短程諮詢若要起效,一般需要來訪者本身有較好的社會功能和心理彈性,而要處理的問題對來訪者來說只是局部問題,非遍地開花。

但對於許多並不適於超短程諮詢的問題(如長期的人際、情緒問題、早年創傷、成癮、以及多數來訪者未做好準備改變自身或不能獨立完成改變過程的情況下),一般即使進入超短程諮詢,最後也會做成短程、中程、甚至長程諮詢;

短程諮詢:4-12次

短程諮詢一般用於解決較爲明確具體的情緒和心理問題,如焦慮、抑鬱、憤怒、恐慌等,多數輕度中度的情緒心理問題,都能在短程諮詢中獲得較好的效果,或至少能夠緩解到一個可接受的範圍內。

多數短程諮詢需要來訪者一開始就對干預有較高的接受性,因爲諮詢師不能連續數週單純與來訪者處理阻抗,諮詢經常從開始的兩次就會進入到改變的實質階段,需要來訪者根據諮詢內容最快開始切實行動。多數短程諮詢中,諮詢師會給來訪者留日常作業,來訪者能否完成作業很大程度上可以決定最終的諮詢效果。

短程諮詢的結束也不意味着改變的結束。在短程諮詢中,諮詢師旨在幫助來訪者建立健康的反應和生活模式,而如果要讓短程諮詢的效果長久保持下去,來訪者就需要有意識地把短程諮詢中學到的新方式運用到生活中去。

只有努力保持新學到的健康反應和生活模式,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再次出現類似的心理情緒危機。

中程諮詢:半年到一年

在實際操作中,純粹的中程諮詢比較少見,多是拉長的短程諮詢,或縮短的長程諮詢。

也有些時候,因爲應對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時效性(比如出櫃、離婚、喪親、天災人禍等),在問題發生前後由於情況重大,需要心理支持和指導而進行諮詢,待問題本身解決或隨時間淡化後,諮詢就自然結束了。

在中程諮詢中,來訪者與諮詢師建立了相對穩定深入的關係,因而可以深入探討一些問題,並切實穩固改變。

有時候短程諮詢雖然促使改變發生,但由於時間較短,出了諮詢可能又會馬上反覆,則可能會拉長諮詢來使改變穩定下來;也有一些短程諮詢由於來訪者的時間精力原因,隔週進行或中間暫停過,那麼基本上做到12次時也就半年了。

長程諮詢:一年以上

中長程諮詢的時間界限比較模糊,我們暫時就以一年爲限。事實上很多需要長程諮詢的問題,從進入諮詢12-18個月纔會開始明確起效,所以可能一年半會是個更好的分界時點。

長程諮詢常用於解決更深入複雜的心理問題,比如成長過程中的創傷經歷,長期的親子、親屬、伴侶關係造成的不良影響,長期的負面思維和行爲模式(一般指持續時間在十年以上的),複雜的人際和社會關係問題,性取向和性身份的探索和認同,以及各種各樣根深蒂固的人格和個性問題。

在長程諮詢中,具體的諮詢方式和過程完全取決於諮詢師的手法以及來訪者的特點,諮詢效果的關鍵一般在於諮詢師與來訪者的諮訪關係是否安全穩固,而非其他技術、流派或環境因素。

另外,也有一些個人成長或心理保健性質的長程諮詢。此類來訪者社會功能良好,只是希望在此基礎上能夠更上一層樓,或加深對自己的瞭解。對此,諮詢師會在生活中不斷支持來訪者,並尋求在來訪者生活中發生的任意事件中進行支持或深入挖掘,幫助來訪者達成自己的生活事業目標、享受人生。

以上只是一般的心理諮詢安排情況,在實際的諮詢中,由於諮詢師流派手法不同,以及來訪者所需安排不同,諮詢的設置也可能拉長或者縮短。

不過,一般不建議把短程諮詢拉得太長,因爲時間久了,改變的動力經常會被削弱。同樣,即使能集中解決問題,也不建議把應該中長程解決的問題的諮詢時間縮得太短,改變是需要時間的,特別是想讓改變發生得更平和穩定的話。

心理健康專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