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 · 告

池塘已經開增氧機,可是還是有魚浮頭怎麼辦?一文帶你認識浮頭背後這十個真正的原因!

1、水瘦引起的浮頭

精養高產塘經多年淤積,底泥一般較厚,其中隱藏大量浮游生物及原生動物蟲卵。開春水溫回暖並經生石灰消毒和施肥後,這些蟲卵很快被激活,大量繁生,致使池中呼吸耗氧量大大增加。而具有造氧功能的浮游植物卻日漸匱乏,池水很快變瘦,水呈灰白色或淺棕色。4-5月及苗種培育前期常常出現這種情況。由於此時水溫不是很高,浮頭症狀也不是很明顯,所以往往被人們忽視而造成事故。

對策:(1)用殺蟲藥殺滅過多的浮游動物並立即施肥肥水。(2)結合清塘剷除過多的污泥,及早在淺灘處施放有機基肥,並用鐵耙反覆拖拉,加速發酵分解,切忌堆積過多。

2、水肥引起的浮頭

前期施入大量未經發酵的糞肥,加上過厚的淤泥及飼草殘渣的堆積,池水一般很肥,夏秋季節水溫大幅上升後,肥料及有機堆積物發酵分解消耗掉大量氧氣。在這種情況下,水中溶氧被大量奪走,缺氧浮頭在所難免。

對策:(1)每2—3年清淤1次。飼養管理中,及時撈除飼草殘渣。使用有機肥料應經充分發酵後少量勤施,高溫季節應以化肥爲主,施用糞肥要發酵後化糞湯于晴天中午潑施。(2)定期衝新水,合理開增氧機,使水質保持“肥活嫩爽”。

3、轉水引起的浮頭

養殖中後期,池水因過肥往往繁生大量藍綠藻,水呈藍綠或暗綠色。下風頭往往漂浮一層有機浮膜,池底積累有大量硫化氫、甲烷、氨氮等有害氣體毒化水體。如遇天氣突變或其他原因,藍綠藻等老化死亡下沉。池水出現分層現象:底層暗黑似很肥,而上層水透明度卻很大。全池溶氧很低,而有毒物質顯著增加,下風頭可聞到腥臭味,水質很快惡化,即所謂水質敗壞或“轉水”。如不及時搶救,將發生嚴重浮頭、泛塘甚至絕產。

對策:(1)勤巡塘觀察,當發現池水暗黑老化後應立即衝新水或用生石灰調節水質。(2)一旦轉水應排去底層水灌注新鮮水,換水量1/3~1/2,並同時施用速效化肥,儘快使水肥起來,增加溶氧。(3)延長增氧機開機時間,排除有害氣體。

4、天氣變化引起的浮頭

晴天傍晚雷陣雨、刮冷風或開增氧機,都會使池水上下層提前對流:溶氧高的表層水下沉,償還氧債;底層水卻夾雜各種有害氣體甚至沉渣泛起,造成全池缺氧,引起浮頭。另外,連續陰雨天氣,光照不足,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微弱,水中溶氧得不到足夠補充。而魚類及其他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卻照常進行,因而引起浮頭。

對策:注意收聽天氣預報,遇有陰雨悶熱天氣,下午應少投餌或不投餌,夜間巡塘,次晨開增氧機或沖水。

5、水中生物密度過大引起的浮頭

有些缺乏經驗的漁戶不經清塘消毒就放養魚種,而且灌水時也不設置過濾網,各種野雜魚及蟲卵一併入池,造成池中生物密度過大,使魚類缺氧浮頭。特別在高溫季節,水中氧氣溶解度隨水溫升高而減少,而魚類呼吸強度卻隨之加強。在這種氧氣消耗大於來源的情況下,浮頭就在情理之中。

對策:(1)根據具體情況合理安排放養密度。(2)進行清塘消毒,灌水時要在進水口設置篩絹濾水口袋,避免野雜魚及蟲卵入池。(3)必要時用殺蟲藥殺滅過多的浮游動物。

6、氨氮中毒引起的浮頭

前期死魚較多又未及時撈出的池塘,或不慎一次施用化肥過量的池塘,常會造成氨氮及其他有害物質超標,從而引起浮頭。但這種浮頭多在中午發生。魚類行動遲緩,時間久了也會致死。

對策:(1)立即衝新水,並開機增氧排毒。(2)施用光合細菌等改善底質,但切忌使用生石灰等鹼性藥物。

7、誤引污染水或用藥量過大引起的浮頭

這種情況引起的浮頭,除上浮外,還會亂竄亂跳或狂遊。

對策:快速引進新水,稀釋有害物濃度。

8、病害引起的上浮

當魚類鰓片上寄生大量寄生蟲或原生動物時,往往影響魚類呼吸,上浮水面,清晰可見,結團漫遊,偶有打旋症狀,草魚最爲明顯。

對策:連續使用殺蟲藥2~3次

9、飢餓引起的上浮

當水質清瘦天然餌料缺乏時,鰱鱅會結羣上浮覓食,搶食飼料粉末,吞食下風頭有機浮膜,但行動敏捷,游泳自如,並非缺氧引起。

對策:及時追肥,加速繁殖浮游生物,也可投餵粉狀精料。

10、肝膽綜合症引起的上浮

患肝膽綜合症的草魚、鯉也有上浮症狀,活動無序,或打旋或鑽上鑽下。檢查體表不見明顯症狀,但解剖後可見肝呈白黃斑狀,膽腫大,暗黑色,魚陸續死亡。

對策:(1)更換較低蛋白飼料後症狀緩解。(2)建議投餵保肝護膽藥餌或在飼料中適量添加氯化膽鹼可防治此病。

EN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